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如何赋能

2024-04-01 17:32:00 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刻阐述和重要部署。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将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也将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产生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刻阐述和重要部署。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将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也将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
 
  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劳动者,新质生产力强调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环境;对于劳动资料,更注重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这与传统以物质资料为中心的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形态,而是扩展至数据、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等非物质形态,展现出类目剧增、虚实共存的新领域。
 
  图片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为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设定了新的标杆。在以实体经济为核心,致力于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指引下,这种生产力的演进不仅预示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加速,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这一要求超越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需求,更加强调在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跨领域协作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相匹配的产业人才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优化产业布局,这既离不开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也离不开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化应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高效对接。强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
 
  再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灵活开放的人才成长空间。新质生产力蕴含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的发展理念,职业教育必须超越过往封闭、固定的教育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育人格局,促进学习者持续学习和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图片
 
  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针对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持续深化改革,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职业教育要系统性升级人才培养目标。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展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问题解决、团队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意味着不仅要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加强这些综合素养的培养,还要将它们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指标。这一点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24年3月发布的PISA职业教育测评框架所强调的就业技能高度契合。该框架涵盖五大职业领域(汽车技术员、商业和管理、电工、护理/保健助理和酒店接待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并重视评估学习者的就业技能,包括读写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任务表现(责任心)和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不仅是对职业教育面向国际发展趋势、满足未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向的明确指向,也响应了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要求。
 
  其次,职业教育要深度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一是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着力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战略部署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需求监测与分析体系,形成动态调整专业的闭环。教育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设技能型人才供需平台,并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机制,指导学校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避免因循现有师资或办学条件设置专业,确保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再次,职业教育要根本性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一是以高科技为驱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例如,开发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实训室、在线教育平台等,打造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提升教育资源的可接入性和可访问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成果。二是探索建立跨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三是进一步强化与地方产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设计定制化课程等形式,使学生能直接接触行业前沿,实现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汤霓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曾天山系该中心副主任,唐以志系该中心研究员)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