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顾德仁:绿色新职业虽诱人,职校却不可盲目跟风

2024-04-03 17:02:00 中国教师报 顾德仁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2021年3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共同宣布,“碳排放管理员”等18个新增职业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序列。2022年6月14日,人社部再公示18个新职业,“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涌现的又一批绿色新职业,随之而来的是“ESG”概念的火爆。

  2021年3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共同宣布,“碳排放管理员”等18个新增职业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序列。2022年6月14日,人社部再公示18个新职业,“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涌现的又一批绿色新职业,随之而来的是“ESG”概念的火爆。
 
  ESG是指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大因素,是评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的一种标准。尽管ESG对我国而言尚属一个新概念,但随着全球减碳目标的临近和政策压力的增大,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ESG领域岗位与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急剧攀升。我们不难发现,在主流网络招聘平台上,部分企业的ESG相关职位薪资颇为诱人,年薪从20万至100万人民币不等,甚至有说月薪15万人民币的,这一薪资水平在如今冷峻的求职市场中具有显著优势。
 
  因此,ESG不仅被视作一个充满机遇的职业发展路径,可作为一种必备技能来看待。掌握ESG理念和技术的人才,有望为传统工作领域带来转型。
 
  以“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在ESG就业蓬勃发展的“暖春”,可有怎样的作为呢?
 
  职业学校需要审慎开设ESG新专业、新课程。与其盲目跟风设立新专业,不如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ESG元素,精准地培养学生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解决能力。这需要学校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曾几何时,我们有着这样的思维定式:缺什么,便设立专门课程来补充。缺职业素养,就开一门“职业素养”课程;缺工匠精神,就开一门“工匠精神”课程;缺劳动教育,就开一门“劳动教育”课程。殊不知,这将导致专业学习时间在有限的学时中被不断挤压。通过增设课程以弥补育人手段不足的传统思维模式需要被摒弃。与其增加一门孤立的ESG课程,不如将ESG理念巧妙、有机地贯穿于3—5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有条件的学校,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ESG实践较为先进的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或邀请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ESG岗位专家到校开展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当然,并不能奢望通过几次参观、几场讲座就解决多大问题。而如何将企业现场学习、外聘企业专家讲座的实际收效做深做实,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此外,职业学校应该注重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的ESG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引进在ESG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ESG素养并非通过几门课程或几次实践活动就能轻易获得,而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跨专业项目合作,让学生在参与并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际工作任务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ESG素养,将ESG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ESG素养,能在不同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对ESG的思考和理解。而确保这一过程取得实效的关键,是建立并坚持真正有成效、例行的集体教研活动。
 
  最后,我想说些题外话。职业教育需要积淀与深耕。对于紧跟流行趋势而快速开设新兴专业的做法,我持保留甚至批判态度。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职业院校能够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是在双方需要的时候“秀恩爱”,而是实实在在地构建产业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那样的话,不追热点也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