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行动路径

2024-04-03 17:04:00 付达杰 等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工程技术领域紧缺岗位推进专业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集群,整合多方资源,组建现场工程师学院,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

  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基于专业群的现场工程师学院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工程技术领域紧缺岗位推进专业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集群,整合多方资源,组建现场工程师学院,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一是对接产业链,建立专业集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的“三层对接”,结合学校专业优势与特色,打破产教藩篱,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指引,面向产业聚集专业,形成专业集群,面向专业集群,统筹推动专业协同升级与数字化改造。二是基于专业群,多元协同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以专业群为载体,发挥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参与企业优势,联动教育、工业和信息化等政府部门以及工程技术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建立现场工程师学院,实现专业群集、资源共享、行动聚焦的现场工程师培养共同体。三是对接贯通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进现场工程师学院提质增值。引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科与学术资源,借鉴其运行经验打通现场工程师学院与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壁垒,形成中国特色工程师培养“三教”与“三融”贯通体系。
 
  二、推进数字赋能,创新基于学徒制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
 
  一方面对接国家智慧职教平台,校企联合开发建设面向现场工程师的核心课程、教材及其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充分运用学情大数据与智能分析技术,实施精准教学、精准评价、精准预测,绘制学徒精准画像与成长轨迹,持续诊断与改进教学方案,生成自适应的过程经验,形成大规模学徒制模式下的个性化教学,实现现场工程师的因材施教精准培养;另一方面,以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等平台为依托,面向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基于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与工作场景,针对现场复杂的工程问题、操作难点,探索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和资源创设仿真教学场景,建立专业学习工厂、工程训练中心,形成虚实融合的技术技能教学,实现现场工程师的有效培养。值得一提的是,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制培养现场工程师,须突破“信息孤岛”,避免“各自为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共享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对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全周期内的关键要素的智能监控、持续跟踪与问题预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工资待遇、场地设备等。
 
  三、实施专业认证,构建“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
 
  在具体行动上,可分三步推进:第一步,立足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依托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发挥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等计划主体作用,从高职本科到高职专科,逐步推进职业学校加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学会并参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成国家职业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第二步,结合职业教育“1+X”证书与学分银行制度,校企合作面向课程模块的技能“微证书”,基于“微证书”的技能积分与证书组合,形成面向不同专业的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进阶的现场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第三步,将现场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到职业教育工程专业认证框架之中,形成“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保障并提高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
 
  四、强化关键能力,培育适应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是聚焦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针对学徒制模式,以一个学徒周期为聘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具有工程技术实践与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担任团队负责人,校企教师在共担责任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专长,明确分工,协作教学。二是创新绩效评价,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实施现场工程师师资专项培训,推进校企“双师型”教师分类评价一体化考核,允许校企教师双向取酬,对于学校教师突出实践技能水平,注重企业顶岗实践,对于企业教师,突出专业教学能力,注重教学改革创新。三是优化团队功能,推动团队持续改进。以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为载体,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竞赛指导等任务对接企业工艺改进、科技攻关、标准开发等任务,推动学校教学成果向企业员工培训的转化应用和企业技术成果对学校专业教学的反哺赋能,实现团队科教融汇、持续改进与长效发展。
 
  五、加强专题研究,夯实现场工程师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根基
 
  一是从学科建设入手。现场工程师培养关涉的学徒制、招生评价改革等重要内容,都需要开展强有力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需要学科支撑。可以立足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一定位,将职业技术教育学从当前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中抽离出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一级学科,其下设立职业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以学科建设带动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基础。二是从中小学入手。从长计议、从小抓起,未来的现场工程师将从当前的中小学生中产生。将工程思维、工程理论、工匠精神、技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课堂教学和教材文本之中,开发研制相应的教学标准,增强依靠技术技能现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意识,提升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工程教育的认识,培育生成现场工程师的培贯通培养与储能机制。诚然,现场工程师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专题研究应当面向理论与实践,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协同发力,建立相关研究机构,搭建相应的研究平台,分步实施,持续推进。
 
  转自高职观察,文章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期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