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析

2024-04-16 17:56:00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姜丽萍等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能力比赛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办赛宗旨,引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成才。

  能力比赛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办赛宗旨,引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成才。
 
  一、比赛方案的鲜明导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抓住教育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点,比赛方案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整与完善,具有以下鲜明导向。
 
  一是贯彻党和国家最新部署。方案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最新部署,要求教师掌握“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调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案坚持“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字素养……”,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全面成长,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执行国家教学标准要求。方案要求各校落实《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和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相关课程标准、岗位实习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教材选用符合相关规定。
 
  四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明确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鼓励“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及接入该平台的其他平台开展实际教学”,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资源等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过程真实数据”“开展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在答辩题中专门增设“教师数字素养” 方面的问题。
 
  五是呈现教师课堂真实教学。方案首次要求所有参赛教师使用镜头固定的3机位全程连续录制1学时全体学生参加的课堂教学视频,每段视频依据教案开展教学;对进入决赛的参赛教学团队在校内场所录制的两段课堂教学展示视频也是同样要求。
 
  六是保障更多院校和教师参赛。方案首次要求“近2年已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教师不能报名参赛,学校不能以参赛过的公共基础课、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课程参加本年度比赛”,从参赛条件上保障更多院校、更多专业、更多教师参与全国比赛。
 
  二、教学团队的精彩展示
 
  2023年报名参赛的教学团队涉及784个职业院校或单位,提交的参赛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职教一线教学改革的新面貌。下面从比赛内容的五个维度作简要评析。
 
  (一)教学内容
 
  第一个是教学内容维度,参赛团队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内容选取和模块化课程重构上突出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落实了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课程思政做到了润物无声。
 
  1.公共基础课程紧扣课标,融通专业应用场景
 
  参赛的公共基础课程能够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上落实基础模块的主题专题架构,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
 
  比如四川代表队中职“语文”课程的参赛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选自基础模块的专题6。围绕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以校村合作项目“新村文化礼堂文案写作”为载体,精选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内外不同体裁的作品,以读带写,读写联动,融通语言应用、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再如福建代表队中职“数学”课程的参赛内容“三角函数”,突出图形直观感受,重视概念和公式的学习,融合珠宝公司“夏季婚庆展销会”的饰品展示、宝石定制和款式设计等三个职业情境和七个工作任务,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三角函数的概念、计算和图像性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2.专业课程吸纳最新内容,对接职业岗位要求
 
  专业课程的参赛内容对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落实书证融通,体现专业升级、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改造。
 
  比如重庆代表队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的参赛内容“智能输送与离心泵操作”,基于VAE智能工厂生产过程,引入化工总控工职业标准、“1+X”化工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基于订单企业输送工艺智能升级改造流程,设计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革新、小建议等“五小”创新任务,形成科创主线,优化“教学科创融合”的教学内容。
 
  再如河北代表队高职“动车组制动系统检修”课程的参赛内容“动车组制动系统综合故障处理”,对接“随车机械师”等岗位需求,序化教学模块,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共定课程标准,协同开发活页式教材,融入新方法(高铁智能运维)、新技术(智能化、集成化)、新工艺(粉末冶金技术)、新标准(智能运维技术)。
 
  3.构建科学合理课程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参赛专业课程打破传统学科式内容体系,按照工作任务、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选择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典型产品(或服务)分类设计课程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循序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比如天津代表队高职“数字特效技术”课程,基于数字特效师岗位工作流程,构建了“短视频→微电影→专题片→数字视觉”四个“关系平行、难度进阶”的课程模块,数字特效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依次进阶。参赛内容“数字视觉特效创作”,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载体,将传统文化内涵转换为数字文创产品,按照岗位工作流程前期、中期、后期、输出四阶段构建八个工作任务。
 
  再如福建代表队中职“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AON的智安校园网络搭建”,以校园网络搭建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网络规模由小到大顺序递进,将课程序化为“房—层—楼—园—区” 五个教学项目;课程引入企业6S 生产管理理念,对接WI-FI6、AC+AP、AON、IPv6等新技术,培养学生会规划、能搭建的实战技能。
 
  (二)教学设计
 
  第二个是教学设计维度,教学团队能够围绕目标基于学情,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破解重难点,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思政融入水平。
 
  1.创新教学模式,方式方法贴切恰当
 
  参赛的公共基础课程团队能够根据学科特点,选用恰当的教法学法,问题引导、情景浸润;专业课程团队普遍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手脑并用。
 
  比如河南代表队高职“音乐鉴赏”课程的参赛内容“中国音乐鉴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音融心,以乐化人”,针对美育类课程感性教育特征以及音乐内容抽象性和学生思维活跃性特点,采用直观示范、情景浸润、互动实践等教学方法,通过引赏、初赏、析赏、思赏、品赏、传赏等教学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和实践,实现“人人参与、共情共鸣”,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学科核心素养。
 
  再如重庆代表队中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系统构造与检修”课程的参赛内容“新能源汽车交流充电系统检修”,针对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脱节,学习成果无法转化岗位实践能力等问题,对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构建能力进阶的“PDCA双循环”教学模式。根据典型故障产生机理,设置难度不同的两级故障。第一次PDCA循环排除简单故障,按照岗位工作流程进行车辆复检,引出难度升级故障,再次进行PDCA循环,分级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关注个性需求,学习资源充分供给
 
  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组织和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开展课堂教学,满足个性化需求,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比如浙江代表队中职“服装成衣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参赛内容“国韵茶服创意设计制作”,使用校企合作开发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学资源库,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引入流行资讯平台帮助学生了解服装最新潮流趋势。针对学生画图速度慢,结构制板数据不够准确等难点问题,借助“极速出款” “Sketchbook”软件绘制效果图;校企共同开发“慧眼识图”AI评价软件帮助学生纠错、“Style 3D”虚拟试衣软件快速展现服装设计效果,实现“即改即见”,呈现更直观、更迅速。
 
  3.课程融入思政,德技并修润物无声
 
  教学团队紧密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做到润物无声。
 
  比如重庆代表队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参赛内容“人工智能初步”,针对学生对智能社会发展认识不足等问题,突出价值观教育,在“小切口、大视角”的“育知育德”过程中,外引“中国AI发展”“人脸识别训练”等科技要点,内联“爱国”“奉献”等核心观点,同时通过“AI变脸诈骗”“大数据杀熟”等社会热点,链接“隐私保护、算法歧视”等科技伦理,引导学生反思科技创新在道德、法律、安全等方面所引起的冲突,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塑价值观点、守行业伦理、遵职业规范、担社会责任,实现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向践行践诺转变。
 
  再如河南代表队高职“水环境监测”课程的参赛内容“水源水监测”,依据水质化验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以饮水安全为使命,凝练出“炼慧眼匠心,助饮水安全;惜一滴清水,塑一腔大爱”的课程思政主线。采用资源浏览、动画呈现、视频引入、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习任务的适宜环节,针对性提出“务实、有序、精准、环保”的思政践行要求,培养学生做饮水安全卫士,为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德技并修。
 
  (三)教学实施
 
  第三个是教学实施维度,教学团队落实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校企合作共建实用教学环境,以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中心,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强化校企合作,有效利用工作真场景
 
  参赛院校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基地以及企业真实场所,引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训练职业技能。
 
  比如浙江代表队高职“植保无人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参赛内容“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由校企双师共同带领学生在田间课堂真场景中开展教学。在防治规划情境中,通过多光谱无人机预勘水稻地块病虫害发生情况,学生确定防治对象,完成药液配制,培养了判断病虫害和药液配制能力;在作业实施情境中,通过先虚拟仿真模拟飞防作业,熟悉作业模式,掌握飞行技巧,然后在校企双师带领下,通过真机实操完成飞防作业,培养学生精准飞防的职业能力。
 
  2.突出学生中心,落实工学结合教学
 
  参赛团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创设“边工作边学习”的真实情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学难点,做到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比如江西代表队高职“高电压技术”课程的参赛内容“交流特高压站GIS试验与智能诊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照“领诊入课、引诊入境、析诊入学、携诊入训、精诊入行,行诊入臻”六诊融合实施教学。教师引出GIS开关气室温度异常升高问题,借助“找茬游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明晰测试流程;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分项训练检测流程,助力学生化解难点;定岗定责,分批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操训练,双导师全程示范指导,突出重点。
 
  3.聚焦问题解决,有效推进深度学习
 
  教学团队引入真实工作项目任务中的真实问题,围绕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组织教学,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实施相应的有效策略,显著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北京代表队高职“数字测图”课程的参赛内容“数字地形图数据采集与处理”,引入1∶500校园数字测图工作任务,按照“理论、虚拟、虚实、实践”四进阶方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解决实训场地的难题。教师利用RTK虚拟仿真平台进行操作示范,学生针对点状地物井盖、路灯,线状地物河流,面状地物建筑物等不同地物地貌场景分组练习,教师在易错环节和建筑物角点、高程点密度等重点环节着力指导,培养学生在复杂地物地貌场景下工作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甘于奉献的测绘精神。
 
  再如江苏代表队高职“工业互联网数据采集技术”课程的参赛内容“高铁传动部件制造产线智能监测系统开发”,依托工业互联网“无边界”平台和“三条线”矩阵开展教学,解决工业互联网认知、实操方面的困境。在任务二“数据采集硬件搭建”教学中,通过“技术超市”明确产线设备的联网监测数据采集需求(触联);采用小组讨论、组内互评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产线设备的联网方案制定(试联);借助“虚拟产线”“真实产线”引导学生虚实衔接完成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产线关键设备联网部署(接联);通过小组汇报、互评,调试优化产线设备的联网搭建(优联),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联机实现—改进优化”的科研创新路径融入教学之中。
 
  (四)教学评价
 
  第四个是教学评价维度,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1.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实现多维多元评价
 
  教学团队创新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做到“指标多维、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评价全程”,形成个性化评价体系。
 
  比如浙江代表队中职“导游讲解”课程的参赛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景观讲解”,聚焦导游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了“五元四维八度”的教学评价体系。五元主体“自评、互评、AI评、教师评、导师评”,评价“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职业精神和价值品格”四维内容,设定“规范度、熟练度、参与度、协作度、投入度、共情度、创新度和承担度”八度指标,全过程跟踪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学生“一生一档”数智成长档案。
 
  再如山东代表队高职“虚拟现实交互设计”课程的参赛内容“‘时空巡游:探寻黄河文化’VR交互设计”,以成果为导向构建了“三方参与、4D关联、五层考核、成长感知”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校政企三方为评价主体;单任务、跨任务、跨作品、跨项目4D衔接关联;设计“1234+X”五层考核内容:文化认同一个价值观念,工程思维与理性思维构成两个核心思维,项目管理、协作共情、展示表达三个普适能力,策划、设计、开发、优化四个专项能力和X个思政元素;依托表现型评价量规和“过程性数字化评价系统”,实现“创作新锐→数媒达人→岗位能手”的成长变化,提升育人效果。
 
  2.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精准分析评价
 
  教学团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全过程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比如重庆代表队中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系统构造与检修”课程的参赛内容“新能源汽车交流充电系统检修”,课前依托超星智慧教学平台、云立方虚拟实训平台,自动测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与故障检修基本技能;课中借助智慧实训教学系统,实时记录学生实训过程,自动对比技能操作规范;利用专递交互课堂系统,复盘评价教学效果;课后通过腾讯问卷,分析客户评价,反馈社会服务效果。
 
  再如四川代表队“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课程的参赛内容“地铁盾构区间施工”,借助盾构模拟器、扫描机器人、虚拟仿真平台以及系统采集和人工采集,运用1+X虚拟仿真考评系统、精测考评系统等评价系统工具,对学生操作全流程进行智能评估分析反馈,构建数字化全过程综合评价体系,初步实现边学边评边改,形成了教与学的新生态。
 
  3.运用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团队利用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和检测评价数据,做到评价科学、专业、客观,精准掌握学情以及目标达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比如新疆代表队中职“汽车美容装潢技术”课程的参赛内容“汽车车身装潢”,借助智慧职教、智能评价系统、虚拟仿真软件、学生素质拓展采集系统等平台系统进行全过程数据采集。通过学生活动层面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动态调整学习共同体成员。对基础任务达标的优秀学生提前进入进阶任务训练,实行差异化教学。
 
  再如重庆代表队高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参赛内容“穿斗民居数字化改造设计”,依托智慧评价平台,汇聚学习平台、仿真系统、项目实施等全过程学习数据,开展“时破时新”智能评价,实现“智能画像”+“能力矩阵”融贯。针对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学情开展实时的诊断评价,对潜在教学难点及时预警,动态调整教学方法、方式,活用教学资源。
 
  (五)教学反思
 
  第五个是教学反思维度。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1.聚焦目标达成,反思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团队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关注学生全面成长,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刻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效显著。
 
  比如内蒙古代表队高职“急危重症护理”课程的参赛内容“院前急救”,使用的“护理之星”教学效果观测平台显示,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全部通过、技能考核优秀率达 100%,学生“敢救率”达 91%,学生“热爱生命,护佑生命”的价值观形成,三维目标全面达成。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自创快捷止血记录卡片、自救止血绷带等小发明,迁移能力显著增强。
 
  再如河北代表队“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课程的参赛内容“无人车智慧巡查”,从效果上看,“三弱变三强”“两厌变两喜”,教学目标高效达成。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具备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补齐“工程思维弱、编码规范弱、创新意识弱”“厌理论、厌记忆”的学情短板,对项目开发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得到提升,数字化能力明显增强。
 
  2.落地教育数字化,师生数字素养提升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行业《教师数字素养》标准,2023年比赛反映出教师较高的数字素养和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
 
  比如福建代表队中职“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参赛内容“白酒的抽样与检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裸眼3D全景模拟,对接行业高精尖应用场景,身临其境体验各类工作实际场所;使用虚拟仿真,打破了课堂空间界限,实现大型仪器随用随练,提升学生仿真操作能力;学生信息搜集、自制PPT和模块总结小视频拍摄,在数字化环境中潜移默化提高数字素养。
 
  再如广东代表队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的参赛内容“工业机器人激光焊接新能源储能柜”,实现了信息技术协同育人,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学习平台贯穿教学始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屏演示解决教师一对多的示范难题。教师使用AI 智能分析助手课前辅助分析学情,课中协助教学,课后参与智能评价。AR增强现实,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难点。
 
  3.探索科教融汇,教学科研服务相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要统筹三教推进三融。科教融汇成为2023年比赛的一个亮点。
 
  比如浙江代表队高职“食品分析检测”的参赛内容“果蔬农残安全检测”,贯彻科教融汇育人理念,开拓“科教互促”育人新途径。团队将“荧光纳米炭点”“农药电子身份证”等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教学;把科研方法融入专业教学,实施“知行研创”课堂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把批判思维、尊重实证的科学态度融入课程思政,促进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
 
  再如北京代表队高职“发酵工程制药技术”课程的参赛内容“重组人胰岛素发酵生产”,按照“菌种培育→发酵生产→提取精制→质量检验”工作流程,实施 8 个教学任务。校企合作落地,教学和工艺创新同步,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解决实际技术瓶颈为出发点,课上和课后鼓励学生科学实践,实现技术创新,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实现产教联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参赛资料的若干不足
 
  2023年的比赛方案要求提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教学实施报告、教材选用说明和课堂教学视频,其目的就是引导教学团队能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对一个模块或单元的教学进行具体实施,探索和总结适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的多样化培养方式和方法。通过评审专家的反馈,发现一些参赛教学团队还没有完全理解教学能力比赛引领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具体问题反映在提交的参赛材料和决赛时的教师表现上。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标不到位
 
  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要求职业院校依据新版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全面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定位,更新课程体系,按要求组织实习实训。但有些参赛院校并没有按此项要求在2022年下半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明显偏离61号函的体例格式要求。具体问题如下。
 
  (1)未落实《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相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条目要素不齐全或明显偏离61号函的参考格式,培养目标定位有错位,不符合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办学层次要求。
 
  (2)未执行国家2020年、2021年颁发的中职和高职专科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未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开设思政必修课和思政选修课(例如,中职未开设思政选修课程、高职专科在毕业要求中未落实“四史”必选其一的要求);有的高职2022级未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未落实《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例如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未开设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学生岗位实习未落实“一般为6个月”的要求。
 
  (3)“实施保障”中师资队伍结构不符合中、高职学校的生师比要求,教学设施明显不符合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学生学习评价未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要求。
 
  2.课程标准(或国家课标实施方案)欠规范
 
  2020年和2021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中职10门、高职2门公共基础课国家课程标准,仍有少数院校没有遵照执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公共基础课参赛团队未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或直接提交了国家课程标准,或提交了自主开发的课程标准。
 
  (2)研制的实施方案未遵照国家课程标准给定的基础模块内容结构开展教学,实施方案中未明确拓展模块的具体内容,未提供各模块具体到最小授课学时的授课进程与安排,未提供参赛班级授课计划表(注明授课日期、学时)。
 
  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自编课程标准则存在结构(定位与目标、结构与内容、考核与评价、实施与保障等方面)不科学、不清晰、不完整等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课程标准的条目要素不齐全(例如:缺少课程性质、课程任务、课程结构、内容要求、考核评价、实施保障、授课进程安排、参赛班级的授课计划表等)。
 
  (2)未体现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等的相关要求。
 
  (3)课程信息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的开设学期、课时(学分)存在不一致,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本课程的内容及要求不相符,参赛班级授课计划表与课标中的授课进程与安排不一致。
 
  (4)参赛内容不连续或不完整,专业课程二组的参赛模块(或单元、专题、项目、任务等)不是以实践教学为主。
 
  3.教材选用说明暴露了日常管理漏洞
 
  尽管绝大多数教学团队对照比赛方案的要求提供了教材选用相关说明材料,但从材料中不难发现有的存在着“临时后补”的嫌疑,有个别院校平时可能并没有真正把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落实到位,没有履行教材选用结果公示,没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教材选用结果和年度教材抽检情况。
 
  4.教案仍有华而不实现象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每次课的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参考教学资料(包括教材、资源库、案例等),在分析具体学情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资源使用等进行具体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仍有一些教案追求表格形式、偏重分析构想,环节安排粗放、具体教学内容单薄、教师和学生活动内容超越教学内容等现象,有的教案设计粗糙,缺乏师生交互,还不能体现学生深度学习。
 
  5.教学实施报告特色不突出、缺乏新意
 
  教学实施报告是基于教学实践的深度思考与学术总结,一篇有价值的教学实施报告应当是针对参赛模块(或单元)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分析。但是不少团队的教学实施报告拘泥于“面面俱到”,看不到聚焦问题解决的设计、实施、成效分析,特色不突出;有的报告把图表弄得“花里胡哨”(甚至是依赖美图专业人士花钱绘制),而结构逻辑、上下关系、用语用词则较混乱,甚至是文图不对应;有的则是明显套路化,体现不出本课程的内容与特质;个别报告甚至是夸大其词、脱离实际。
 
  6.课堂教学视频仍有表演现象
 
  “3机位全程连续录制,镜头固定,覆盖教室全景”等拍摄要求旨在反映师生真实教学状态,体现学生中心、体现深度学习、体现教学高质量。但是有的授课视频与教案的设计安排明显不一致;有的视频追求环节活动的热闹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有的授课目标仅停留在熟悉、了解层面,看不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表现。
 
  7.课堂教学展示呈现效果不够
 
  决赛阶段的两段课堂教学展示视频,由入围决赛教学团队在校内场所针对抽取教案中自选内容录制,在校内熟悉的环境、使用熟悉的设备,教学内容应更加聚焦解决教学重难点、聚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聚焦更好地展示教师实操示教与指导。但有的视频与教案无法对应,不能充分展示不同教师风格。
 
  8.教学实施报告汇报凝练不足
 
  决赛阶段的教学实施报告汇报时长只有8分钟,需要将近5 000字和若干图表的文稿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充足的证据呈现出来。但有的报告汇报结构明显不均衡,虎头蛇尾;有的过多地阐述了思路逻辑,与参赛内容结合不紧;有的辞藻华丽但证据不足或不可信;还有的偏离原文档材料进行了重新凝练。
 
  9.答辩问题回答反映理论功底不深
 
  决赛阶段的4个问题2个由题库抽取、2个由评委提出。有的教学团队对问题不能准确理解、答非所问,反映出一线教师平时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学习领会不够,对教师数字素养的理解不到位;有的则是相互之间配合明显缺乏默契与协作。
 
  四、引领示范的几点展望
 
  总结过往也要展望未来,期望教学能力比赛在以下方面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
 
  (一)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引领职业院校强化立德树人——育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三者融为一体、不割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德育、美育、体育、劳育,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职业院校应持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做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各门课程加强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意识、数字素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二)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
 
  伴随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呈现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直面新发展格局下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不适应问题,坚持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引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强化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落实科教融汇、践行技术服务,产出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学生学习成果,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聚焦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引领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新局面
 
  坚持服务学生全面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聚力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五金”,即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师资、金基地,苦练内功,有效支持公共基础课创设职业情境任务,促进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衔接和配合,彰显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职业性”特征;支持专业课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落实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根据专业内涵变化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必要调整与更新。
 
  (四)推进数字化战略实施,引领教学生态的转型升级——见实效
 
  鼓励教师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及接入的平台开展实际教学,构建职业教育数字新生态。用好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质资源,加快学校智慧教室建设和实训场地数字化改造,合理运用数字资源、学科软件、现代专业工具等推动深度学习,呈现依托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评价工具和软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育教学数字化管理。
 
  (五)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上台阶
 
  鼓励教师弘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教育家精神。树立高尚师德师风,恪守职业道德准则,涵养育人智慧,秉持躬耕态度,践行仁爱之心,坚持弘道追求,做学生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建设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强化团队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深化校际协同和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注释:
 
  此文原稿来自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闭幕式上的专家点评报告。在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得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刘兰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匡瑛教授、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庄西真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提供宝贵的修改意见。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8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姜丽萍,贾清水,池云霞,古燕莹.搭建平台  共铸舞台  躬身讲台——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8):29-37.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