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职教师资培育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4-05-31 18:33:00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许玲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文化价值和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不仅是教学质量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关乎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教育家精神侧重于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对学生的全面关爱,而工匠精神突出了精湛技艺、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这两种精神的融合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气质,从而益于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文化价值和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不仅是教学质量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关乎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教育家精神侧重于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对学生的全面关爱,而工匠精神突出了精湛技艺、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这两种精神的融合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气质,从而益于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现实中如何有效地将这两种精神融入师资培养体系,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入手,分析它们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内在逻辑,并探索将其融入职教师资培养培育全过程的有效路径。
 
  一、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师资培养的内在逻辑
 
  (一)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职教师资培育领域的定义与特征
 
  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领域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各自代表了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态度和行为的理想模型。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了六个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一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是对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的最新回答,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内涵的论述不断丰富,既继承了中华优秀教师文化,又体现了教育的时代要求。
 
  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领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被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这一精神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教师不仅传授技能,更通过自身的行为典范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强调因材施教,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同时自身也需不断学习和实践,以保持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和有效性。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职业热情,愿意为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投入时间和精力,同时致力于通过教育传播和弘扬优秀文化。
 
  在职教师资领域,工匠精神第一体现为精湛技艺,追求卓越的技能水平,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技术;第二是细节关注,在教学和技术操作中注重细节,追求每一环节的完美;第三是创新与改进,不满足于现状,持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改进;第四是传承责任,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保证技艺和知识的持续发展;第五是工匠精神鼓励创新能力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这两种精神的融合,对职业教育教师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家精神提供了教师行为的道德和理想基础,而工匠精神强化了教师在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中的专注和追求卓越。通过这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技能,同时又能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模式。在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合和实践这两种精神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二)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渊源
 
  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根基,它们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紧密相连。教育家精神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古代的儒家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与现代教育家精神中提倡的乐教爱生、个性化教育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如孔子和蔡元培,都强调了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和蔡元培的“美育”均是教育家精神的体现,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和审美发展。
 
  工匠精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手工艺传统,尤其是在宋代的科举制度改革后,工匠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开始被社会所重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技能的精进,更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传承。如今,这种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强调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在现代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融合,被视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策略。例如,近年来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即强调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虽然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为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中国职业教育中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但这两种精神真正形成一个系统培育模式仍面临挑战。本文将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将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系统地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
 
  (三)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研究的国际比较
 
  在全球教育领域,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虽然根源和表现形式各异,但共同指向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的目标。各国如何理解和实施这两种精神,不仅反映了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观,也揭示了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独特路径。
 
  在西方国家,教育家精神通常与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反思实践以及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例如,美国和欧洲教育系统强调教师作为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强调了良好结构化的教师教育系统在支持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该体系通过企业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强调学徒制度中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精粹,体现了工匠精神中的严谨和精益求精。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VET)系统重视技能的传授和实践,通过提供广泛的行业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得即时应用的专业技能,这种做法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不同国家的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实施,受到各自文化、经济和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影响。国际经验表明有效的教育政策应支持教师的持续发展和职业成长,同时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工匠精神的技能传承和创新。中国在80年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时期,曾借鉴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VET系统的优点,结合中国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和庞大的教育体系特点,构建了我国自具特色的职教领域的教育体系。
 
  二、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职教师资的作用机理与影响
 
  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们共同作用于塑造教师独特的精神气质,形成一种专属于职业教育的教师文化和教育理念,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在文化价值层面,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共同塑造职业教育教师道德引领与技能追求的精神气质。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而工匠精神突出对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这种结合不仅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在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这种双重追求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为学生树立起更全面的成长榜样。
 
  第二,在育人层面,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全人教育理念的实践。融入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教师,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者。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教学实践,展示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承担社会责任,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社会角色认同。
 
  第三,在传承与创新层面,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实现技能传承与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强调的技能和知识传承对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活动,将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保证行业知识的代代相传,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伦理,强调对传统教育价值的尊重和继承,鼓励教师和学生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技艺,同时又不断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第四,在职业认同层面,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职业尊严与责任感。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教育使命,帮助教师建立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此外,这种精神还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也关心学生的道德和情感成长。教师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展现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的道德情操,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成就,同时也激励学生追求专业卓越和个人发展。
 
  第五,在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面,教育家精神倡导的全面关怀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开放式问题、案例研究和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信地面对挑战,也促使他们在社会中扮演更积极和负责任的角色。
 
  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独特精神气质得到了全面的塑造和提升,也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专业性,还极大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教育家精神通过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中对技能精进和职业荣誉的强调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身份认知和坚实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建设不仅使学生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也促使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致力于质量、诚信和责任感的持续提升。这种双重精神的内化和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质量,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三、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要求“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开始,我国先后建立了一批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后来经过调整,保留了8所规模相对稳定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俗称“老八所”,之后又建立了4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2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同时,全国开展本科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的院校有三十几所,还有二十几所普通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学校也在开展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从职教师资的培养规模来看,独立设置的技术师范类院校是主力。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从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框架、培养质量、培训体系、培训模式、校企双向流动等方面构建了清晰的“四梁八柱”。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也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
 
  (一)国家政策中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师德”的要求与教育家精神一脉相承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核心。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别强调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201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发布《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建设定为首要任务,并制定了详细措施。到2020年,教育部与其他六部门再次明确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目标,并通过《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细化了师德师风的具体标准,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的基本完善。这系列政策确保了高职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持续发展和规范实践。
 
  (二)院校培养模式中“三性融合”理念是对工匠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实践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理念,其中,“教育性、职业性、专业性”的“三性融合”和“理实一体”最为典型。尽管各个院校对“三性”的提法与阐释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基本含义是相通的。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率先提出了“双证书、一体化”的职教师资培养理念与模式,目标是培养“双证书”制、本科+技师一体化教师,1997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该校持续探索,构建了科教、产教双融合,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与企业三元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过程融合了学术性、专业性、师范性、职业性,呈现出工程化、项目式、实践性特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创建了以“培养模式三性融通、培养路径纵向贯通、培养主体横向联通”为显著特征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一是实施崇师尚德、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师德养成工程;基于工匠之师“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融合培养理念,组建“三导师”,建设“三基地”,构建了工匠之师“三性融通”培养模式。二是实施高本贯通、本硕衔接、分类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畅通培养路径。三是组建培养共同体,建立培养机制。该成果获得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构建了“三位一体、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全员参与、分级递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三大培养路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构建了职教师资的“六三”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是三师型素质、三证书制度、三大教学体系、三大课程模块、三大教学基地、三大技能训练,主要体现的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以上的培养案例是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领域多年的探索与成果。为我国职业教育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贡献了坚实的师资支撑,以往培养模式强调的师德教育,可以视为是对当下所提倡的教育家精神的先行实践。但是,从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价值引领与精神气质塑造的角度来看,以往的探索虽然也强调了“三性融合”“理实一体”“立德树人”“尊师崇教”“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理念,但是以往的培养模式更强调的是教师多种能力的合成,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精神气质与文化价值的角度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实现路径探讨
 
  为了有效地将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策略和路径(图1)。


 
       (一)建立职教师资培育的文化价值引领路径
 
  首先,结合社会构建主义与教育哲学,强调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在教师培训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实施策略包括开发一系列模块化课程,涵盖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到实践模拟,每个模块聚焦不同的核心精神,如道德引领、技术精湛、创新思维;最后,营造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价值引领的职教师资文化环境。创建和维护一种崇尚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塑造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精神气质,强化其在职业道德和技能精进上的自觉追求。
 
  (二)建立职教师资培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路径
 
  依托认知心理学与成人学习理论,实施策略包括构建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综合课程体系,确保教师能够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并应用于教学与实践中,例如通过案例研究、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等方式,使教育家精神中的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中的技能训练融合。这部分内容在我国职教师资培育的现有模式中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实践案例。
 
  (三)建立职教师资培育的校企协同培育路径
 
  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引入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导师,将行业最新技术和理念融入教学中。共同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引入企业专家作为职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或导师,他们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或提供工作坊、讲座和技能培训,将行业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带入教学中。
 
  (四)建立职教师资培育的持续发展与评估路径
 
  在终身学习理论和持续改进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建立持续的专业发展和评估机制,包括双师型教师培训。强化教师的双师型培训,即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也需具备扎实的教育学背景。通过定期的职业发展研讨会、进修课程和行业交流,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多元化评估系统,包括同行评审、学生反馈、教学观察和实践成果展示,用于持续改进教学策略和课程内容。
 
  通过上述策略和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不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也能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职业发展。这种融合最终将促进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效能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融合的内在逻辑。通过系统分析这两种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历史文化根源,揭示了它们如何共同塑造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行为。教育家精神的道德引领和工匠精神的技术精粹,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双重的价值基础,使教师能够在道德与技术上追求卓越,从而更有效地影响和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发现,尽管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为这两种精神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实际操作中的系统融合模式还未完全形成。面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价值文化引领路径、理论与实践融合路径、校企协同培育路径及持续发展与评估路径四条实现路径,路径旨在通过系统的策略和具体方法,实现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深度融合。此外,通过国际比较分析,进一步强调了不同文化和教育体系背景下,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实施的差异性和适应性。这一分析不仅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国际视角,也为全球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综上所述,构建具有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的职教师资队伍,不仅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更能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1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许玲.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职教师资培育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1):10-15+32.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