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背景情况
(一)产教融合的雏形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或本质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教育要培养劳动者,则必然离不开生产劳动。1958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在其发表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中做了明确阐述:“党的教育方针,向来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在一九三四年就已经提出的方针”。我理解认为,陆定一同志所讲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应该就是当今“产教融合”的雏形或萌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下的学校教育,是要求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身体力行的从事生产劳动,是一种“半工半读”的教育状态,即“半天劳动、半天读书”的学习机制,是典型的“产教融合”教育形态。
(二)产教融合与现代产业学院之间的逻辑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具体到职业教育,则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2〕。
基于上述,产教融合具有明确的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依据,是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所必然遵循的逻辑要求。
1.产教融合演变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可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2〕
(1)企业办学。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厂办学校、厂校一体;
(2)行业办学。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行业举办职业教育,校企分离、校办工厂;
(3)政府办学。21世纪初至2017年12月,政府部门举办职业教育,行校分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4)多主体办学。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修订了《职业教育法》,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特别强调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
同时,国家发改委牵头,开展了两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走“产、教、城”深度融合之路。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要构建“一体、两翼、五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格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压实省级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并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协作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产教融合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产教融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细致性和挑战性极强的工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离不开依托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平台提供支撑。近十余年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成为落实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途径和支撑平台,日益成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成为决定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成为评价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
(三)我国产业学院的发展情况
1.政策改革演变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到2021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颁布50多项涉及产业学院的政策文件〔4〕。
(1)政策萌芽期(2005—2017年)。有学者认为产业学院政策萌芽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办学实体”可算作对产业学院的早期表述。2015年10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出“转型高校可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这里的“二级学院”实际就是产业学院的雏形。
(2)政策探索期(2017—2020年)。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实施,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这是可查询到的首次提出“产业学院”的国家政策文件。福建、广东和江苏等省份在产业学院政策创新探索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制定了明确以“产业学院”命名的政策文件,从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多维度对产业学院提出规划与建设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层面以“产业学院”为主题的政策文件出台,成为国家出台政策的先期探索实践。
(3)政策形成期(2020—至今)。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是国家层面首次以现代产业学院命名的政策文件,标志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式进入国家级示范项目推动的新阶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这里的企业学院,本质上也是产业学院,说明在政策层面,政府对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学院高度重视,但是,遗憾的是,对于职业院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未进一步出台更为细化可执行的专项政策。这一阶段的政策颁布机构多元,且以多部门联合颁布为主;政策数量出现大规模爆发式增长,以产业学院专门性政策为主。如:
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达了开展了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共有50家高校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建设立项,建设领域以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工科领域新兴产业为主。202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
在国家出台《指南》后,地方各省市陆续出台产业学院建设相关政策文本,大大促进了产业学院政策的完善。如:
2021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工信厅公布了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确定了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等30个产业学院为首批建设的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自2021年以来,山东省已遴选了3批7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仅青岛,就有21个学院入选,涉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现代交通、高端化工、智能感知、现代纺织等领域,其中大部分产业学院与青岛重点产业联系密切。
2.建设实践探索情况
(1)建设实践发展历程
按照产业学院实践探索的关键节点,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4〕:
①初步探索阶段(2006—2011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于2006年共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是国内最早的产业学院。该学院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与集团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共育人才、信息共享、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该学院的办学实践是中国特色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是产业学院理论在实践中成功展开的典范,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部分本科院校也积极加入产业学院建设行列。其中较早开始的是常熟理工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分别于2009年成立光伏科技学院和2011年成立中兴通讯学院,进一步推动了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2021年12月立项建设的首批50所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中,常熟理工学院的光伏科技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的粤港机器人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入选建设序列。
②快速成长阶段(2012—2019年)。这一阶段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镇区政府、企业等合作成立的四个产业学院为标志,其特点是开创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发展格局,使学校的专业链对接区域产业链,并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该学院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形成“镇、校、企、行”多元投资体制,构建了董(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的决策管理机制和校企“六共”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体制重大突破和创新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其极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在广东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此后,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形式不断涌现,有的省份还通过遴选示范性产业学院来发挥引领作用。例如福建省于2017年评选出5个示范性产业学院,旨在推广建设经验,打造品牌效应,带动更多高校、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2018年常州大学与常州市政府、相关企业集团共建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与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共建的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2020年12月顺利入选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
③纵深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在2020年7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发布之后,政府层面都在大力推动示范性产业学院或标准化建设,使其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如:2021年12月以来,国家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深化产教融合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先行区。目前,仅江苏一省,就已围绕智能制造、高端织服装、物联网、集成电路、机器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产业,通过政、校、区合作,创办省级重点产业学院30家,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地方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人才支撑。
另外,在社会或民间层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也在积极探索之中,加强了校企合作平台/联盟共建和标准化建设。如:
在平台/联盟建设方面:2021年5月,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推动下,宁波工程学院、北京金蓝无忧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东交通大学等相关高校、企业和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该平台的目标是建立上下游产业链、产学研信息、知识产权等资源全产业链共享机制,推动现代产业学院标准、评价、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建立我国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生态体系。目前,该平台已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办法,包括平台的任务、组织架构、资金的筹措和使用等。2021年12月,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成立,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地方产业需求,全面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可复制借鉴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评价标准,加速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把长三角打造成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示范高地和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品牌。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2023年9月21日,民办高校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发布了新安职业教育服务标准《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指南》(Q/XAZJ 203.17—2023),以替代Q/XAZJ TG 203.19—2021版本。这是民办高校在产业学院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探索。
(2)产业学院的主要实践类型
根据各院校实践情况,可归纳为校企共建型、行校企共建型、政校企共建型、政校行企共建型几种主要类型,无论哪种实践类型,高校始终是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体。
(3)部分典型案例介绍
有学者对部分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案例介绍。如:孙振忠、黄辉宇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介绍了该校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导向、企业为参与、协会为桥梁,协同共建了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构建了面向产业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跨界整合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链需求设计和规划工程课程,打通了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里”;朱轩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了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创新“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的“双主体”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欧志敏以广东工贸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为例,深度考量数字经济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学院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按照“产业思维、行业素养”“专业素质、岗位能力”“跨界合作、综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构建“多维协同、阶梯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贺凤伟以辽宁科技学院希杰生物产业学院为例,搭建了面向氨基酸生产过程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5+1+1+1”的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5〕。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国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应用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若干深层次问题或突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制约着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1.政策改革中的问题。截至目前,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改革中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在国家政策建设层面,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规定,重点面向应用型高等学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因此,该政策对职业院校并不适用。教育部等部门在后续推进工作中先后启动建设的两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均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另外,从首批建设的50个产业学院名单看,纳入建设序列的应用型高校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基本上集中于南方省区,北方仅有14所应用型高校入选,占1/4左右。
综上,对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政策方面,尚属于空白。这显然对作为职业教育主力军角色身份的广大的职业院校而言不和谐,也与当前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和大战略的要求不协调。
2.建设实践中的问题。简而言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形式表现仍大于实质内容,政策要求与实际行动不同步,目标指标与成效表现不一致。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决定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成效的关键要素——产教融合没有真正的落实好,在产教融合的温度、深度、广度、高度、效度等维度体现方面均远远不足。这里面,既有政府层面配套改革的政策激励和支持引导的问题,也有建设体制机制的支撑保障问题,更有高校与产业企业的具体落实的实践问题,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标定位不准、投入力度有限、内涵建设不足,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没有持续充分发挥出产教融合的功能作用和特色优势,建设成效不能令人满意。集中表现在高校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明显不足,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需求,更不能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
以上情况,也是教育部对首批国家“双高校”建设成效进行总结和评估所发现和指出的突出症结。
二、职业教育“新双高”建设要求
(一)“双高计划”建设成效
2019年以来,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期五年。目标是“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首轮“双高计划”建设的绩效评价工作,既肯定了成绩,更指出了不足。主要包括:
(1)支撑发展提升不明显。改善主要集中在学校内部建设上,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没有显著提升;
(2)两个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双高计划”院校所属地区对“双高计划”建设的参与度不足,“双高计划”院校服务于地方和所在省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主体性不足;
(3)特色化发展成效不足。“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特色化发展不够鲜明,同质化较强。
(二)“新双高”建设要求
基于上述,国家拟启动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工作(简称“新双高”),目前处于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
(1)总体导向。今年5月,怀进鹏部长强调,“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由此释放了关于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的明确信号。
办学能力高水平,包含两层含义:①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监测指标要求,这是基本要求;②关键办学能力要满足学生技能成长需要和社会服务要求。按照“国家急需、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原则,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推动知识图谱向能力图谱的全面转化、传统知识传授到综合技能培养的彻底转向,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
产教融合高质量,指通过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包括:①优化产教融合治理结构(组织体系),明确校企双方权责分工;②创新产教融合治理机制,供需适配贯彻招生教学全流程;③改革产教融合成效评价指标,突出社会服务贡献力服务力。
(2)强调提升社会服务成效。7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提出“新双高”建设要由“基础好、条件好”,转向“服务好、支撑好”。引导“双高计划”院校坚持教育发展的小逻辑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要眼睛向外,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思考学校建设是否对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要用学校专业、师资等各个方面提升后的贡献力和服务力来评判“双高计划”建设的成效。从“目标定位、遴选标准、实施方式、任务变化”四个方面,对“新双高”提出了明确要求。
综合上述,社会服务质量或成效是评判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本所系和必由路径。
三、建设“新双高”背景下的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
我认为,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即决策——治理——执行层面,深化认识和协同发力,建设“新双高”背景下的高水平产业学院。
(一)宏观层面
主要是针对政府层面,需要开展的工作。政府应该通过政策突破和法治建设,不断优化政策供给,完善法治保障,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1.在指导思想方面,坚持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建设“新双高”背景下的现代产业学院。聚焦制约育人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从政策协调、经费保障等关键方面,着力帮助高校改善办学基础条件,有效提升办学能力。聚焦制约社会服务成效发挥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深化对产教融合的逻辑认识,推进国家层面的政策突破和法治建设,推动法人治理模式下的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动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
2.在体制改革方面,建设法人治理模式的现代产业学院。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发展的逻辑不同、诉求不同,是完全迥异的两种体制和机制:前者遵循的是公共服务机制,讲究的是公平、规范与秩序,注重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后者遵循的是市场竞争机制,讲究的是效率、效能与效益,注重的是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目前在建和运行的现代产业学院,基本上采取的是松散型的理事会治理模式,该模式难以将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的聚焦在一起、凝聚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不能结成紧密的、直接的、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形不成高效能的长效发展机制,还是高校在“唱独角戏”,导致产教融合既不能有效落实,更不能持久落实。因此,必须基于高校和企业资产股权投入,建立产权明晰、紧密型的法人治理模式的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结成紧密的产教融合生命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建立一套兼顾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的KPI指标考核机制,调动起凝聚起校企双方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都愿意将最优质的办学资源(资金、师资、设备设施等)投入发展,建成真正的基于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现代化产业学院。
基于上述,建议国家突破当前政策和法治障碍,以立法形式大胆突破制度藩篱,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推动教育产权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监管下的国有资本与产业资本共同投资的法治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
3.在政策完善方面,出台面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文件。建议按照职业教育类、应用型教育类,或应用型高校类、职业院校类,或卓越工程师人才类、现场应用工程师人才类,细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类型,出台共同而又有区别或侧重的支持政策,弥补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扶持政策空白,实现应用型教育现代产业学院与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的协调发展。
4.在教育规划方面,研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专项规划。提高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现代产业学院纳入“一体、两翼、五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蓝图中,研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五年规划。将“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建设内容,一并放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规划之中,融入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求和考核的指标体系中。
5.在规范发展方面,有序实施现代产业学标准体系建设。对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外延、目标定位、育人模式、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双元师资、基地建设、项目实训等各方面均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形成体系化文件,以保障现代产业学院规范化发展,落实“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建设要求。
(二)中观层面
主要针对高校与企业层面,是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股东方需要开展的工作。必须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坚持育人为本、服务为要,建设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
1.探讨协商,组建法人制治理模式下的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相关各方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经济利益为促进,注册成立法人制治理模式的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合作方依据各自优势条件,签订合作办学投资协议,投入人、财、物等办学资产,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团等现代法人治理机构。
2.知人善任,持续加强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一是,建好用好管理团队。选聘对负责人,匹配好管理队伍,这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是,校企共建教学队伍。校企双方必须投入最强的高水平专任教师资源,选好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协同有力的教学队伍,这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3.以群建院,聚力建好特色化现代产业学院。落实社会需求适配度要求,紧密契合区域特色产业需求,按照产业链布局,科学组建专业群,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企业化管理或法人治理模式的特色化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
4.结合实际,科学落实现代产业学院“五度”建设。“社会需求适配度、基础条件支撑度、目标措施达成度、政策机制与投入保障度和建设成效贡献度”,既是“新双高”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也是“新双高”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路径。
5.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规范。广泛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制定基于特色的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的制度体系,对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育、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保障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发展。
(三)微观层面
主要针对现代产业学院执行层面,贯彻落实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校企双方投资协议,开展高效化的具体运营。
1.研究政策,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全面深入研究国家最新职业教育政策、“新双高”建设要求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相关政策,结合实际,用足用好政策精神,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2.精兵简政,科学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管理体制。基于广泛深入调研,结合实际,根据精干高效、科学规范原则,设置相关职能机构(部门),构建协同运营矩阵,落实扁平化管理,降低沟通成本,提高运营效能,提高办事效率,彰显产教融合办学成效。
3.建章立制,探索创新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制度管人,流程办事。在现代产业学院内部治理各领域,科学稳妥地推行KPI指标考核机制,如:教学组织管理、专业(群)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科教融汇推进、社会服务供给、绩效评估开展、经费筹集与保障等,均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设置规范高效的办事流程,确保现代化产业学院稳健发展持续提升。
4.“五度”指引,深入推进专业(群)?“五金”建设。以“社会需求适配度、基础条件支撑度、目标措施达成度、政策机制与投入保障度和建设成效贡献度”为指引,贯彻以群建院原则,集聚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围绕专业(群)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要求,有计划、分步骤的深入推进“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和贡献度。
5.总结归纳,形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特色模式。注重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剖析和汲取,凝练形成值得推广的特色办学模式,包括各类标准规范、专业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标准等,形成一系列、体系化的知识产权规范,并不断完善提升。
6.交流互鉴,积极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讨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参与国内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交流活动,包括各类平台/联盟共建、经验分享、成果展览、产研学协作、典型案例申报等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促进办学育人质量和社会服务成效持续提升。
具体的工作还很多,在此难以一一详述。只能是抛砖引玉,探讨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法》(2021年修订)第五条
〔2〕《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第四条
〔3〕刘海平.“双高计划”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6日第8版(注:笔者在原引用文章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编辑)
〔4〕贾雅茜,何云峰.产业学院的政策走向、热点聚焦及发展展望[J].煤炭高等教育,2023,41(01):57-65。
〔5〕李名梁,史静妍,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内涵诠释、逻辑进路及研究转向[J].教育与职业,2023(10):13-20。
赵爱国:系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纺织工程系教师
齐耕智:系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集体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