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一、“双高”高职在产教融合中的成就与不足
(一)双高高职产教融合的主要成就
“双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教育与产业深度对接:“双高”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一批与产业高度匹配的专业与课程,提高了教育与产业的契合度。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和省市产业布局,把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与建设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结合起来,打造了紧密对接地方产业、以水产养殖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的十大专业群。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院校积极探索并实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围绕振兴当地红桔产业,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一贯穿、四导师、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创新能力突出和发展潜力厚实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
3.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职业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等方式,加强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了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找准对接点、平衡管理权、利益可倾斜、绩效可评估”校企合作机制,开展大企名企合作战略,与华为、阿里、中软集团等共建双主体学院、产业学院 16 家,实施“一院一特色,一群一品牌,一专一名企,一师一企业,一生一项目”工程,形成了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生态。
4.科研服务能力提升:双高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了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如长春职业技术大学建设了“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瞄准科研创新、企业生产和人才培养设计建成“国家先进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搭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综合体,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5.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通过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途径,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强化了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把好“聘选关”,改善“双师”结构基因;把好“培养关”,输送“双师”成长营养;把好“评价关”,实施“双师”定期体检。每年超过200名教师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实践锻炼一个月以上。出台《“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办法》,对“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和年度考核作出明确规定,引导教师由初级双师型向中、高级晋升。定期开展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测评,激发教师队伍持续向上的动力和活力。教师每三年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自我设定目标值,从基础发展能力等4个方面,形成40个监测点、15个预警值,推动教师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诊改的内生动力,督促其向着成长目标不断努力。
(二)双高高职在产教融合中的存在问题
尽管双高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
1.产业需求对接不精准:虽然各高职院校努力与产业对接,但在某些专业上,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接还不够精准。在微观层面上,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热企冷”“两张皮”等状态还未彻底改观。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虽然已建立了一些校企合作平台,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的合作,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机制来推动。
3.创新人才培养短板: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理念滞后、方法单一等问题。
4.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虽然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国际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5.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尚需完善:教学质量的均衡性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仍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6.学生就业导向不足:部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依然存在差距。
通过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解决上述问题,“双高”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产教融合高质量的提出背景与要求
(一)当前产教融合的形势与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变和科技革命的不断突破,产教融合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形势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与教育资源不完全匹配、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断层、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教融合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以及政策支持和制度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对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这对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教融合的挑战还体现在教育体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培养路径的单一化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际工作环境的忽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需求,同时也要求人才培养要更多地注重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质量产教融合的需求与重要性
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产教融合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高质量的产教融合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构建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对接;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适应产业发展的快速变化;再次,需要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通过项目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完善评价机制,建立产教融合的质量保障体系。
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对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增强产业竞争力,并为解决就业问题、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支撑。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宏观层面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一)一体两翼五重点的宏观战略
职业教育“一体两翼五重点”是教育部提出的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座,强调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举措旨在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两翼”包括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载体。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区域,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通过打造兼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市域产教融合体,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下沉到市域层面,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行业,由链长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育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举措旨在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重点”是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打造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师资团队。同时,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渠道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对标产业发展前沿,集中建立一批集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这些中心将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工艺改造、技术研发提供场景支持。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成长成才路径。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践创新等活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成果。同时,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体两翼五重点”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通过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及抓好五项重点工作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
为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产教融合提供法制保障和政策激励。这包括但不限于:
制定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产教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出台校企合作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规范校企合作行为,保障双方权益;
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和产业人才培养;
完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建立产教融合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
推动职业教育立法,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
通过这些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三)资源配置与激励机制
良好的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是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资源配置方面,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向产教融合重点项目和优势领域倾斜;
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格局。
在激励机制方面,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方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奖,表彰在产教融合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项目支持等激励措施;
建立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体系,将合作成效与学校和企业的考核评价挂钩;
完善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构建激励机制,形成产教融合的强大动力和良好生态,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四、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选择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性与特点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校企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展现了多样性并具有各自的特点。一些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技术合作、科技攻关项目、职教集团以及共建实训基地等。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订单式培养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向学校下单,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现代学徒制则通过企业对学员的直接培训,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现场工程师是校企紧密合作,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的,有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型紧缺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技术合作模式,如共同研发中心和大师工作室,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并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行业前沿的机会。
科技攻关项目模式,常由学校与企业联合承担,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换。职教集团模式,结合多方资源和优势,实现共享和互补。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结合,提供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训环境。
(二)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产业需求和教育环境,产教融合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创新可以体现在教学内容、培养方式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例如,通过引入新的科技趋势和产业动态到教学计划中,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
优化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如模块化教学和翻转课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合作模式能够及时调整以适应产业的变动。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如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虚拟实训平台等,可以让学生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况下获得实践机会。
(三)学校操作层面的合作模式实践
在学校操作层面,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合作协议的制定上,学校需要与企业深入沟通,明确合作目标、责任分配以及期望成果。协议中应包含合作的持续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合作模式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或团队,负责合作项目的策划、执行和监督。这些团队应包括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业人员,以便更好地理解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特点。
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需要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课程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优化,以反映产业的最新发展。
实习实训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如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校能够更有效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学校办学能力如何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
(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产教融合的质量提升是系统工程,首先需从教育教学质量入手。学校应建立标准化、动态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标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趋势相同步。学校还需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教师是影响产教融合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定期举办教师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进行指导,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活动,获取最前沿的行业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与产业界的互动。
(三)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需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定期邀请企业参与课程的制定和修订。采用问题导向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工作坊、现场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在产教融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应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为企业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六、产教融合高质量的评价
(一)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评价标准是产教融合质量评估的基础,需要根据企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制定。这些标准应包括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实施这些标准时,应确保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要求。各级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评价标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确保产教融合质量的关键。这一体系不仅要考虑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还要关注产教融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评价体系应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部分,前者侧重于学校内部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后者则侧重于学校培养的人才对产业和社会的影响。评价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专家咨询,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三)评价指标的量化与具体化
评价指标的量化和具体化是实现评价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量化的指标可以包括学生的就业率、平均薪酬水平、企业满意度等。这些指标应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进行科学计算,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指标还应涵盖非量化的方面,如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可以通过定性分析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评估。
(四)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是提升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结果应及时传达给相关利益相关方,包括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通过这些反馈,各方可以了解产教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评价结果的应用还应体现在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设置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以实现产教融合的持续改进和提质增效。评价结果还应作为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以促进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七、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案例研究
(一)成功案例的分析与总结
在中国的产教融合实践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SZPT)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是一个成功案例。SZPT与华为共建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双方的紧密协作,共同开发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同步更新。华为提供最新的ICT技术和设备,学校则提供教学场所和师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并有机会参与到华为的实际项目中。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为华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二)失败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某地区职业学校与当地一家制造企业合作,试图通过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并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然而,由于双方在合作模式、利益分配以及人才标准上存在分歧,加之学校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不准确,导致了合作的失败。这次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双方应建立基于互信的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益,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以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匹配。
(三)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通用汽车(中国)的合作。双方建立了“通用汽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教融合基地”,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平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方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学生不仅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还能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研究。这一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共赢为目标,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而教训则在于,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和挑战,关键在于双方能否通过有效沟通和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八、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产教融合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场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革新的日新月异,企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将成为常态化趋势。随着双高计划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强化与产业界的合作,构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产教融合模式将更加多元化,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政策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将为产教融合提供坚实的支撑。展望未来,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政策指导。也将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合作流程,确保校企合作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除了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教育界和产业界也需要在实施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内部管理和监督体系,包括合作项目的立项、实施、评估和反馈全过程。企业也应更加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产教融合的深入和稳定。
(三)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共赢
深度合作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学校和企业将探索更多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学校将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则将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将扩展到新领域。例如,双方可以在技术研发、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共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贡献
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将为社会和经济带来持续的贡献。高质量的产教融合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产教融合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学校和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企业则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产教融合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将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缩小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产教融合还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齐耕智 系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室集体笔名
许欣然 系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发展规划与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