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职言之语 >

职言之语 | 职业院校“专创融合”创新素养课程体系建设

2024-07-24 20:06:00 鲁彬之 林昌勇
分享到:
当前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

  一、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职业技能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职校学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职业院校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响应时代号召,更是对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入贯彻。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职校学生,对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研究聚焦于职业院校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如何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提升职校学生的创新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深入分析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一个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专创融合”创新素养课程体系。研究旨在明确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提升职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以增强其在未来职业竞争和社会发展中的适应性和领导力。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综合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分析不同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缺点,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开展多维度评价,确保课程体系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实证性,为构建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二、“专创融合”创新素养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产教融合的理论框架
 
  产教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与产业在知识、技能和文化层面的深度结合。该理论框架根植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认为教育应是整个职业生涯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方面:
 
  教育目的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整合学科知识,强调跨学科学习的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项目化、案例化等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经验;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行业标准和现实需求融入教学过程中。
 
  2.2 创新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创新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综合性能力,其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具体构成如下:
 
  创新意识:指个体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敏感度和接受度,以及对改变和创新的积极态度;
 
  创新思维: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包括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
 
  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包括问题解决、风险评估和创新实施等。
 
  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实际经验,同时培养主动探索和持续学习的习惯。
 
  2.3 交叠影响域视角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
 
  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理论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侧重于识别和利用不同领域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潜在影响。
 
  知识领域的整合: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领域的拓展:增加实验、实训和项目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领域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各领域建立联系,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文化领域的渗透: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其文化创新的能力。
 
  交叠影响域视角强调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综合考虑教育内外部多种因素,构建一个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三、国内外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3.1 国内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概况
 
  中国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一直秉持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原则。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持续重视,国内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当前的课程体系通常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普遍开设了包括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以及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的课程。还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许多院校还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特色课程或短期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
 
  3.2 国外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比较
 
  相较于国内职业院校,国外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锻炼。以德国为例,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双元制”模式为代表,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在美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更为灵活,通常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进行选择。职业院校还会提供跨学科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3 国内外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差异
 
  国内外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国内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在总体上更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国外则更强调与行业需求的结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方式上,国内课程更倾向于系统化、标准化,而国外则更注重灵活性和个性化。国外职业院校通常会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在培养目标上,国内职业院校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国外职业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国内外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教育观念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不同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的差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内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也需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专创融合”创新素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4.1 学科交叉与融合原则
 
  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首先需强化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种交叉要求学科知识不是简单的叠加,更在于实现不同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宽广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和交流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4.2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项目实践、实验操作、企业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4.3 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原则
 
  创新能力是“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同时强调职业素养的培育,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职业规划等。双管齐下,既要培养学生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也要注重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4 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结合原则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课程设置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多样的课程选择和灵活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独特的职业特长。差异化教学策略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风格进行教学,从而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五、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案
 
  5.1 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目标。核心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涵盖但不限于数学、科学、语言、人文等基础学科。选修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爱好追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如技术革新、管理技能、职业审美、创业指导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战能力。
 
  5.2 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划与实施
 
  实践教学是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和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职业院校应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进入真实工作场景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3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关键。职业院校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与进修学习。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的师资队伍,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5.4 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专家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创新能力。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对学生和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
 
  六、“专创融合”创新素养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
 
  6.1 教学案例分析
 
  在“专创融合”创新素养课程体系中,教学案例以其生动性和实践性成为了强化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的选择涵盖多个行业领域,确保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和移动学习应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习方式的交互及多样化。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环境设计,如模拟企业运营和市场分析,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6.3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业工作坊、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想法和实践创新项目的机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创意构思和原型开发,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创新项目,培养其创新能力。
 
  6.4 教学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教学实践的成效体现在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和就业能力增强上。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和创新竞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过程中收集的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评估数据,为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教学反思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还包括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的评估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七、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7.1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构建职业院校“专创融合”的创新素养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难题,需要在专业教学中有效融入创新理念和创业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亟待解决,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成为制约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动力不强等问题也是当前所需克服的障碍。
 
  7.2 应对策略与措施
 
  面对挑战,职业院校需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
 
  1.创新教育理念的内化:通过教师培训、课程研讨等方式,使教师深入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
 
  2.跨学科课程开发: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参与教学,同时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提升其实践指导能力。
 
  4.校企合作深化: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课题,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5.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7.3 政策建议与支持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政策建议和发展支持:
 
  1.政策指导:制定指导性政策,明确“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为职业院校提供政策依据。
 
  2.资金投入:增加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特别是在教学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培训方面,确保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激励机制:建立创新教育成果奖励机制,对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奖励。
 
  4.产教协同发展:鼓励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5.社会宣传:通过媒体和社会活动,加大对创新教育和“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
 
  通过上述政策建议和支持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八、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总结
 
  本研究旨在系统推进职业院校“专创融合”创新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研究指出,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全面评价的必要性。
 
  研究成果表明,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遵循创新导向、灵活多样、持续优化等原则,同时确保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起一个开放共享、持续创新的教育生态。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特点进行动态调整,并融入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8.2 对未来课程体系建设的展望
 
  面对未来,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在线教育的融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国际化视野的拓宽。
 
  未来的课程体系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拓展线上教学、虚拟实训等新兴教育形式,加强与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课程体系还应加大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课程评价体系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和个人发展,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
 
  课程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形成合力,共同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确保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调一致,以保障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专创融合”创新素养课程体系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有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新的路径,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李克强.(2019).职业教育与国家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0(7),4-6.
 
  赵勇,& 张晓刚.(2021).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培养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42(2),32-38.
 
  陈金圣,& 高永峰.(2020).创新素养培养: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取向[J].教育与职业,01,54-58.
 
  张海峰.(2017).“双创”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38(3),77-82.
 
  马小明,马晓丽.(202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探索,29(6),42-48.
 
  王静.(2018).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39(14),67-71.
 
  张华.(2023).“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
 
  李艳艳,& 孙德新.(2019).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14,50-54.
 
  张宝玲.(2017).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38(13),5-10.
 
  姜大源.(2019).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鲍春雷.(2018).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1,50-54.
 
  周靖,严玲.(2021).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策略研究——基于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3,85-89.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组.(2018).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报告(2018)[R].北京:教育部.
 
  黄宇辰.(2020).新时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4,17-21.
 
  蒋晓洁,张瑞.(20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43(8),90-95.
 
  教育部.(2019).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Z].教高函〔2019〕10号.
 
  陈玉林,张立中.(2019).构建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Johnstone,B.(2015).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process of co-evolution[J].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29(4),259-267.
 
  Gibb,A.A.(2002).In pursuit of a new 'enterprise' and 'employment' paradigm for education: Some reflections from the English experience[J].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16(3),165-182.
 
  Fayolle,A.,& Gailly,B.(2015).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students' intention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etween 2006 and 2014[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53(4),925-948.
 
  Pittaway,L.,& Cope,J.(2007).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different learning outcomes[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5(5),453-470.
 
  Kuratko,D.F.(2005).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trends,and challenges[J].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p.19-46).Edward Elgar Publishing.
 
  UNESCO.(2019).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nd Skill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M].Paris: UNESCO.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