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产教融合 > 产教融合 >

高端对话,干货满满!大咖共话白酒文化活态传承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03-27 09:42:44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3月24日,“蜀酒文脉 产教融合——数智时代酒文化活态传承赋能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暨中国酒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供需对接平台首发仪式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MVE网四川讯 3月24日,“蜀酒文脉 产教融合——数智时代酒文化活态传承赋能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暨中国酒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供需对接平台首发仪式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邀请了政行校企园研六方共同探讨传承蜀酒文脉,推进产教融合,以数智时代酒文化活态传承赋能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大咖们围绕白酒文化的活态传承、智能酿造技术革新、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内容作了分享交流、深度解读。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 李宾先生:构建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的现代师徒传承体系,是实现非遗技艺传承模式的重要举措。这种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核心的传承机制,既保障了酿酒技艺的活态传承,又构建起研究型与技能型并重的人才梯队,实现了中国传统工艺从自发传承向系统化、专业化、现代化传承的范式转变。
 
  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所长 杨永忠教授:数字时代,酒文化传承的本质是“人的活态传承”,既包含酿酒者的技艺延续,更涵盖饮酒者群体共同构建的生活方式迭代,其本质是“从技艺到生活”的全链条人文生态维系。传承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格化表达”,需突破传统工艺传承框架,聚焦酿酒者与饮酒者的生命故事、情感记忆等精神内核,通过记录普通工匠与消费者的真实人格印记,赋予文化以灵魂厚度。通过建立“人格数据库”系统采集历史与当代的人格化数据,运用AI大模型将数据资产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资本,将其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驱动数字酒文化产品开发与人才培养,实现“人格数据-文化资本-产业创新”的价值闭环。
 
  四川轻化工大学中国白酒学院常务副院长 杨柳教授:四川酒文化研究应注重以下三对关系:一是平衡共性与个性,立足川酒多元香型的独特性,开展全球视野下的共性研究,通过挖掘传统工艺和标准、川酒人物的历史贡献,塑造文化标识,强化川酒文化的国际辨识度。二是坚守科学性与经济性,建立以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研究体系,以实证精神保障文化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三是协调独立性与实用性,保持学术研究独立性,避免受权势或资本干预,通过甄别真伪、规范标准为行业提供权威参照,同时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实践转化。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文化研究院院长 樊文辉先生:传统白酒行业正面临智能酿造与技艺活态传承的双重命题。一方面,需破解技术扩张与传统风味存续的矛盾。智能化酿造通过效率提升驱动产能增长,但存在弱化匠人经验、稀释工艺独特性的风险,需建立传统工艺参数数据库与智能模型融合机制,在关键环节保留人工干预空间。另一方面,明确“双向强化”发展逻辑。智能化生产聚焦生产流程标准化与数据建模,实现精准品控与规模化复制;传统工艺则通过非遗传承人制度、风味图谱解析等深化技艺精髓,确保文化基因延续。这种“传统内核+智能外延”的融合模式,既避免技术异化对文化本真的侵蚀,又为行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最终实现“守艺”与“革新”的辩证统一。
 
  香港酒业总商会中国烈酒和葡萄酒委员会主席 席康先生:中国白酒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中最为耀眼的名片之一,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其海外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香港酒类关税政策红利可加速中高端烈酒市场拓展,香港已成为中国白酒最大的离岸市场和海外出口市场。下一步,破解高端的国际化中国酒类人才瓶颈,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为中国酒企的国际化市场推广和迈进培育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最终构建起“政策通道-贸易枢纽-人才支撑”的立体出海体系,推动中国白酒从商品输出向文化价值输出的升级。
 
  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程伟先生: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螺旋式协同进化,需要构建产教融合"需求导向+动态迭代"的深度协同机制。一是破解校企信息不对称困局,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双向需求对接平台,将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与高校理论体系精准匹配。二是推动课程体系模块化重构,以“基础理论+行业实践+数字技术”三维度开发定制化课程,重点解决平台技术攻关、对标企业需求等难点,强化传统技艺数字化建模与生产工艺创新研究。三是建立人才培育成效追踪系统,通过企业端对课程应用效果的反馈评估,形成“课程优化-实践验证-迭代升级”的动态改进机制,进而推动产教融合从单向资源输入转向双向价值共创。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王珂佳先生:酿酒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培养应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核心构建三维创新体系。一是搭建“政行校企研”协同平台,动态调整专业群(融合智能装备、AI等方向)打造数字酿造现场工程师定制化培养模式,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二是搭建“微生物组学+数据资产化”双轮技术平台,联合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解析酿造微生态基因密码,推动工艺参数、发酵数据等转化为可增值生产要素。三是深化“虚实融合”技术创新,建立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与实体实训基地,集成传感器监测、理化指标建模等技术,开发行业垂直大模型与AI品鉴系统,实现传统工艺数字化孪生与智能化决策。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刘文钦先生:我们一直致力于为轻工行业培养人才,并推动产教融合。依托综合食品材料联合体和无线电视产业联合体,深入开展了校企合作。与剑南春合作,开展了八个批次、400多人次的培训。特别关注细分市场的战略布局,尽管食品医疗产业是一个10万亿级的市场,但我们选择了一些特定方向参与发展。川调味品和饮料领域也正在进行一些改革探索。
 
  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王锡君先生:在AI与数字化浪潮下,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机遇。一是深耕白酒主业,推动“传统+科技”融合,依托科研平台和高校资源,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攻关智能酿造等核心技术,打造全国智能酿造与包装材料示范基地;同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强化本地化产业链配套。二是拓展酒业外延,挖掘白酒的文化与情感价值,发展“白酒+新业态(会展、旅游、食品饮料等)”,构建特色消费场景,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文化生态的升级跨越。
 
  泸州市酒业发展促进局副局长 李帮林先生:泸州白酒产业在数字化时代面临创新升级的关键机遇,具备两大核心优势:独特的原产地地理优势和完整的全产业链生态。当前,龙头企业已取得数字化初步成效,下一步将实施“4+4”转型升级模式(大数据+、智能酿造+、智能化包装+、工业互联网+),通过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能力。同时将联合高校机构加强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弥补中小企业技术人才缺口。白酒产业数字化是长期系统工程,需政企协同推进,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专家们对学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创新实践表示高度认可,特别是对学校自我造血、以产促教的“专业群+产业”一体发展内生性产教融合模式和以龙涧酒博园为载体的“真场景、真需求、真融合”育人模式给予高度赞誉。大家一致认为,学校的特色办学模式不仅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难题,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成功树立了产教协同发展的创新范式。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建一个专业群,兴一方产业,活一地经济”,按照“产业为根、教育为本、实战为魂、科创为要”的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职技融通,办学成效突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学术研究—技艺传承—产业赋能”三位一体发展路径,在引领传统酿造技艺活态传承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更高效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泸职力量。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