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于1960年,是一所拥有造船、用船、管船等完备水上运输专业体系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于1960年,是一所拥有造船、用船、管船等完备水上运输专业体系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2003年,学校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内首所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20多年的栉风沐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已经扩展至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智能焊接、船舶动力工程、船舶电子电气等对接船舶产业链的船、机、电专业群,大批毕业生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成长为行业翘楚。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等具有重要意义。南通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心,是船舶海工制造大市。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是江苏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16条产业链之一,并且位列南通“616”现代产业体系六大产业集群之首。南通市牵头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是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产业。国家战略支持、地方政策扶持、学校地理优势、产业链集群效应等一系列发展红利,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
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由江苏省教育部门、江苏省交通运输部门共同批准建立,主要致力于通过服务地方船舶与海工产业的发展,积极培养产业高端技能人才。经过三代人20余年的耕耘,工程中心已经累计培养了万余名一线工匠型人才,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领导、专家骨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工匠培育“摇篮”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工程中心为主阵地,以实际项目为抓手,校企实施“三单定制、三体共育、三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行业所需。二是推动现代学徒制订单培育。与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招商局重工等龙头企业合作,将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素养等有机融入学校培养阶段,发挥企业导师在工匠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三是实施现场工程师班级教学。立足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船舶与海工装备生产设计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实行“课堂基础练岗、工程中心技能提升”的造船工匠培养方法,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勇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引入企业生产项目,贯彻教学改革新要求
一是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与招商局重工等企业深入合作,针对LNG船、汽车滚装船等不同船型的典型设计、制造和管理岗位,编制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云教材等新形态教材,满足不同岗位人才所需,保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二是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虚实结合实施造船生产设计、船体装配等课程模块化教学,重构“虚拟仿真—实景操作—智慧评价”模块化教学方式。校企共建“云游企业”AI互动平台,实现“云”参观企业,虚拟体验船型认知、车间生产等内容。三是校企开发“造船工匠微证书”评价体系。按照岗位群所对应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岗位技能点为单元开发设计微证书,对学生技能、创新、素养等能力进行考核,构建“造船工匠微证书”评价体系,拓宽“毕业证书+微证书”的成长成才路径,并逐步推广,实现行业区域范围证书互认。
攻关建造关键技术,打造技术服务高地
一是改革工程中心运行机制。在校内工程中心的基础上,与南通创新区共建校外工程中心,优化《管理办法》,形成校内船型研发、校外生产设计的功能定位,改革运行方式,充分激发师生工作活力,内培外引,打造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船舶海工技术服务团队,持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二是攻关设计建造关键技术。通过把论文写在工程中心,把课题立在工程中心,把成果用在工程中心,提升技术攻关能力。主动攻关豪华邮轮、LNG船等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助力南通获评工信部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三是主动孵化初创企业。在工程中心积极培育南通汉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初创企业,提供场地、硬件、软件、师资、人力等资源,实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一体化作业。
实施成效显著,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共促
(一)对接行业产业用人需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余年来,工程中心为企业培育技术能手、岗位标兵等高技术人才千余名。以王秋松为代表的国企振华重工设计建造技术团队,主持建造了亚洲较大的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等多个项目;以邱波为代表的南通优秀企业家,创立的南通汉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获评瞪羚企业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有效服务了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从工程中心走出了一批大型央企国企优秀人才及各层级部门(重大项目)负责人、民营企业负责人以及数百名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技术骨干。
(二)聚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有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工程中心教师与招商局重工联合攻关邮轮设计建造技术,突破了邮轮超大异型结构的安全评估、结构轻量化优化等多个关键技术,助力中国首艘极地邮轮的成功交付;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地效翼船技术与检验暂行规则》被国际海事组织和国家海事部门采纳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承担超大型集装箱船、沿海风电场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服务工作,年服务企业数十家,完成技术服务项目100多项,合同金额2000多万元。先后培育南通中远海运重工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4家,4次获得服务南通地方经济贡献奖,有效服务地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践行职教发展时代使命,助力教学改革聚力蝶变
工程中心率先实行项目化、工程化教学,开发了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船舶技术设计、船体虚拟装配等一系列新形式教材,将企业生产一线搬进校园,推动制度、管理、技术创新,产出国家教学资源库升级改造子项目1项、国家规划教材4部、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优秀教材2部、国家实训中心1个等;近5年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金奖4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等多个国家荣誉。近3年获评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引育船舶海工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数十人,有力推动了船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贾君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