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江浙沪地区唯一一所水利类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为水利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江浙沪地区唯一一所水利类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为水利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水利行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面向中小企业的中高职衔接本土化水利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构建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中高职一体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具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定位中高职一体化“肯干、实干、能干”育人目标
学校聚焦产业升级,瞄准“肯干、实干、能干”育人目标,实施跨专业集群培养高技能水利人才。依托“进课程、进项目、进大师、进场馆”四大载体,将思政与水利专业融合浸润,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三全育人体系,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水利工匠。
建构“基础+方向+迁移”模块课程体系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响应水利产业智能化、绿色升级需求,对接产业岗位群,紧紧围绕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打造水利工程高水平专业群。明确“能力进阶、专业交融、一体培养”要求和“中职夯基、高职增能”的阶段教学定位。中职培养突出单向技能以夯实基础,高职培养整体技能支持可持续发展,一体融渗数智技术以对接行业新技术、新业态需要,并融合课程思政和岗课赛证,建构“基础+方向+迁移”一体化模块课程体系,形成了“校—企—校”中高职一体化全学程递进式育人新路径。
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与评价体系
学校深化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建设,全学程实行现代学徒制,构建“校—企—校”协同贯通教学评价体系。中高职一体化招生招工实施全学程生涯规划,一体化制定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一体化确定教学内容构建递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一体化培养双导师团队模块化分工协同教学,一体化实施以生产性典型实践项目为导向的教学,一体化建立教学评价系统监控教学质量,实现企业大师名匠带徒,以身示范,于润物无声中浸润企业文化、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
学校推动政行企校“多方协同”打造宏中微观育人平台,构建产教融合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共管互用、双师共培互聘、员工学生共培、课程共建互享、文化共育互融。牵头成立华东地区水利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高职一体学徒制“校—企—校”产教联盟、省级水利行业公共实训基地,成立现代学徒制学院大禹学院,累计建成15个研发中心、6个特色产业学院、5个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共生共长的中高职一体学徒制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此外,打造基于专业群的数字化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运行平台,组建“虚拟教研室”,加强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交叉融合,实现教学流程的智能化、数据的实时化以及资源的共享化,形成政行企校育人保障机制。
精准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跃升。“校—企—校”培养全国水利技术能手56人。中高职一体化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100%。学校获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建设单位,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赛项奖项9项、省级312项,获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
办学实力大幅提升。学校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国家级荣誉6项,浙江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等省部级荣誉15项。获评国家级课程1门、省级课程25门。获评国家教材优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入选国家规划教材4部、省级教材29部。获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全国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等21项。
服务产业能力显著增强。每年近65%的中高职一体化毕业生进入地方中小企业和乡镇基层水利单位工作。学校入选全国十大水利人才培养基地,成功打造浙江省水情教育基地等服务品牌。获省部级科研类奖3项,授权专利260项,技术服务到款额6146万元。
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学校总结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经验并出版专著,主持参与水利类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简介、标准5个专业修制订,设计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1项,成果入选多个省部级优秀典型案例。教学成果在20余所院校中推广应用,示范带动全国水利及省高职院校一体化学徒制改革。
(作者:刘进宝 胡恩保 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