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热点培训 >

东营职业学院:端牢粮食饭碗 探索盐碱地特色新农人培养新范式

2025-02-21 16:47:57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东营市盐碱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时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

  MVE网山东讯 东营市盐碱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时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当前盐碱地农业技术人才高度匮乏,高职涉农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学农务农情怀不深,教学内容滞后、区域适应性不强,教学模式单调”等痛点问题。学校与中国林科院、省林科院等组建团队,主动对接国家级高层次科研平台,创新性实施盐碱地特色新农人培养,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盐碱地国家战略。创造性提出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起得来”的高职新农人培养理念,以兴趣激发、情感浸润、情怀育化、价值确认、能力支撑全要素赋能,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农味”思政课贯穿,激发使命。创构“大国三农”思政课程模块,开设《黄河耕读文化》《涉农4.0时代》《三农政策》等特色“农味”课程,渗透黄河三角洲农垦精神,解读“三农”政策,展现专业前景,培养知农爱农情怀,激发强农兴农使命担当。特色主题教育,激发兴趣。入学前邮寄“一粒种子”,入学后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认领一棵树?管好一片田”,毕业前“为盐碱地留下一份资源”等主题教育;开设“青绿讲坛”,全员参加“大数据时代沃野千里”“盐碱地生命的神奇密码与种子‘芯片’”等主题研讨,开拓绿色视野;开辟“盐碱地创新沙龙”空间,参加盐碱地种质资源调研科考等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科技榜样引领,激发动力。依托落地本土“中”字牌大院大所多资源优势,邀请院士进校园,不定期开展“院士面对面”活动,让学生直面科研天花板,激发学农务农内生动力,提振专业自豪感。
 
  (二)科教融汇,创新驱动,开辟职教改革新路径
 
  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耐盐碱特色农业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实践,实施“以研立教、以研导学、以研促创”教学改革。根据产业需求、盐碱地农业科技前沿调整教学方向,将盐碱地综合利用、滨海草带建设等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项目研究过程同步教学过程,实现“研中教、研中学、研中做、研中创”。以盐碱地农业前沿技术研发为引领,将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作为推动教学资源革新的源头,促进教学团队与国际接轨、升级教学内容与前沿结合、活化教学方法与自然融合。有效解决高职长期存在的科教分离、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进而提升产业端与职教端的匹配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三)“工学研创”,四维驱动,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盐碱地农林人才匮乏实际,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整体重构“四模块?四课堂?四分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传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化设计、一体化改革,在工学研创四维驱动下,丰富学习选项,提供更多成长空间,引导学生强化强项,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在技能精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不同方向成长为个性化人才。解决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区域适应性不强、个性化成长不足等问题。
 
  
 
  学校以教育强国为使命,持续20年扎根盐碱地实施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开创了盐碱地特色新农人培养新范式,取得丰硕成果。盐碱地新农人培养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典型经验与做法先后被央视、光明网等媒体报道。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成果经过多年实践推广,直接受益学生28600人。近年来,涉农专业招生、就业情况在全省名列前茅;毕业生在当地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担任技术骨干占比高,实现高质量就业。2、专业内涵建设成果丰硕。创建特色教学资源100余种,编写专著、教材25种,主持或参建国家和省级教学资源库6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主持市级以上教改项目56项。
  
 
  服务区域贡献巨大。承担国家863、农业部948等科研项目95项,获“梁希奖”等省级以上奖励35项;建成省级耐盐碱种质资源库,选育耐盐林木新品种38个、中草药品种20个,开发新技术45项;开展新技术培训3.35万人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7项,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区”。
 
  经验启示:
 
  1、大思政引领,渗透“大国三农”教育,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培养扎根盐碱地职业新农人,解决了涉农专业考生不想报、报了不想学、学了用不上、毕业就转行的问题。2、“四模块?四课堂?四分制”盐碱地新农人培养模式,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区域盐碱地农业特色重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境,创新评价体系,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又为区域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了特色化人才,有效解决了盐碱地农业技术人才高度匮乏的问题。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