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院校动态 >

案例 | 对口帮扶 情满太湖:无锡与大理的携手共进之路

2025-01-06 14:02:00 游亮明
分享到:
无锡,太湖之滨的明珠城市,2017年11月20日迎来了一群特殊客人——远道来锡上学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他们走出高铁站坐上大巴,听着“太湖水呀,太湖美……”这首无锡歌曲,好奇地望着车窗外耸立的高楼和车水马龙的街道,兴奋和惊讶跃然脸庞。

       作者按:欣闻2025年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收官之年,回顾2017~2020年四年时间里,余亲自参加无锡对口大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帮扶助推精准脱贫之工作,谨以此文献给为这项工作作出巨大奉献的各位老师和各界人士!!!

  无锡,太湖之滨的明珠城市,2017年11月20日迎来了一群特殊客人——远道来锡上学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他们走出高铁站坐上大巴,听着“太湖水呀,太湖美……”这首无锡歌曲,好奇地望着车窗外耸立的高楼和车水马龙的街道,兴奋和惊讶跃然脸庞。2017—2020年,无锡市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殊优势,对口支援滇西大理州开展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兜底招生,以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这期间有1600多名大理学生来到无锡就读,他们承载着16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脱贫希望。对于这些孩子而言,这次旅行注定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和成长,大山是孕育他们梦想的地方,无锡是他们圆梦的舞台。

坐上大巴的大理学生
 
  牵手,大爱亦无疆
 
  大理,曾经的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国都,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的民族风情而闻名遐迩,引来中外游客无数。我第一次到大理是2007年夏天,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依稀只记得苍山洱海,蝴蝶泉还是因为电影《五朵金花》而印象深刻。真正走进大理则是2017年11月9日,我作为无锡对口支援大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扶贫工作的具体事务主管,与无锡几所职业学校的校领导一道奔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希望大理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充分利用无锡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学技能学本领,早日致力家庭脱贫致富。
 
  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听完局长的介绍后,大家的心情从高峰跌落谷底,局长说有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一个石头扔进家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开头大家听不大明白是啥意思,经过解释才知道那是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石头砸不到物件当然就没有什么声响了。在大理州招生考试院,我们看到一件件大衣,院长向我们介绍,大理常年气温在10到25度之间,空气清新,四季如春,怕习惯在这里生活的山里娃远行到无锡后适应不了当地的寒冷,就动员所有力量募捐了这些物资,院长笑呵呵地说道:就像嫁女儿一样,娘家总要有点礼物,总不能两手空空啊。听到这,我们一行人鼻头酸酸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无锡职教人心底是无私的,我们把全市最优质的5所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中职校作为接收单位,优选17个省、市品牌专业供大理学生选择就读。向学生和家长介绍无锡的职业教育以及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方向,是我们此行任务中必要的一环。第一站便来到了弥渡县密祉镇,这里是《小河淌水》民歌的诞生地,这首歌既是大理的民歌,也是我国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它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小山村一片宁静,只有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伫立在河边,触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思念深情,化作柔和优美的歌声,伴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远方。它以超然地域环境的人性追求之美,深受世界各地民众所喜爱,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在密祉镇中学的教室里,我们见到了早就等候在这里的一群小阿哥小阿妹以及他们的父母们,据说有一位家长天不亮就带着孩子走了15公里的山路赶过来的。望着这群皮肤有点黝黑、穿着朴素,个别还赤着脚的人们,从他们清澈的眼神中透露着的是焦虑、是渴望,贫穷的家庭无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现在有党和政府给予这么好的政策和机会,要让孩子学得一身技能本领,能发家致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根子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随行的一位女同志双手紧紧搂着两个孩子,用坚毅的眼光对孩子的父母说:“把孩子交给我们吧,我们要用学校最好的师资和条件来培养他们,锻造他们成才,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来致富家庭、服务社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向大理学生介绍无锡
 
  暖心,你我同努力
 
  为迎接大理学生的到来,各校后勤部门早早就采购了被褥和日常生活用品,并提前把被褥洗净翻晒,整理好床铺。11月底第一批700多名大理学生向无锡市5所职业学校报到,到达时间有的是晚上,有的是凌晨,接站校领导早早就等候着,班主任老师更是在孩子们下车的第一时间就与他们见面相认,师生志愿者纷纷提箱、扛包,把大理学生引导到宿舍,还打来热水供他们洗漱,而餐厅员工们看见孩子们一进来就把热菜热饭端到他们的餐桌前,还不时叮嘱他们慢点吃别噎着了。看到这一幕幕场景,大理州送读老师纷纷感慨:床铺好,热饮热菜准备好,这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啊,特别是床上用品、生活用品一件也没落下,连晾衣架这样的小物件都考虑到了,真是无微不至。

大理学生整理好的宿舍
 
  中秋节是离家外出游子们最盼望的节日之一,无锡这边有大理家乡那边脸盆底般大的特色月饼吗?大家围在一起打糍粑、坐在一起唱着优美的民歌祭月吗?带着心中的疑问,大理学生纷纷走进学校中秋晚会现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秋晚会以“梁溪月﹒大理情”为主题,在充满民族特色的舞蹈《金花花呀遍地开》中徐徐拉开帷幕,歌曲、朗诵、相声、小品、舞蹈等节目依次登台亮相,师生同台载歌载舞,共话故乡情,《南涧跳菜》、《丽江打跳不分老和少》、《阿诗且》等充满大理风情的节目则是把晚会推向了高潮,为全体师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在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中秋晚会现场,一盒盒摆放整齐的月饼,一声声充满关爱的祝福,同学们领着学校发的月饼,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的心情,幸福的笑容久久挂在脸上,彼此间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虽然这几天常常想家想父母,当看到了有那么多老师像亲人一样关心,我在无锡不孤单。
 
  临近春节,700多名大山里的孩子如何顺利返乡过寒假呢?面对人数多、方向集中、同一车次、路途遥远等实际困难,我们积极与铁路部门沟通,逐一落实了大理学生返乡安排。铁路无锡站一方面向上海铁路局申请增加云南昆明方向的车票,连续三天安排同一车次,另一方面开辟了安检绿色通道,确保每个学生都及时登上列车。各校为每个乘坐高铁的学生贴上不同颜色的号码臂贴,方便工作人员引导,节省安检、检票时间。每所学校每天都安排10名教师跟车护送大理学生安全到达昆明站,看着孩子们坐上回家的大巴后才返回无锡。这三天时间里,我都会准时出现在无锡站候车室,直到最后一个大理学生进入检票口坐上高铁才离开,这份牵挂,一直延续到最后一批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来锡读书的大理学生毕业。

大理学生返乡送站
 
  胡春艳来自大理州洱源县,这位16岁姑娘怀着“希望学一门技术让生活更好”的愿望,第一次出远门就到无锡技师学院上学,她的妈妈心里一直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眼瞅着快要过年了,女儿如何回家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很久,当胡妈妈接到县教育体育局的通知,无锡和大理两地学校的老师们会护送孩子平安回家过年,这让她高兴坏了,她说“看到老师们对孩子的关心和负责,心里头暖暖的。”
 
  融入,让幸福浸润
 
  从彩云之南到太湖之滨,从高原到平原,从山里到城市,第一批学生来自云南大理州洱源县、巍山县、南涧县、弥渡县、祥云县等12个县市,涉及8个民族,包括汉族、白族、彝族、土家族、傈傈族、傣族等,年龄跨度为14岁至28岁,其中有的学生不仅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还根本不会讲普通话。如何让这些大理学生留得下、学得好,这是摆在无锡职业教育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与大理驻校老师一道认真分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学习基础等,从融入学校大家庭着手,让每一位学生能在无锡安心学习生活,做到学有所长。
 
  迎新会上,各校纷纷使出“洪荒之力”,创意百出的迎新亮点,充满民族特色的“迎新”氛围,给大理新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迎新会上,老生们载歌载舞,用自己热情的方式表达了对云南大理州同学的欢迎。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报告厅播放着一曲热情而充满时代气息、动感而富有民族韵律的《彩云之南》,为大理学生开学典礼拉开了序幕。而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则是特意安排了新生入校宣誓活动,让大理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可贵。“要常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的辛勤养育,珍惜党和国家的大好政策,要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努力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无锡技师学院院领导在开学典礼上的一翻寄语道出了所有人对千里迢迢来锡求学的大理新生的深切期盼。

大理学生在迎新会上自发编导的舞蹈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大家庭的和睦与温暖,各校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方案,有的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驻地派出所警官到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讲座;有的周末组织学生洗晒衣物和整理内务,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有的安排语言特色课训练普通话和学讲无锡话;还有的开展军训、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活动,极大丰富了大理学生的业余生活;个别学校食堂还专门开设了云南风味窗口,提供云南当地特色菜肴,让大理学生身在他乡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则是组织大理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生活体验课——包馄饨,看着一叠叠摆放整齐的馄饨皮、和好的肉馅,还有盛水的小碗和装馄饨的大餐盘,从来没有包过馄饨的他们都是一脸蒙逼的样子,食堂师傅们耐心地手把手教,大理的小阿哥和小阿妹们很快就学得有模有样,从会包到包得好,还有人玩起了特色创新,包起了钱包、扇子等造型,半个多小时,将近2000只馄饨就躺在大餐盘里,煮熟的大馄饨加上够劲的辣椒酱,大理新生们在寒冷的冬夜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热情。

与大理学生一起包馄饨
 
  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发展历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组织大理学生前往惠山脚下的无锡泥人博物馆参观体验,看着大师们做的那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大理学子们对大师们精湛的技艺由衷地发出阵阵惊叹声。来到操作区亲手体验学捏泥人时,当那一团团黑色的泥胚捏在手里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顿时爆发,创意、灵感不断涌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很快就出现在他们的手中,虽然不是很精致,却亲身体会到了泥人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艰辛过程。
 
  关怀,不需要理由
 
  初出大山的孩子,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能照顾好自己吗?十一月底的无锡开始降温了,各校老师看到大理学生们来的时候仅穿一些薄单衣,纷纷进行捐衣捐物,不让一个孩子受寒挨冻。无锡技师学院连夜号召老师“冬日送温暖,真情献爱心”募捐活动,一条条棉被、一件件棉衣棉裤送到大理学生手中,暖在孩子心坎上。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临近退休的范老师一个人独自去服装市场购置800多双袜子,分发到每位同学手中。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们自发进行捐献,100多件(套)冬衣凝聚的是他们的爱心与温暖。学校合作的企业也纷纷加入到关爱大理学生的行动中,有的企业主动为大理学生每人捐赠一件冬衣,有的通讯公司为他们免费办理手机卡,赠送话费和免费流量,并为个别特困生赠送手机,有的企业以冠名班的形式为他们每月提供生活费,等等,校企合作育人功效在扶贫助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身在他乡最怕的事就是生病,大理学生入校以来,陆续有多人出现肠胃不适、感冒发烧和运动损伤等情况。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头一个月就把7名生病的学生送至医院及时就医,陪护的老师在送医过程中无怨无悔,挂号、陪诊、取药,经常要到晚上10点多才护着学生返校,最晚的要凌晨三点多。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赵云飞同学突感胸口疼痛,学校及时安排老师陪同前往医院急诊,确诊为肺大泡,导致左肺体积缩小,左肺压缩约10%,陪护老师硬是在医院陪着他治疗,48小时后才换班返回。
 
  家访,以爱的名义
 
  暑期家访,在城里的老师一天可以走访几家,可在山区进行家访,崇山峻岭,植被茂密,个中情形是你永远也想象不到的。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访家境、知生情、解实困、保学业”为主题,暑期组织部分大理学生班主任踏上了去剑川县、祥云县、弥渡县、永平县、云龙县等地的家访之路。大理州具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雨季通常在夏季,山路崎岖,泥泞不堪,茂密的灌木丛遮掩了蜿蜒盘旋的山区小路,有几位老师在家访途中一不小心就跌入了山间小沟,让家访任务变得无比艰巨,也使得这些来自城里的老师们得到了十足的“锻炼”。站在山下一眼能望到半山腰的房屋,但走上去却要几个小时,最远的一户上山五小时,下山五小时,累得气喘吁吁,终于理解什么叫“望山跑死马”了。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学生家里时,家访的老师被眼前的家境惊呆了,地上散落着碎石碎砖,泥瓦房、木柱子、铁皮栅栏就撑起了一个家。进入堂屋后,一张简易的木条桌,两张当地木工做的木条凳,两把竹椅子,其中一把还没有靠背,这便是家当了。桌上一个四周掉瓷的搪瓷小盘子里装着辣椒炒竹笋,不锈钢盆里盛着的是半盆没有油星子的青菜汤,这便是他们的日常饭菜,城里的孩子们永远也无法想象到的生活!望着一张张纯朴、善良的笑脸,老师们对这些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的愿望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对发挥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的认识更加深刻看,对倾力培养他们的信心更加坚定。

家访
 
  拼搏,人生更精彩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授人以渔,用过硬的技术技能,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家庭的命运,实现由他助到自助再助人。
 
  来自弥渡县苴力镇农村的李红斌便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以前他还因为家庭贫困差点放弃学业,从千里之外的云南山区来到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后,李红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班主任老师带着李红斌和其他同学参观汽车涂装车间,现代化的汽修设备和学长们挥汗如雨的训练场景,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迷茫的他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从参加技能大赛集训队的第一天起,他用心学理论,刻苦练技能,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车间,晚上在老师的催促下才肯离开。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硕果,在2020年1月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李红斌沉着冷静,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勇夺一等奖,获得了升入江苏理工学院进行本科阶段学习的机会。现在的李红斌已是江苏某职业学校的一名老师,“饮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报党恩”,相信有这样的师傅,定会教出更优秀的徒弟。

李红斌实训照片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工作的茶文凤来自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她是2018年9月第二批进入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理学生,在家乡不要说乘飞机,就连飞机是啥模样也没有见过。在校期间,她怀揣着对航空事业的无限热爱,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每一次实践都让她离梦想更近一步。功夫不负有心人,茶文凤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技能,成功获得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安检岗位。在安检一线,她沉着面对各种挑战,每一次检查都细致入微,忠诚守护着航空安全,乘客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守护天使”。
 
  在无锡某公司生产车间,你总是能看到罗仕杰忙碌的身影,这位来自大理州弥渡县山村的小伙在这里工作3年就担任项目组长了。2018年9月16岁的他在父母期盼的目光中离开家乡来到了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上学,新的环境,新的伙伴,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不一样的生活节奏,给初来咋到的罗仁杰出了不少难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讲,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时光。旧的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自己的学习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很多时候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节奏,他便萌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可能就不是学技能的料。当他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父母和贫穷落后的山村,唤醒了他内心要变强的巨大渴望,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老师和同学们发现他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主动了,与老师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次数渐渐多了,课余时间也一头扎到训练场上,还有就是爱独立思考问题,认真规划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公司实习期间,他虚心请教,严守规矩,看到脏活抢着干,看见累活不谦让,慢慢地师傅们开始接纳他,向他传授了很多技术技能。公司新上的一条生产线,作为技术负责人,面对新的机器设备,没有任何实操经验可借鉴,他带着班组人员一点点去摸索,一次次去调试,有时根本顾不上吃饭,睡觉时间也是一再压缩,调试的设备在第一次开机试车就生产出合格的成品。目前月薪过万的他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万分: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我的今天。家里早就盖起楼房,生活也越来越好,现在自己很充实,越来越有干劲!(文/无锡市教育局 游亮明)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