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有之义。
开放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有之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扎根巴渝大地办学,主动融入产业、适配产业、联动产业、赋能产业,开展多元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践,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开放共享,主动融入产业,重塑合作办学新生态
坚持以产定教,积极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夯实多跨联动、人才互通、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机制,夯实“四链”融合平台基座。
平台创新。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专业跟着产业转,与工业园区、知名高校、龙头企业等共建智能网联、电子信息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省级示范职教集团、现代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产教融合新型实践载体,让人才培养进园区、进企业,形成多元协同、多要素衔接、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模式创新。主动适应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携手东软集团、大唐高鸿等,打造面向产业高端的实体化校企协同育人载体,实现校企共同运营、共建标准、共建资源、共同培养、共搭平台,做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推进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接岗位变化和市场需求,适应性显著增强,入选全国“校企合作双百计划”优秀案例。
制度创新。依循产教融合逻辑,对接企业关键岗位的工作要求及职业标准,将企业技术骨干融入师资团队、岗位标准融入教学体系、岗位任务融入教学内容,迭代升级订单班等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项目,依托共同体发布教学资源、技术研发等需求清单,创新育人实践项目,校企联合组队揭榜挂帅,形成项目牵引、供需对接、价值创生的制度体系和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化运行新机制。
标准先行,全面适配产业,创建合作育人新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标准先行,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产业办职教,实现“能力标准引领、评价体系闭环”的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培养。
以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深入产业链头部企业调研目标产业集群岗位最新标准,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大数据平台对企业岗位需求相关大数据进行系统梳理,以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为例,解析形成40个职能范畴及245个典型工作任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方向,精准定位适应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职教类型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匹配,打造产业急需的“金专业”。
以能力本位分解培养标准。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纵贯横融对应初中、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设计4个等级的职业能力矩阵,细化职业能力单元与现实岗位技术规程、工艺标准、生产流程、质量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形成行业认可的能力标准及应用框架,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核心课程体系及其标准集,破解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本位及精准化问题,建成一批专业核心“金课”。
以能力标准牵引教学改革。联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内的企业工程师、院校专家、专业负责人等,组建双向流动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创新团队,绘制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开发任务导向的数字教学资源和新型教材,利用AI技术开展沉浸式、个性化教学改革,让教学过程贴近生产过程,以实操成效为学生评价依据,解决“岗课脱节、知行不一”的问题,建成一批国家规划“金教材”。
供需对接,紧密联动产业,打造合作就业新范式
坚持以人为本,将就业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及培养工作迭代升级的逻辑起点,始终将高质量就业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
创新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能就业。以数智技术赋能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构建招培就一体化联动机制,形成大就业工作新格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智慧城市建造、智慧物流等专业集群,以就业为导向系统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开展35个企业订单班培养,多渠道多路径保障校企共同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年均提供4600余个就业岗位,覆盖所有专业。
锻造岗位能力适应性促进好就业。以“技能+素质+就业”为目标,创新顶岗实习、跟岗实习制度,校企共建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德能勤技”四位一体实习实训就业育人平台,与3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覆盖三大专业集群,联合开展生产实践实训、定向人才培养培训、技能强化、人力资源提升等促就业行动,入选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39项,提升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匹配效能。
做实全覆盖创业教育促进就好业。以合作企业为纽带,带动校内外创业资源,打造“仿真化实践、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的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学生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和成果展示的主阵地,打造覆盖全体、贯穿全程的素质提升机制,组织全覆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学生项目转化率达到30%以上。
科教融汇,深度赋能产业,积蓄合作发展新动能
坚持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协同政校行企,深耕应用研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挖掘科教融汇新动能,打造“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
面向产业链搭平台建机制。聚焦主导产业方向,学校搭台、企业唱戏,合力汇聚优质资源,打造“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全面优化省部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运行机制,合作企业出题,面向应用场景,学校专业教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组建技术团队揭榜挂帅,开展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获行业科技进步奖5项,服务成渝企业数字化升级。
支撑创新链促发展强服务。创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运营机制,不断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组团式技术服务。主动参与中小微企业市场调研、技术咨询和技术转移,提供技术咨询和技能培训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为成渝地区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203项,到账金额1300余万元,累计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3.2亿元,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反哺教育链实现共同发展。集聚贴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导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集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创新链联动教育链,传技带徒,将课题研发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开发生产性实践教学项目,形成“企业出题—科研立项—专利申请—成果推广—创业孵化—教学反哺”的闭环,助力学生技术技能提升。
(作者:郭庆,系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232019W]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