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而言,学生就业状况无疑是其质量和成果的重要检验指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加需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就业工作,尤其是其就业质量状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给予了积极评价,肯定了现代化职业教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决定》也同时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多项挑战,因此提出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对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而言,学生就业状况无疑是其质量和成果的重要检验指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加需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就业工作,尤其是其就业质量状况。从2006年起,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及发布公告制度。已有的统计表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维持在95%以上,然而,在高水平的就业率的背后,我国中职教育仍然面临着工资水平低、工作稳定性差、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提高包括中职在内的各类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首先应重视就业质量的研究工作。就业质量概念最初源于对拉美国家非正规经济部门就业和收入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其本质在于传统的就业定义难于刻画和描绘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积极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但整体来看,国内学术界仍缺乏对包括职业教育内的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深入研究。就业质量既受到不同国家、地区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更与不同阶段劳动力个人自身需求相关;既涉及到个人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收入、福利等客观指标的衡量,也涉及到工作满意度等主观指标的衡量;既要着眼于个人福利和价值的实现,更要考虑企业对个人价值创造的期待等,因此,就业质量测量较为复杂,就业质量认识也不尽相同,亟需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展开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类人员就业质量的研究工作。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还要重视职业教育领域就业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中,提出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机制,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信息的有效流动和反馈机制。发达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功能和市场对资源的决定作用,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上,职业、行业和地区劳动力知识和能力供求失衡造成的就业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不发达和信息流动不畅有关。为此,要建立职业教育领域就业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这包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各类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就业质量定期调查与发布机制;建立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面向职业教育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调查的定期评估和实时监测机制;下大气力,构建职业分类、职业能力、职位空缺、职业展望等职业信息发布平台。要通过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多方,包括政府和企业,特别是毕业生个人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使职业教育院校能够密切关注人才培养对象、人才培养单位对职业教育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各类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切实解决跟风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问题,使其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上及时回应劳动力市场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办学效率,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其根本还在于通过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伴随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所依赖的传统出口导向型低端制造产业已经进入瓶颈,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首次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所依赖的近乎无限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已逐步消失,劳动力市场供需比例的不断调整,劳动者对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与日俱增,共同推动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巨大压力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引进和采用对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对经济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3.5%,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初、中、高合理比例则分别为15%、50%、35%。中国绝大多数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从企业生产来看,我国产业价值链创造仍停留在底端,我们亟待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关键在于要推动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概念、轻实务训练,重学历升级,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不仅硬能力不强,软能力也较差。比如:创业和创新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精通;责任心、成就动机、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认知技能等软技能缺乏;甚至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等都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等。因此,我们需要从职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出发,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种途径,在密切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效率。
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还需要重视和加强职业发展和管理,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高质量的就业与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人职业成功,取决于一个人对什么是成功职业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取决于对该职业领域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取决于一个人职业发展动力和精神的持续培养和追求。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可观测的认知能力仅仅是学生整个素质模型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应用层、修炼层和天赋层三个层次在内的非认知能力,则对实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层主要指社交、沟通、协调等更加倾向于日常工作应用的能力,易于通过专业课程在短期内获得和掌握;修炼层主要指责任心、忠诚度、进取心等这样的虽然无法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却对其之上的能力起到决定作用的更深层次能力,这样的能力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培养才可获得,且很难发生改变;而天赋层则是所有能力中最深层次的能力,可以说是其上所有能力赖以建立和维系的基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或者幼儿期即已形成的人格特质,一般不会发生改变。我们经常能看到外向型人格的人具有更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且以此为乐,而神经质人格的人则一般不愿意和人多打交道且沟通能力更差,但是这样的人身上往往具有艺术家的特质,因此往往在需要艺术创作的岗位上表现得更好。因此,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或者说天赋层的非认知能力往往决定了其适合什么样的专业和职业,显然只有当其内在的特质和外在的专业职业相匹配时才能最有效的对其专业知识能力和其他层面的非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和塑造,才能使学生本人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形成最强的职业认同,产生最大的工作效率、获得最大的就业质量效用。因此,这就需要职业教育院校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包括国家要推动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学位,大力培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导专门人才,从而实现转变职业指导观念,明确职业指导目标,改进职业指导内容,增强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质因材施教,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双提升的根本目标。
(作者简介: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 王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