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纵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傍身。”技艺之所以不让我们饿肚子,不在于能做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而在于劳动者自身技能被社会生产所接受。当前年轻人顺利就业,不仅要具备生存能力,也要改变生活态度!
古语有云:“纵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傍身。”技艺之所以不让我们饿肚子,不在于能做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而在于劳动者自身技能被社会生产所接受。当前年轻人顺利就业,不仅要具备生存能力,也要改变生活态度!
由于社会观念固有模式的革新,过去人们关于“体面就业”的陈旧思维模式,正在逐步被供给侧改革大潮下就业环境所转变。借用“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一句话:“我从未担心过落伍于时代。立足于社会,艺术家虚名只是意外惊喜,但求一技傍身才是硬道理。君可曾见过摊大饼、炸油条的,为江郎才尽而忧心忡忡?”
时下正值阳春4月,即将面临6月喜忧参半毕业季的准毕业生们,此时最关心的莫过于未来的“就业”了。即将从象牙塔般无忧无虑的学校离去,何去何从?想必这对于准毕业生们是个苦恼的话题。然而,这个令无数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异常烦躁的过渡期,对于天津机电工艺学院早已掌握一技之长的职教生来说却是轻松愉快的。
职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要比本科生受青睐?是在开玩笑吗?当然不是!首先看一组大数据:2015年,我国劳动市场中技能型人才达1.57亿人,占就业市场比例20%。高技能型人才达4136.5万人,仅占就业市场比例5%。国内企业持续的“技工荒”严重制约了各类产业转型升级。其问题主要突出为两点:一是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人才培养层次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2015年我国大学生应届毕业生人数多达749万人,严峻形势激化了企业一线实践技能需求与毕业生技能知识之间的供求矛盾。查阅2015年就业数据就会发现,即便当年已经就业的大学生,月平均工资已低至1800元,市场价值创历史新低。历年社会热议的“大学生就业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发展结构性矛盾的问题。究其原因,以往高等学府办学主导方向侧重于理论型学术研究,而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则是应用型实践研究。仅以机电工艺学院为例:2015年内应用型竞赛与研究成果共获奖61项(国家级奖项达19项)。2016年学院工作报告中也曾多次提出:“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产能,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作为年内的核心办学精神。”
细细观察会发现,今年春季招聘会现场也出现这种“两重天”的局面。据2016年4月7日央视频道《新闻联播》报道,今年我国本科生在校已达3700万人,年内市场就业出口仅能提供不到1000万人的工作岗位。而纵观今年高校招聘会现场,2000个职位会有5000个人在竞争,而职业技术学校招聘会200个职位却在争抢20个人。一个处在被选择的角色,一个却能主动把握未来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2016年3月15日央视七套《聚焦三农》的关于职业教育创新的专题报道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现状。节目中央视记者深入探访了职业教育就业情况,在高校毕业大学生普遍疾呼“就业难”的状况下,职业院校毕业学子却受到众多优秀企业的“认购”,未毕业时就已签订就业协议,备受青睐。节目也探究今年就业市场上出现的“怪状”:一方是企业招工难,一方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一方是具有高级技能等级资格认证的职教生三四千1个月的工资,一方是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本科毕业只能拿1月两千工资的大学生。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开始“回炉再造”学技能。毕竟大学的基础性理论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企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现状,即便不“回炉”学技能,参加企业内部专业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迟早会被淘汰。
如今的市场正处于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变革期,行业竞争压力很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企业的生意自然也都不好做。对于企业来说,许多工作没有必要用高学历的人,以往用人单位“佣工高消费”时代已经过去。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工也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员工的技术才能,理智性用人,只找合适的,不找学历最高的。正如曾在2015年初撰写热议博文《去日本买个马桶盖》的财经研究学者吴晓波所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太多,我调研的一些公司老板明确表示,对大学文凭不感兴趣,如果拥有一本《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立即签合同。”
在当前供给侧改革大潮全面到来的时代背景下,正是:“一技走遍天下,无技寸步难行。”“纵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如果这些理念还不能深入你心的话,那只能“少壮不选择,老大徒伤悲”了。
(作者:杨雨 刘荣 单位:天津机电工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