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07日 10 版)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相继经历了院校合并升格、规模扩张、水平评估、示范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等五轮大的发展机遇期,无论从办学实力、品牌地位、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也形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新版图。目前,首批100所国家示范院校迎来了“后示范”建设暂时的“政策真空期”,需要在冷静评价,理性回归的基础上,思考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重提内涵建设的老话题,积极应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新问题,思考职教梦、中国梦的大话题,才是高职院校“后示范”应做的真命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大机遇,示范院校更要率先探索,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贯通职前和职后教育,探索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并举的新模式,促进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使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沟通衔接,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做职教改革创新的“拓荒者”。
融入产业圈,内涵建设显特色
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更应理性的应对招生、就业、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困难,调整办学思路,把内涵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才培养质量当成“试金石”。
专业建设为龙头。后示范建设期,我们应当立足产业集群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持续推进重点专业建设。进一步突出“区域”意识和“本位”意识,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行业协会,合作骨干企业,构建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
课程建设为抓手。根据行业职业岗位新变化、新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完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由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组,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标准。同时,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针对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特色教材,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证书的融合、课程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对接。
师资队伍建设为载体。推行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和分层培养机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和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建立校企共建的企业师资培养、锻炼基地,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等,以期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提升科研能力,服务社会添活力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更是示范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建设,是“兴校之计、强师之路、育人之道”,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后示范建设,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建立和完善科研开发机构,完善科研配套政策,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研、科研、技术开发队伍和一批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制度,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采取“企校联姻”等方式,解决学院“研”的瓶颈。适当加大学院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由“联姻”企业确定项目、课题并提供一定研发经费,学校参与或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努力解决经费、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借船出海”等方式培养锻炼教师,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广泛开展与各级政府机构和行业企业协会的联系,开拓科研渠道和项目,寻求更多的科研项目和机会,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多接项目,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拓宽办学功能,国际合作树品牌
后示范建设,更要“内提素质、外树品牌”,坚持高职教育开放性,树立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理念,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战略,利用学院品牌和专业优势,自行配套优惠政策,与跨国集团、大型企业合作共育人才,满足企业海外发展需要;积极和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同类院校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学生海外实习、定向生联合培养、交换生双向共育、师资双向交流、双向兼职等形式,促进国际合作发展,有效扩大中国高职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欧姆龙、FANUC、德国DMG公司共同投资1280万元,建成欧姆龙技术实训基地、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等基地,开展欧姆龙订单班、亿滋订单班培养。8名师生免费参加德国奥斯特法力亚应用科技大学“夏季大学计划”。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80余名教师赴德公立大学短期进修,2名应届毕业生赴德攻读硕士学位。德国凯勒公司无偿捐赠数控仿真软件。美国欧特克公司授予学院“设计创意教学中心”。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重视文化传承,富民强国勇担当
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鲁昕副部长也多次提出了高职教育具有促进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功能。示范院校更应勇于担当,做文化传承的排头兵。要结合学院及周边区域的人文历史,分析师生精神层面的成长规律,凝练形成专业群特有的文化精神,通过“产业文化进教育,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全面促进校企文化、信息的有效融通,形成文化建设助力专业发展的格局。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企业元素,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掌握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的流程和技能,实现校企文化全方位融通,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崔 岩)
合作伙伴: |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 | 中国职成教育网 | 中国高职高专网 | 天大职教发展研究中心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 | 教指委网站 | 行业协会网站 | 各省职教网站 | |
友情链接: |
河北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 世界技能大赛 | 就业网 | 中国教育网 | 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 | 新华网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人民网 | 北方网 | 教育部 | 海河教育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