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永群
王永生是安徽泾县宣城工业学校的校长,以前,每到招生季,他会动员全校老师采取“分片包干的人盯人战术”,全校师生按泾县乡镇分片到人,登门做家长思想工作,甚至还要托请一些中学老师,让他们把招生小册子捎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除了招生,每年到这个时候,就该跟以前联系过的学校联络一下感情了,以免辛苦一番到最后生源还被其他职业学校抢走。”王永生说。
由于京、广、沪等地在皖聘请大量招生代理人,此前多在本县及附近县市招生的宣城工业学校,其招生已经从宣城本地扩展到安徽全省,即便如此,也只能勉强完成安徽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计划。宣城工业学校整体能力建设在安徽中职院校中排名靠前,部分学校为了完成教育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也为了学校招到更多学生,中职学校“招生大战”几乎全年都在进行着。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此前,十七大报告的提法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显然,“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
“职业教育前景好、任务重、困难多,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处于30年来最好时期,但是欠账太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定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马鞍山市教育局职成教办主任王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职业院校生源越来越少
在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越来越吃香的今天,生源问题正成为制约这些学校发展的关键。
记者采访中发现,事实上,为了招生,许多中职、技校取消录取分数线,实行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应历届生、不限学制的“四不限”招生原则。此前,教育部曾明确,对农村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减免学费,实际上等同于将义务教育扩展到中职阶段。尽管如此,中职、高职院校仍然招不满、招不到生,能正常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很少。那么,学生们都到哪里去了?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今年初中毕业生减少了10%,湖南省近5年初中毕业生从80万人降到60万人。另一方面,在生源总数下降的情况下,很多省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仍居高不下,有的省份普高招生计划占生源总数的70%,加之部分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间接进入社会,中职几乎无生可招。
“如果我高中毕业,就可以到一些外资企业去,机会多,收入也高。”18岁的瓦匠工沈奈说。12月19日,记者在合肥政务区一所高中的工地见到他,他面前是来来往往的高中学生,背后是推土机。两年前,沈奈在老家安徽寿县初中毕业后到合肥打工,许多单位以“需要高中毕业”拒绝了他。他告诉记者,没办法再回到学校了。“家里人都认为上大学才是上学,认为上了职业学校,农村人没关系,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和打工差不多,与其那样,不如早点进厂打工挣钱。”
“鞋业门槛低,不需要特别技术,不管是农民工和技校学生,进厂后我们都要先培训一个月,进入生产线后,工资待遇一样,开始大概半年时间内,他们之间区别不大,但一年后,变化就表现出来了,你看那几个‘线长’(每条生产线负责人简称),他们都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12月4日,安徽宿州百丽鞋业培训部经理叶昌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沈奈的受教育年限已经超过了我国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但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言,未来他们适应产业升级的空间有限。
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2.7亿的城市就业者之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拥有同等能力的技术类工作者总数为8720万人,仅占就业者总数的33%。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术劳动者仅有1860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1%。高级技师总数和技师总数分别为60万人和300万人。中国高等级技术工人匮乏,所谓的“技工荒”现象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日益加剧。
然而,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中,一方面处于鸡肋位置,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一面则是中职毕业生或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匮乏已影响到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目前中国城镇劳动力里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任何技能证书。
职业教育应扩展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为了解决技工荒,2009年广东宣布,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校生规模全国第二,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规模比例大体相当,广东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技术教育大省。同一年,安徽提出,今后5年安徽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职教大省。
公开表明态度的不止是安徽与广东,职教大省建设正成为各省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共性的障碍和困难。
“中央对职业教育很重视,多次提到要发展职业教育。但我们也看出一些问题,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大职教概念。”王俊说,目前所说的职业教育,一般都是狭义的职业教育,也就是指初中毕业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专、中技,即初中毕业后不去念普通高中,而去念职业学校,这个范围太狭隘了。“教育部门应该在职业教育这一领域有更大的视野,不能延续传统的习惯开展学历教育这种模式,要把职业教育扩展到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上,包括职业技能培训。”
“中央提出,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甚至达到1:1,目前来看,这个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中国的家长明明知道自己孩子成绩不行,也还希望孩子进入普通高中,因为家长希望孩子有个高中文化水平。”滁州市教育局博士周勇说,大职教育概念还应包括,从短期的培训到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本科,都应朝着职业教育的方向发展。
之所以这样强调,因为在实际中,由于观念不一,扯皮短腿问题较为明显,甚至已经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培训市场,现在国家项目有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还有社会考研,考会计、公务员、法律、汽修、驾校等,市场特别大,但这个领域,大的公司比较少,细分市场很激烈,由于总体上需求很大,但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将这些排除在职业教育制度之外,造成了现在培训市场混乱,管理也比较乱,国家花了很多冤枉钱,但没有达到效果。”王俊说。
曾有职业教育专业机构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过评估,在其最终的评估报告中归纳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四宗罪”:一是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
针对安徽职教大省建设存在的问题,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调研报告指出,问题之一在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职教点多面广,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又分属多头,造成生源、师资、实习实训设施、图书和仪器设备、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等职教资源的严重分割,难以实现互通共享。二是不同办学主体责权不够清晰。政府、行业、社会多元办学模式并存,由于不同办学主体之间角色不分、责任不明,对职教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三是多元办学体制有待进一步推进。一些行业、企业举办的职教规模在不断缩小,民办中职在整个中职教育和整个民办教育机构中所占份额偏小。四是职教运作模式与市场机制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功能定位不够准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需要。
关键在于制度突破
采访中,沈奈对记者说:“我特别想去学习当一个机床工人,但没有机会,不打工,连生活费都没有。”
“教育体系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由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之间相互割裂;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终身教育网络体系。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15岁—25岁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培训。”王俊说,现代职业教育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培养人?即人才培养方式。二是谁来办?即办学体制问题。“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决定了它培养人的方式应该是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需要拓宽,要对职校生进行创业教育,全社会都要支持他们创业。”
“在我刚工作的那些年,工厂里还有八级工制度,技术工人经过考核可以晋升为技师,甚至高级技师,那时当师傅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王永生说,技工不受“待见”,主要障碍在地位和待遇。“应规划并落实好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评定,并给予相应的工资奖金待遇,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途径,让他们有干劲、有奔头。”
长期在企业从事员工培训再教育,叶昌林感触颇深。“企业需要不间断地对职工进行再培训,有时企业出钱也很难找到培训学校,从全国看,需要建立起技术工人再教育制度。”他说,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提供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职业学院则应针对社会需求设计好专业,开办各种灵活的学习培训班,为一线技术工人充电;企业可以建立起定期技术交流机制,为技术工人尤其是技术骨干提供学习知识、学习先进企业做法的机会和平台。
“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实际行动,国家应该把技术工人队伍培养放到振兴制造业和建筑业的高度来看待。”安徽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李炳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家层面看,应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国家应根据各地区、行业特点,制定技术工人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消除他们在就业、医疗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负担,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要让“做蛋糕的人分到蛋糕”。
李炳银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而职业教育不仅为制造业和建筑业提供大批多层次的技术工人,更为中学生提供另一条成才渠道。应改变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国家应把加强职业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待遇,适当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形成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教育部门应规划好职业教育蓝图,积极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使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专业对路、社会急需的各类技术工人,满足社会对多层次技术工人的需要。
合作伙伴: |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 | 中国职成教育网 | 中国高职高专网 | 天大职教发展研究中心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 | 教指委网站 | 行业协会网站 | 各省职教网站 | |
友情链接: |
河北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 世界技能大赛 | 就业网 | 中国教育网 | 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 | 新华网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人民网 | 北方网 | 教育部 | 海河教育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