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 > 成果转化 >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014-03-26 16:28:21
分享到:

  我国在1995~1999年期间共有2292项农业科研成果获奖,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40%~60%之间,而美国同期的农业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为80%~85%[1],相差甚大。一项成果的使用寿命总是有限的,早迟要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有“过期失效”的特点,若不能及时地被转化使用,就不能实现它自身应有的价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主要用户是农民。在影响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和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中,关键是农民的文化因素。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2001年底有78.8%的农业劳动力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农民的受教育水平[2],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
 
  (一)对待科技意识差
 
  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同其科技意识也不同。与文化素质低的农民相比,文化素质越高的农民科技意识越强。他们通过“五大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等渠道最先接触农业新技术;对接受到的农业新技术信息,会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它的技术先进性、环境适应性、生产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估计它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分析它与自己现有的生产经营项目的联系与区别;应用它所需要的条件,还存在哪些困难;能否把农业新技术与现有的生产经营项目相结合,最后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决策。相反,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技意识,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
 
  (二)学习科技能力弱
 
  人类在增进知识、改变态度、增加技能、增强期望四个层面的行为中,知识改变是最基本的。因为人总是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并更新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人在增进知识后,才会改变认识和态度;通过学习、训练掌握了运用某项新技术的技能,进而提高采用新科技的意识,增强追求的期望。农民知识的增进受年龄、心理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文化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农民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其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有很大差别。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农民,其智力在不同年龄段并没有太大差异;而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农民,在不同年龄段,智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所受教育程度越高,智力水平越高。文化程度高低与农民学习能力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农民的学习能力与他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学历低的农民,学习能力差,尤其是学习复杂技术或需要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的技术的能力更差,决定了他们在农业新技术转化和应用中所起的作用远远不如高素质的农民。
 
  (三)运用科技障碍多
 
  人的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按照心理学中的力场理论,个体能感知到的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描述成为一个心理力场(如下图)。某一农民在其所处环境(主观感知到的环境)里一旦感到有某个值得努力追求的目标(比如良种、良法等农业新技术),就会调动起他个人的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如果发生了不利事情,他便全力避免不利于事态的发展,当遇到妨碍目标实现的障碍或阻力时,他将设法避开这些障碍,选择适当的路径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不同学历、不同素质的农民所遇到的阻力的数量多少、阻力的强度大小是不同的,进而作出的决策也不同。低素质的农民所遇到的障碍更多,阻力更大:思想保守不愿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心理素质脆弱,怕担风险不敢用;没有知识不会用等。当知识缺乏成为实现目标无法回避的障碍或阻力时,采用新技术的阻力就会大于驱动力,从而作出不采用的决策。对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来说,在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少、阻力小,驱动力就会大于阻力,就会作出采用新技术的决策并通过努力奋斗实现既定的目标。
 
  心理力场模型
 
  二、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利影响
 
  (一)决策能力弱
 
  所谓决策,一般是指根据预定目标做出行动的决定。其狭义的解释是从各种方案中选定一个最好的方案。采用一项新技术通常需要投入资金,就会有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就需要决策,要决策就涉及专业知识和多种决策方法的运用,因而不同素质的农民其决策能力相差悬殊,影响新技术的接受和使用。据日本新潟县的调查,不同经济文化状况地区的农民,采用创新的独立决策能力有很大差别。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高于半山区,半山区要高于山区。表中资料显示平原地区的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自己能决策的调查单位占总调查单位的70.6%,自己不能决策的单位占29.4%;山区农民自己能决策的调查单位仅占36.4%,自己不能决策的调查单位占总调查单位的63.6%。两个地区的农民相比较,独立决策能力相差接近一倍。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对采用新技术的独立决策能力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对采用新技术的独立决策能力弱。
 
  日本新瀉县不同文化地区农民独立决策能力的比较[3]类别[]调查数[]能自己决策(%)[]不能自己决策(%)山区农民[]22[]36.4[]63.6半山区农民[]15[]40.0[]60.0平原地区农民[]17[]70.6[]29.4合计[]54[]48.1[]51.9(二)推广层次低、速度慢
 
  科技成果作为智能和知识的产物,有层次之分。先进技术的应用,除需要较多的资金和设备外,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求也较高。文化科技素质较高的农民如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回乡知识青年等,他们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强,掌握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速度越快,更新换代也快,推广效率高,不仅最早接触和使用农业新技术,而且从认识到实际采用所经历的时间最短。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很难掌握那些需要有一个学习、消化、理解过程并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应用的复杂技术,不仅最后使用农业新技术,且从认识到实际采用所经历的时间最长,转化速度慢,更新换代也慢,推广效率低。湖北省江陵县的地域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智力科技型,转化一项科技成份占45%的成果为1至2年;二是常规封闭型,转化一项科技成份只占35%的成果为3到4年;三是低能弱智型,转化一项科技成份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成果要4~5年,且推广范围极其有限[4]。
 
  学者杨建昌在“杂交水稻、浅免耕技术和模式化栽培三种技术推广过程研究”中,浅免耕技术的技术复杂程度小,不同素质的农民都易掌握,接受利用快,起始传播势最大,仅6年就已经被99%的农户采用;模式化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涉及到品种特性、作物发育动态及肥水运筹等多种知识,农民不易掌握,尤其是低素质的农民更难掌握,起始传播势较小,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采用。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同,所能接受技术的先进程度、复杂程度不同,推广的效率也不同。
 
  (三)使用效果差
 
  不同素质农民的增值效果图在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基本相同时,高素质农民比低素质农民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农业推广学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不同农民的成果分布不同。农民之间的科技文化素质不同,其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同。例如,病虫化学防治技术首先要熟悉药剂的性能及效果,选择最有效的药剂品种和剂型,弄清使用方法和安全措施;其次要掌握施药效果最好的时间、次数、浓度及用药部位等;还要了解病虫的生态生活习性、流行规律等,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低素质的农民对这样的复杂技术掌握差,即使是模仿高素质农民进行操作,也会因为具体条件的差别而达不到相同的效果,甚至起到负作用,不仅徒劳无功,而且白费成本,再加上不同素质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其生产率也必然有高低之别。将直角坐标系的横轴从左到右表示农民素质高低,纵轴从上到下表示成果能高低制成“不同素质农民的增值效果图”(如上)。图中的曲线下方是一项技术的实际增值,上方是未来增值潜力。从上图可以看出,科技文化素质高低不同的农民,在应用同一项农业新技术所取得的效果有较大差别,高素质农民所获得的成果高于低素质农民,随着农民素质的下降,实际增值也不断下降。有一项关于“农民素质与生产成果关系”的研究,2002年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随机选取30户,高中、初中、小学各十户,分析苹果生产情况。调查面积分别为36.15、24.3、24.15亩,每亩产量分别为1992、1692、1668公斤。调查数据说明农业劳动力学历水平越高,其土地生产率就越高,相反就低。而且生产项目的技术性越强,不同学历的劳动者之间生产成果的差距越大[5]。
 
  (四)综合应用少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仅渗透到各个领域,而且作用于各个环节,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不仅仅是照抄照搬,还包含完善和开发,这无疑是要科技文化素质做基础的。从纵向看,同一生产过程同时有多环节、多层次的技术,需要按科学原理进行综合组装配套,才能使它们产生良好的交互效应,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从横向看,现代化农业不仅仅局限于种植粮棉油,饲养猪鸡鸭,应该是门类繁多,品种齐全的种、养、加和农、工、贸一起上,这样农业的综合效益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这就要求实践主体不仅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基础,还要拓宽知识面,既要全面履行科技功能,而且还要开拓完善,敢于实践,敢于开发,既要懂农业,又要懂工业,还要懂流通。素质低下的农民是远远达不到这种境界,他们对农业科技使用数量少,各种农业科技综合应用能力差,科技功能履行不全。
 
  三、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一)强化农村基础教育,遏制新文盲的产生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的必由之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基础工作抓起,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要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保证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防止和尽量杜绝农村青少年辍学和失学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农村成人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网络,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授大学及各类培训班等多种方式,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开发农民智力、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举办各种扫盲班,培训我国农村出现的新的或重新沦为文盲和半文盲的群体;鼓励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自学成才,通过参加电大、函授教育等,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农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
 
  加强农业推广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疏通农业科技进入农业生产的渠道;充实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四)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
 
  农民是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提高他们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至关重要。无论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只有被广大农民所认识、所掌握,才能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生产力,而且他们有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好收成的心理期望和学习意愿。一要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在各级电台、广播台站和报刊上设立农业科技栏目;定期聘请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开展专题知识讲座,传授技术要点。二要抓好中短期培训。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农事季节,抓住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培训,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三要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农民有相互学习的特点。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户,充分发挥这些“二传手”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走科学兴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