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 > 成果转化 >

立足三农打造一流农业职业学校

2014-03-26 17:32:55
分享到: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大量实践教学让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更牢固。为适应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加大了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一年来,共计投入300余万元购买专业实训教学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希望通过实训设备的改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该负责人说。

  农机系的学生在实习
 
  社会的发展让“农民”逐渐由一种身份过渡到一种职业。农业类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说到底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校长彭勇一语中的。这所由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整合而成的中职学校,在创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过程中,着力于涉农专业建设、师资打造和工学结合,为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农业类人才,在服务“三农”的同时打造出了全国一流的农业职业学校。
 
  特色专业:为农业人才“下乡”打好基础
 
  涉农专业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是很多学生、家长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可能面临的问题。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在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业与农村用水、农村电气化3个专业为核心的示范校建设中,把学生学得更多、学有所用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
 
  为此,学校首先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我们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如农村电气技术专业建立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3+1+1"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农业与农村用水专业建立了以“岗位能力+教学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农机使用与维护专业建立了以“模块化”为主的课程体系。学校认为,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更符合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工作实际中更有用。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学校还对教材进行了改革创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工程制图与识图》、《农机机械基础》等自编教材就是学校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限度、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自行编写完成的。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大量实践教学让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更牢固。为适应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加大了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一年来,共计投入300余万元购买专业实训教学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希望通过实训设备的改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该负责人说。
 
  师资培养:教师“沉下去”,学生“升上来”
 
  涉农类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实实在在“沉下去”,与农村接轨、与农业接轨、与农业企业接轨,才能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引导学生,真正为服务“三农”培养人才。“只有教师真正"沉下去"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升上来"。”彭勇说。
 
  “如果没有亲眼见到这么漂亮的果园、菜园,我的思想也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式耕种阶段。”学校一位参观了现代化农业种植园的教师说。学校通过大量调研、学习,以此转变教师思想,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交给学生最实用、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知识与技能。
 
  为使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制定了《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象,并且选派了30多名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还邀请专家“走进来”,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专业知识。
 
  学校对教师的关心体现在校长亲自抓队伍建设。在彭勇的带领下,一年来学校引进了12名在编教师,保障了各专业均有骨干教师支撑,每年至少有8人次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不仅如此,学校还聘请了70余名工作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以此贴近中职学生的教学需要。
 
  近年来,学校向西南大学送培了近10名在职研究生,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江苏科技大学还在学校组建了30余人的研究生班攻读工程硕士。教师学历提升,新知识进修,让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进一步得到了保障。
 
  工学结合:“两分法三阶段”服务“三农”学以致用
 
  多年实践办学经验让学校明白,农村农业中职学校必须立足“三农”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着眼于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努力培养新型农民。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学校在推进立足“三农”的工学结合中,摸索出“两分法三阶段”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两分法"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前后安排学生到农村生产开发企业去参加工学交替。”学校负责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说。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春耕季节,安排他们到农村企业实习见习,让他们初步接触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到了秋分前后,学生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能够进一步体验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方式;第二年春分前后,学生就能把在课堂和实验室实训室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充分实践。
 
  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学结合,学生不仅学到技术,还逐步树立起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志向。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张天峰就是典型。刚接触专业学习,由于传统思想他对所学专业有所抵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工学结合后,我认识到现代农业大有可为,新农民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近年来,学校与区内外农业企业签订协议,如永川区圆桂农机合作社、重庆华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使其成为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甚至毕业工作的重要基地。两年来,到农村农业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人数已达到300余人,参加顶岗实习的达到近200人,其中一些学生已经表达了毕业后到这些企业工作的意愿。
 
 
  数字化建设实现校园“智慧生活”
 
  “数字化校园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内师生在校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智能。”校长彭勇在介绍学校数字化校园时说。
 
  据悉,学校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建设总投入超过1000万元,软件平台建设投入250万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数据资源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建设。其中,核心的数字资源库为在校师生搭建起了一个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的高端平台,包括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技能大赛训练试题库和技能竞赛方案库”以及1个“专业及行业公共资源库”等,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在校的学习与工作。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也让我们上课的手段、内容丰富起来,利用网络能轻松将海量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用在课堂上。”学校一位专业课教师说。不仅如此,校园一卡通还能实现校园消费、图书馆、宿舍管理、成绩查询、门禁等功能的一卡通用,真正实现校园内的“智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