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产合作 > 产教融合 >

对话粤港澳服装业,论道广东教产对接

2014-02-24 15:09:00
分享到:
12月13日,“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在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举行。本次活动为教育部今年举行的12个产教对话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入选项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本次活动还举行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成立颁证仪式、中山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授牌仪式、粤港澳服装业校企合作签约及授牌仪式、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揭牌仪式;全省22所职业院校在活动中展示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成果;下午,来自粤港澳及国内其他地区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代表约400人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交流,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主持了本次研讨。

  从20世纪初的实业与教育相结合,到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 ,再到如今的教产对接、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与行业企业的深入对话。广东省教育厅、职教系统在推动校企双方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的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12月13日,“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在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举行。本次活动为教育部今年举行的12个产教对话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入选项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本次活动还举行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成立颁证仪式、中山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授牌仪式、粤港澳服装业校企合作签约及授牌仪式、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揭牌仪式;全省22所职业院校在活动中展示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成果;下午,来自粤港澳及国内其他地区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代表约400人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交流,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主持了本次研讨。
 
  适应产业需求,形成发展动力
 
  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途径之一,而服务地方产业则是实现“幸福”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正源于此。鲁昕在讲话中强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如何应对新形势、新问题对服装行业的挑战,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许瑞生指出,要将技能人才培养链条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围绕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对技术专利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罗伟其:广东是职业教育大省,职业教育需要大发展,要成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我们要着眼行业企业的需求发展广东职业教育,并逐步做到围绕国家特别是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丁  宁:广东是中国服装大省,历年服装生产总量、出口总额和企业数量等硬指标均在高位运行,已形成了门类较齐全,有相当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服装生产格局中先发优势明显,但在产业软实力方面,尤其是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管理和实用型人才培育方面仍然薄弱。所以,实现我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培养高素质的服装实用型人才,是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职业教育投入相对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不高和教学设备陈旧等问题。二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目前,许多企业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企业只有义务和责任,在接受学生和教师实习时工作质量可能会受影响,担心或因学生技术不足而损害机器或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三是服装教学与实践脱节,教育结构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省内大部分服装专业院校缺乏市场观念,专业教师对服装市场了解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没有实操经验。第四是全省服装企业所需各类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赵  强:纺织行业历史悠久,量大面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普遍资产规模比较小,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低,科技投入能力有限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纺织科学院在产学研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已有55年历史,我们始终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作为推进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以建设纺织高级技术产业集团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为目标。通过对行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以及产学研合作,为行业提供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在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上获得了突破。
 
  范金土:为了更好地定位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系,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我校对全球的纺织服装工业进行了分析。目前,全球每年的纤维消费量约为7000万吨,其中46%用于服装,根据 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发达国家,每个人的纤维消费量约为30公斤,但是中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只有6公斤左右,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有3吨的增长量。所以,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大的,服装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并且日益全球化。
 
  香港作为时尚之都,是全球第三大服装产品出口地区,全球第四大纺织品出口地区,有赖于泛珠三角地区强大的生产基地成为时尚采购和服务中心。在全球纺织服装工业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严重挑战。香港的纺织服装业是由原料加工发展起来的,但是目前仅靠来料加工已经没有足够竞争力,必须要有原创设计制造、自创品牌管理和策略管理。
 
  尹智勇:中国是服装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服装强国。最近几年,由于劳动力的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整个中国的服装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时代,下一步我们应该向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转型:一是比人工更好的精度更高的特种缝纫机,二是在缝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提高效率的自动化产品,三是代替人工进行铺布的大型铺布机。为了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品精度,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
 
  现在发达国家自动裁剪设备的使用达到70-80%,而在中国普及率还不到2%,一个原因是机器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比较高,技术含量比较高,整个服装行业都有一种畏惧心理。但是最近几年,我们和鹰科技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中国服装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贡献力量。
 
  胡永康:目前,沙溪镇的服装产业已经出现拐点,产业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为进一步适应沙溪对服装人才的需求及服装产业发展的趋势,沙溪镇政府坚持花大力气,办好沙溪理工学校,明确“专业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思路,通过加大投入、引进名师、优化资源、创新服务和完善机制等措施,将学校打造成“产品研发 + 人才培养 + 科技创新”的职教新平台,成为沙溪服装产业的创意策源地、设计师之家和科技服务中心。
 
  杨国华:当前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就模具行业而言,中国模具已经成为世界模具制造大国,正处在从大到强的发展阶段。广东的模具在全国的模具版图中,不仅是一个制造大省,而且是一个模具强省,销售收入每年超过300个亿,出口占全国的接近百分之五十,率先在全国实现贸易顺差。
 
  模具行业及相关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广东是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第一名,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端、高科技现代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导向性需求,有的学校提出校企合一,有的学校提出无缝对接,有的学校把企业搬到学校,有的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有的学校与企业组成教育集团,等等,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
 
  开展广泛合作,积累发展潜力
 
  加强与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合作的广度、深度与高度,能促进广东职教形成新的优势、新的竞争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教产对接的新格局。鲁昕指出,本次活动的一个特色是广东职业教育与粤港澳服装产业的对话,产业发展要求我们按照国际标准,高起点、大规模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竞争能力的服装人才队伍,要求我们借鉴国际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经验。许瑞生也在讲话中强调,政府要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各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应成为教产合作、校企结合的主体,要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港澳产业资源,吸引港澳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广东职业教育,探索广东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罗伟其:有各个学校、各个地区和各行各业的参与,必将为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方位地推进校企合作来培养社会和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郭启兴:香港职业训练局是目前香港最具规模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职前及在职培训。职训局根据《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与广东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
 
  (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合作,建立职业培训师资交流合作制度:通过举办短期师资赴港交流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水平;与广东省教育厅就“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项目分享经验;积极参与“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
 
  (2)支持广东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与香港有关组织、企业和机构合作,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共建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与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合作培训工业设计人才;积极合办课程;加强学生交流。
 
  (3)支持香港国际教育机构与内地机构合作在广东开展职业培训服务:以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为基地,引进国际着名教育机构及知名学者讲学、研讨以及合办课程;引入先进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工业设计人才。
 
  (4)加强技能人才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标准交流,研究实施“一试三证”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鼓励职训局学生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涉及11个工种,每年报考学生约500人;就粤港两地职业标准及资历认可进行交流;为广东省港资企业雇员提供在职培训。
 
  范金土:香港理工大学制衣系为了迎接挑战,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确立了整合设计、科技和市场的思路,即产品设计必须有科技的含量,科技创新要为产品带来新的灵感,设计业必须洞悉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所以学科发展应努力实现服装设计、科技创新和市场管理三位一体,促进全球服装产业链的协调合作,并且要积极研发智能型的、多功能型的生态纺织品服装。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实现: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基金,理大科技及顾问有限公司以及香港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谈婉怡: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主要服务范围为促进服装及创意工业发展,为提升企业及持续发展提供专项服务,主办职业、专业培训及考试,协助本地企业和机构有效地利用思维、意念、资讯和资源,来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及竞争力。成衣技术部主要致力于在澳门培训服装业人才,推动澳门服装行业的发展。
 
  为了更系统地进行培训,我们与澳门政府合办了高中职业技术课程。服饰设计及形象课程之一为模特入门培训,成衣技术部与本澳的中学合办余暇课程,为有兴趣成为模特的中学生提供一个基础的培训;课程之二为礼品包装及饰物制作,课程以实用为主,教授基本及不同种类的包装方式,以及教授学员利用钳、针等简单工具,制作饰物配件及装饰品材料。我们还开办了中葡职业技术学校创意时装设计及制作,教授学生进行电脑设计、服装制作工艺等。
 
  赵  强: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了如下三种模式:第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贡献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我院与很多学校合作,形成了一大批先进技术,缩小了和国外的差距。第二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区域的纺织产业创新平台,对行业的科技进步起到支撑作用。比如这次与沙溪理工学校合作,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服务。第三是通过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个产业技术的创新,有利于保障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次与沙溪理工的合作是我们第一次与中职学校合作,学校的培养方向将更明确,学生的技术功底将更扎实,这样的人才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胡永康: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是相依相存、共建双赢的。沙溪镇政府举全镇之力,全力办好沙溪理工学校,服务本地产业发展。学校坚持广泛合作、深入交流,聘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等22位知名服装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主任肖文陵教授等20多名全国知名学者担任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顾问,并与中国纺织科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及上百家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20多年来,向社会输送三万多名中高级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人才力量。
 
  劳汉生:我院以打造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为价值取向,不断深入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第一,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园区产业布局,建立课程和专业适时调整优化机制:系园对接方面,改建装备制造系,对接临海装备制造基地;新建光电工程系,对接LED及新能源产业;优化现代服务与管理系,对接现代服务产业;专业设置方面,7个教学系对接高新区内7大国家级工业园区;专业改造方面,适应船舶制造业的需求,改造焊接及自动化专业;依托临港基地和保税区,改造物流管理专业。同时,课程和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优化,建立“深海探珠”课程建构体系,即带着任务沉下去,带着问题钻进去,带着成果浮上来,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讲义化、教材化和课程化。其次,推行“三三五”人才培养机制,教学过程实战化。教产紧密合作、工学有序交替,多学期推进、分阶段实施,实现专业对口、循序渐进、岗位轮换、导师指导和权益保障。同时,积极推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行专兼结合的“导师制”。
 
  叶小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在政校行企长效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方面形成了四种途径:一是政府主导模式,校企资源捆绑合作。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四方互动合作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企业缺乏积极性,合作关系脆弱难以实现双赢的问题。二是行业主导模式,校行企深层次合作。学校各专业依托各专业协会,与优秀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商讨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行业企业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有力推动者。三是筑巢引凤模式,校行企自由联谊。采用场地换资源的方式,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办学主体多元化。四是打造国际化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人才培养标准国际化。学校进行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德国China Window公司及德国雷根斯堡市工商会合作建设了中德技术培训中心,形成三元化国际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人才培训标准国际化。学校引进国际技能人才标准,特别是欧盟标准开展技能培训,成为广东500多家德资企业人才培训主阵地和桥头堡。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实力
 
  广东职教大发展,改革创新是前提。鲁昕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是支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要依托产教对话系列活动,坚持问题入手、行动引领、务求实效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许瑞生提出,广东职业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大胆探索,引导各职业院校特色发展、品牌强校,高起点推进教产合作、校企结合,形成一批培养质量高、服务效果好、辐射作用强的品牌特色专业,为广东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罗伟其:广东职业教育要从不适应到适应,按照产业发展需要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要从适应到引领,培养的职业教育人才有很好的理念、很好的创意,创造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实施过程、生产过程和产业转型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技术、新的思维和新的想法,但是这些还不够,我们要做到有一批学校,有一批专业能引领产业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共赢局面,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受社会重视的程度才会更高。
 
  杨国华:学校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那样,只顾生产不顾销售,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生存观截然不同。职业教育应该思考学校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最近,广东省教育厅召集行业协会的企业与有关学校一起研究职业资格认证以及由行业和大型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评估,来代替原来由教育部门自我评估的做法,这种改革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是教育体制自身的深层改革,我们行业协会一定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职业教育自身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办好自己的专业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第二,抓住当前金融危机的大好时机,出手抢夺师资人才。第三,探讨从体制机制上与企业深度合作。第四,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
 
  丁  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东服装产业蓬勃发展,广东服装教育发展非常快。据初步统计,目前开设服装类相关专业的本、专科院校30多所,服装专业在校生25000多人,每年为广东服装企业输送8000多名毕业生。越来越多的211重点本科院校开设了服装专业,并根据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原有服装设计、服装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增添了服装管理、陈列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优化。
 
  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其次,要抓好校企合作,企业不仅要接受学生和教师实习,还应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或提供实习的设备,接纳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并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而且国家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或经费补偿政策也要进一步完善。第三,建议各院校逐步改变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我省服装行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培养学生驾驭市场的能力。第四,目前广东的服装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中职教育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做好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积极鼓励学生长期扎根于中小企业,将自己的事业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产品研发设计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
 
  尹智勇:先进的设备运用到企业当中,能否用好,还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为了给服装行业培养一批合格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优秀学生,我们先后和国内许多服装技术学院包括广州白云服装技术学院等进行了产学结合,帮助他们建立自动化设备实训基地。今天,我们和沙溪理工学校携手打造的产学基地,将开展从三维人体测量到三维产品设计、自动铺布机、自动裁剪、自动缝制设备等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先进技术,为周边的服装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在实训基地旁边建立面向整个中山地区的4S技术服务中心,希望为沙溪服装产业的发展乃至广东成为服装强省作出贡献。
 
  胡永康:面对服装产业的拐点,只有转型升级才有出路才有活力,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人才,沙溪镇将把办好职业教育作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点,将继续把产业创新的战略任务交给沙溪理工学校,把学校打造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
 
  我们将通过不断自主创新走向产业链的高端,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是支持学校发展核心技术,加大对产业链的技术指导;四是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完善专业体系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争取办成专业的高级服装学院;五是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建设“中国·沙溪创意设计园”,加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和设计人才,变沙溪制造为沙溪创造;六是支持学校全方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劳汉生:我院在校企合作中,既加速了学院自身的科学转型,又推动了园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引领光电产业、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产业和涂料产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多形式参股”的生产性实训校区,让企业以入股的方式参与高职教育,我院成功利用企业价值近3亿元的实训资源,引入20家企业共建教产合作基地,在保证教学、多方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工业产值总量5亿元,逐步走上“一体化发展”之路。
 
  今后,我院将继续加速学院科学转型,积极助推产业优化升级。第一,积极拓宽服务范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教学生产型”向“教学生产研发型”转变。建设研发型教师工作室,搭建“教、研、产”一体化平台,在提升教师和优秀学生研发能力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和商品化。第三,我们要求教师在工作室必须达到“六个一”要求:承接一个项目,承担一个课题,编写一本教材,贡献一个专利,使用一套工具,掌握一门技能。第四,我们将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共建标准化课室。
 
  叶小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实践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坚持改革、深入推进,实行实训基地校企一体,凸显教学实训的生产性。构建“校中厂”模式,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构建“厂中校”模式,便于集中实习。
 
  同时,我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第一,“教学工厂”模式。整合校办工厂与轻化系、机电系,组建了新的服务于教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该基地能容纳机制、数控、模具和高分子等5个专业的实训。第二,“创意工场”模式。按中型广告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标准建设艺术设计类生产性实训基地——152创意设计工场。第三,“教学公司”模式。成立由后勤部门、教学部门、教师和学生投资,系部主导的经管类专业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倡导构建真实生产环境下的院系之间、专业之间、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之间的相通融合,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第四,“服务公司”模式。学校后勤集团、后勤产业处、实训中心和国资处等部门把所掌握的全部资源都用于教学建设及生产性实训,充分体现学校各部门“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罗伟其:今天下午的论坛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主题鲜明,效果很好,各位代表各抒己见,为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广东的产业非常丰富,今天进行的是服装业对话,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根据产业和学校的需求,不断地组织不同行业的教产对话,促进产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只要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高度合作,一定能够使广东职业教育发展得更好,产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