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曾经一度辉煌的宜兴陶瓷公司轰然解体,本面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工艺美术专业则转向主要为高校输送生源。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陶产业凤凰涅槃,产业群(链)规模空前庞大,仅一线从业人员已逾20000人。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2007年起我校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不断发展壮大。
宜兴,以陶闻名。宜兴的紫砂陶,已在生活器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人们追求艺术、热爱生活的文化载体。宜兴的陶瓷生产,主要集中在丁蜀镇,作为地处丁蜀镇的中等职业学校,我校从1988年已就与紫砂二厂联办开设紫砂班,并在紫砂班的基础上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专业。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曾经一度辉煌的宜兴陶瓷公司轰然解体,本面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工艺美术专业则转向主要为高校输送生源。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陶产业凤凰涅槃,产业群(链)规模空前庞大,仅一线从业人员已逾20000人。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2007年起我校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不断发展壮大。
学校依托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继承和弘扬宜兴传统紫砂陶文化,以陶载文,以技传人,实现专业的创新发展。现将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建设的措施、成效以及思路汇报如下:
一、瞄准需求开发专业
通过对紫砂陶行业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学校决定开设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以培养专门化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紫砂陶产业蓬勃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学习紫砂陶艺术的强烈诉求。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主要对接紫砂陶行业中的紫砂茗壶制作、紫砂陶装饰、紫砂陶泥塑等职业岗位。
为了使专业开发能更准确地瞄准紫砂陶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邀请相应职业岗位的行业专家,与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团队,进行了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报告,并将这些前期成果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中进行了有效转化。
学校高度重视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建设,力求通过以该专业的建设为载体,积极营造以“求真求精,至善至美”陶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推进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专业的开设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欢迎,尽管宜兴市应届初中毕业生逐年大幅减少,但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的年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构建平台优化团队
学校成立了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担任理事长、行业大师汪寅仙、徐安碧以及其他不同类型代表组成理事会。在理事会、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由汪寅仙、徐安碧、邱玉林、李守才领衔的行业大师工作室。行业大师莅校不仅开设讲座,进入课堂进行指导,更为教师学习全手工技艺提供机会。
在 “青蓝工程”和“双师型工程”的基础上,学校更对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拜一个行业名师为师,学精一门全手工陶艺,做好一个作品,带好一批学生”的“四个一”要求,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年来, 5位专业教师先后成长为助理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6位青年教师具有了相关工种高级以上的职业资格。
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建设推进“名师工程”。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建立了分别由邵立平、孙伯春、赵辉、金火明、汤泓等老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学校制订《名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建设条件与管理办法》,将工作室建设和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带培青年教师以及领衔人自身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1位教师评为省工艺美术名人、陶瓷艺术名人,1位教师评为宜兴紫砂陶全手工技艺传承人,3位教师评为无锡市、宜兴市两级学科带人、教学能手,多位教师在优质课评比、技能大赛以及行业评比中获奖。
三、推进改革打造课程
专业建设工作团队根据国家、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目前的实际条件,在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分析,制定了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设置了以紫砂陶成型、紫砂陶装饰为二个专门化方向,并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时比例。
由于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缺乏专门化的教材,由金火明工作室承担研发的中等职业教育以紫砂陶艺为内容的《陶艺教程》填补了空白。教材图文并茂,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专业建设工作团队围绕《陶艺教程》进行课程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 2007年,《陶艺教程》在无锡市43门中职课程中脱颖而出,成为宜兴、江阴地区中职类唯一的精品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专门化的专业技能课程开发已迫在眉睫,专业建设工作团队在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课题《中职工艺美术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研究》引领下,在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方向性专业技能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的分项任务由名师工作室承接。目前已制订了《紫砂陶设计与制作》、《紫砂陶装饰》等8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指导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并以紫砂陶生产中典型产品为原型设计学习项目,其中部分课程的学习项目已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同和教学的检验。
四、校企合作建设基地
随着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深入,学校积极推进配套的课程资源建设,紫砂陶实训基地也由起初单一的制壶实训功能扩充到装饰实训、雕塑实训、烧成处理、模拟绘图等功能,实现了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具备了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为项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作为中央财政扶持的国家级紫砂陶实训基地,仍继续按照规划推进建设。
紫砂陶实训基地校中生企,依托基地创办了宜兴市丁职陶瓷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实训基地的“七合一”功能,为师生作品走向市场构建了平台。丁职陶瓷公司利用学校资源组织技术开发,由机电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协作开发的新瓦斯窑、新电窑等一系列陶瓷行业专用设备,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小学开设陶艺课程提供设备,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丁职陶瓷公司依托紫砂陶实训基地成立江苏省中小学教师陶艺培训中心,为全省、全市中小学培训陶艺教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在丁蜀镇范围内建有7个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校专人管理,企业安排师傅进行指导,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有序进行,实现学生实训和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父母或亲戚建有工作室,则在父母或亲戚的指导下进行顶岗实习。
五、立足课堂改革教学
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尽可能满足学生(学员)的求学愿望,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学习基础差异极大,教学的难度增大。为此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课程随着学习项目的开发,逐步推进单元制的项目教学;改革评价方式,在项目课程结束后组织成果展出,向收藏作品颁发证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现在紫砂陶生产已不再是昔日制式化产品的规模生产,而是基于不同需求下的多元化产品的个性创作,这要求学习者不仅具有精湛的手工技艺,更需要具有“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为此,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实现做中学,通过亲身体验获得非理性的个人超验,通过作品赏析,与大师对话、相互交流评价,形成动态经验,发充分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个人超验。
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张亚君、薛一豪等5位学生更是先后在2010年、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表演宜兴紫砂陶艺,得到了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等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均得到了银奖,既展现了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风采,也展现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
六、以陶载文弘扬文化
学校积极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建立了 “五朵金花”陈列馆,宜兴紫砂、均陶、美彩陶、精陶、青瓷作品精彩纷呈,彰显着宜兴独特的陶瓷文化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建立了孙伯春老师作品陈列室;建立了吴开诚艺术馆,收藏了南京艺术学院吴开诚教授捐赠的80余幅素描作品,以及历届工艺美术专业师生的国画、油画、书法等作品;从最早的老教学楼,到新建的综合楼,墙面上陈列着宜兴紫砂的名家名作及其历史沧桑,工艺美术专业师生的作品等,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练好技艺。
为延伸专业文化,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学校选派专业教师赴杭州学习茶艺,并开设茶艺兴趣小组,传授茶艺,为今后专业的延伸奠定基础。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舞蹈《陶工古韵》成为校园文化的新亮点,无锡市群文汇演创作金奖,表演金奖,更是成为宜兴紫砂陶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文化载体到南京演出,其录像成为申遗的资料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近年来,学校高举陶文化大旗,在物质性文化建设的同时,挖掘陶文化内涵,推进非物质性文化建设。通过校内多次研讨和组织专家来校参与研讨,凝炼了“求真求精,至善至美” 的陶文化核心理念,并以艺术之美引领学生感悟陶文化核心理念,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渗透陶文化核心理念,在加强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形成“陶都职教之花” “以陶载文,以技传人”的鲜明特色。
作为地处陶都的职业学校,我们肩负着继承传统、弘扬文化、丰富内涵、创新发展的重托,作为一所农村职校,我们也感受着农村职校发展的艰难,鉴于此,我们惟有以改革迎接挑战,以创新寻求发展。回顾工艺美术(紫砂陶艺)专业建设的探索历程,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时代发展的呼唤、社会的迫切需求还存在差距与不足。
展望未来,我们将借紫砂艺术学校、紫砂陶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大紫砂陶基地的软硬件投入,推进校本教材的深度开发,融合地方资源建设课程资源,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课程改革,以更好的教育质量,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