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 > 典型案例 >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典型案例

2014-06-26 16:31:29 责任编辑:贾少军
分享到:
 实现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蓟县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蓟县区域工业经济特点的课程体系。为此,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结合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在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式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发展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区域经济是从空间侧面着眼的国民经济子系统,整个国民经济正是由众多区域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着眼于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地处天津市蓟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着眼于服务蓟县工业经济发展,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中,将构建适应蓟县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式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及就业岗位特点
 
  职业教育要做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所属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而言,尤其要把握所属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把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从而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的课程体系。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所在地为天津市唯一的山区县,总面积1 590km2,辖26个乡镇945个村,常住人口83万。地处京津唐腹心,距离北京80 km,距离天津110 km,距离唐山100 km,随着津蓟、蓟平两条高速的先后通车,已融入“京津一小时经济圈”,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京东发展门户”。蓟县原本是农业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产业结构转型,按照“一产围着绿色调、二产围着资源调、三产围着旅游调”的思路,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到2009年已调整为10.2:25.7:64.1,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业带动三产,以三产带动二产、一产,三次产业优化升级竞相发展的局面。
 
  蓟县将第三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相对而言,作为本专业服务对象第二产业(工业)处于欠发达状态,推进速度不快,高新技术产业发育迟缓,自有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乡镇工业是蓟县区域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而蓟县区域的乡镇企业大多以资源开发型、轻型加工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密集度偏低, 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发展不稳定。调研表明,蓟县区域内 的工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 在8531家工业企业中, 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3家, 超亿元的仅有6家。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蓟县区域的机械加工、机床制造、建材生产、建筑机械、包装生产、电气装配、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众多行业从事机电设备操作、维修、营销方面的工作,具有行业繁杂、岗位多变等特点。针对蓟县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诸多特点,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式课程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实现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蓟县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蓟县区域工业经济特点的课程体系。为此,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结合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在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式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以适应蓟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为出发点,对蓟县区域相关企业,尤其是往届毕业生就业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充分把握区域企业用人需求,认真进行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教学各环节设计以及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该培养方案立足于蓟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兼顾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注重职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养成,积极引导职业能力拓展,即有利于促进广大毕业生当前就业,也为广大学生达成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构建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是一个由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本专业在兼顾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与终身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将蓟县区域相关企业岗位所需各项能力归纳为“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与规划,构建了如图2所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发展规律,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图1.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设计流程
 
  
 
  三、建立学习领域课程与区域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联动机制
 
  实现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学习领域课程与区域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联动,是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式课程体系的根本所在。为此,本专业在保持课程体系架构与教学计划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蓟县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机电技术应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着重于建立学习领域课程与蓟县区域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联动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专业教师结合定期企业实践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联谊活动等),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专题访谈、专题座谈等)对蓟县区域相关企业、用人单位、
 
  毕业生等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广泛调研,及时了解蓟县区域企业,尤其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岗位工作特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职业生涯及其终身发展等方面,认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2)定期召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论证会,组织行业专家、政府主管职业能力建设官员、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和本专业骨干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针对企业调研积累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信息,以“典型工作任务提取” 进行创造性沟通,并完成行动领域转化配置为学习领域课程,即“ 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使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主动适应蓟县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蓟县区域相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
 
  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本专业通过深入代表性企业(蓟县区域内与本专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及部分毕业生就业企业)调研,获得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以及对毕业生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围绕蓟县区域内相关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织行业专家(如蓟县区域相关企业技术总监或资深工程师)、政府主管职业能力建设官员(蓟县人保局职业能力建设科负责人)、职业教育专家(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本专业全体教师,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论证会形式,提取出本专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分散转化为学习领域专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内容(含训练项目)以及生产性实训项目。以上过程如图3所示。
 
  
 
 
  四、适应蓟县区域就业市场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注重于培养机电融合型技能型人才,但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在蓟县区域就业行业繁杂,岗位多样,呈现较为明显的“偏机”和“偏电”分化现象。为适应毕业生就业需求,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着重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特点。所谓“刚”就是专业能力课程坚持机电融合,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机”和“电”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能力(主要指电工电子、机械基础和工程绘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所谓“柔”就是“综合能力课程”实行“偏机”和“偏电”分化培养,引导学生结合在蓟县区域企业就业的意向以及学生的偏好,选择“偏电”或“偏机”课程套餐,选择考取电类(维修电工)或机类(车工、钳工)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五、适应蓟县区域经济发展的系列校本教材
 
  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式课程体系,必须开发一套反映蓟县区域相关企业职业能力的系列校本教材,以体现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为此,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结合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开发完成了部分适应蓟县区域相关企业相关工作岗位能力培养的校本教材。其中,《维修电工技术》、《零件的普通车削加工》和《钳工技术》3本校本教材,以相关工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以适应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引导、理实一体化教学为目标,以蓟县区域机电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职业生涯规划》校本教材中,专门开辟本专业优秀校友案例,引导和激励在校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努力提升职业能力,走好职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