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关重大,其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付出努力,还要体现智慧。在出台某项政策前,有关部门不妨开门纳谏,集思广益,真诚听取学校和家长等多方意见,让政策更加合理可行。否则,一项政策无论在有关部门眼里多么完美,都可能遭遇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的尴尬。
不久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北京等19个重点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在2015年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剑指入学过程中“递条子”“送票子”等不良行为,以期为择校热降温。然而这一新政却意外衍生出更加疯狂的“拼房子”现象。
据报道,教育部入学新政导致各地重点小学和中学周边的学区房价格趁势上涨。在北京,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单间要价300万元。学生家长买房不为入住,只为求得名校学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区房价格暴涨让人们对就近入学新政的效力产生疑问。虽然新政一定程度上堵住了“递条子”“送票子”等现象,但“拼房子”却是择校热的另外一种表现。
有教育资源不均衡,自然就会有择校热。而择校难一直是教育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但在解决择校难题方面,有关部门不能一味忙于堵漏洞,打“补丁”,而应标本兼治,直面根本问题,敢于触动核心利益,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择校热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无论是“递条子”“送票子”,还是“拼房子”,其追逐的目标皆为掌握雄厚师资力量的名校。以北京为例,虽然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但资源的分配却不均衡,某些区域名校过于集中,而名校又集中了大量的名师,择校热自然难以避免。
不可否认,教育部的入学新政初衷是好的。例如,新政要求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对治理择校乱收费保持高压态势。然而,新政却没有真正触及教育资源分配的格局。实际上,就近入学政策不过为某些区域护住了优质教育资源这块“蛋糕”,而不是关注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最终保护的是部分人的利益,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为加快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化,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弱校”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教师交流,打破优质师资力量长期被垄断的局面,让学校只有区域之别,而无高下之分。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平等地接受教育,而非挖空心思在一条条歧途上“血拼”。
穷则变,变则通。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择校难等饱受诟病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以变促通,但是要变得合理,而非善变。否则,不仅家长和学校疲于适应,教育改革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教育事关重大,其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付出努力,还要体现智慧。在出台某项政策前,有关部门不妨开门纳谏,集思广益,真诚听取学校和家长等多方意见,让政策更加合理可行。否则,一项政策无论在有关部门眼里多么完美,都可能遭遇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的尴尬。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