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光明日报 >

许正宏:走向应用技术型的趋势与路径

2014-12-17 19:27:59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发展一部分应用技术型高校已是当务之急。从任务看,这是国家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从实践看,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问题越加突出;从路径看,这是地方高校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根本出路。

  发展一部分应用技术型高校已是当务之急。从任务看,这是国家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从实践看,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问题越加突出;从路径看,这是地方高校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根本出路。
  走向应用技术型是时代所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分层体系还不够完善,高职高专之上出现“断层”,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缺失。鼓励地方高校向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就是要开辟一条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并存发展的“高速公路”,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从专业设置来看,中高职教育、专业硕士按照行业要求和地方要求设置专业,地方高校会将从学科为导向设置专业,转向按照行业要求和地方要求来设置专业,这不仅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上、中和下游之间专业设置“断联”问题,还构建起专业高度并轨、层次上下贯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其实,地方高校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变为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大学,不是降格,更不是退步,转型的初衷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不同人才的需要,转型的核心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推动学校分类管理,而最大动因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本位。
  应用技术大学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与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的学术型高校,共同构成平行并衔接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个平面,在教育发展上是两个维度。也就是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层次之分,只是各自办学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
  地方高校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要承受来自职教界、社会和高校自身的三重压力。
  职教界就存在“抢饭碗”和“给饭碗”之说,一说是地方高校要挤占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另一说是地方高校办不下去了,需要高职高专扶上马送一程。而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总误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培养低端产业工人的高等教育。作为主体的地方高校真正迈出这一步,需要改变苦苦坚持多年的办学思想和治理结构,另起炉灶,这又是一场自我革命。
  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是职业教育分层体系的不完善,拉低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而彻底打通中专、大专、本科到专业学位硕士甚至是专业学位博士的上升通道,又会从根本上扭转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局面。
  如何走向应用技术型
  突出应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借鉴苏联模式,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较好地满足了新中国恢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导向也是偏重应用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发展一部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地方高校战略突围的根本出路,地方高校要加快转变认识,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接口、出口和入口。
  正确处理四个矛盾,在“接口”上多做文章。正确处理以学科建设为导向设置专业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正确处理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师资建设体系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多种来源建设师资队伍的矛盾;正确处理地方高校自成一体的治理结构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办学的矛盾;正确处理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建立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矛盾。
  理性确定四个定位,在“出口”上多找出路。理性确定发展目标定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产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理性确定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开展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理性确定内涵式发展定位,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发展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双能型”建设,着力挖掘教育和产业“双领域”潜力,着力调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积极性;理性确定服务定位,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借力地方,以服务赢得地方支持,以贡献带动自身发展。
  强化办学四个特色,在“入口”上多谋策略。强化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设置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专业;强化课程建设特色,重点抓好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衔接;打造社会服务特色,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地方高校顶层设计。
  全力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发展已经陷入困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但办学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高,科学研究“顶不了天”又不情愿“立地”,培养的学生上不了社会,又下不了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无从谈起。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地方高校,不是“削峰填谷”,而恰恰是“提谷齐峰”。目前,地方高校存在亟待解决的两个难题:“就业”难题和“市场化”难题。破解这两个难题仅仅通过关起门来在“黑板”上解决是行不通的,还是要走出校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结果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为社会作了贡献,凸显存在价值,就能解决办学问题,从过程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能了解市场,熟悉市场,就能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办学。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就是地方高校肩负的任务,更是地方高校面临的良机。“地方大学服务于所在地人民”的办学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共识,关键是如何服务于所在地人民。以安徽为例,截至2014年7月,安徽有普通高校107所,宽泛意义上的地方高校有100所左右,涉及行业背景、地方特点和师范性质,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智力支撑。身处区域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高校,要按照“选择空位,填补空白点;确定站位,减少重复点;实行错位,凸显优势点;引领其位,抢占制高点”思路,抓住转型发展时机,紧紧对接洁净煤、高性能材料、装备制造、信息家电等地方优势产业,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地方新兴产业。本着“办学跟着地方走、专业跟着产业走”指导思想,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量化落实到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环节,适时设立服务社会与技术推广教授岗位和处级岗位,逐步推进地方高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因此,主动抓住机遇,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部分地方高校一条明智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