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 > 教师政策 >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公布

2014-03-11 13:47:17
分享到:
以构建“智慧教育”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到85%以上,到2016年基本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我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要求,根据南通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构建“智慧教育”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到85%以上,到2016年基本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我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发展任务
  (一)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基于MPLS-VPN方式组建教育专网,逐步建立区域云服务模式,提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结合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100%的学校建成宽带接入的校园网,50%以上的学校实现校园内无线宽带上网。职业院校建成一批数字化技能教室,省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到100%。有效整合配置教育资源,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二)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系统。建成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和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于集约化原则和云计算模式,建成切合各级各类学校实际需要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软件,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科研、管理需求,实现数据统一管理、互联共享。建成面向学校的网站群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建成服务师生的网络备课平台、网络教学系统、同步课堂系统,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研活动。建成教育协同办公系统,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的广泛运用。整合“南通市民学习网”和各县(市、区)社区学院网站两级网络平台,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远程教育系统,着力提高市、县两级开放大学建设水平,努力探索具有南通特色、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和办学模式。
  (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立足南通、面向全国,借助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成学科齐全、具有南通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打造南通教育发展新优势。积极开展市级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建成市级职业教育资源中心和7个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以多媒体素材、课例、网络课程、仿真实训以及数字图书为重点,推动实现职业教育数字教学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覆盖所有学科和专题的教师培训课程数字资源库,建成交互式培训平台,创新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推动教育资源进家庭,充分利用文化、教育创意产业基地和市民学习网等平台为社会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评价与审定制度。
  (四)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培养一大批能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学能手。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水平。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信息技术人员。
  三、重点项目
  (一)教育专网建设工程。整合、优化、提升现有教育机构基础设施,构建完整的基础教育专网骨干网。实现全市互联网接入总带宽不小于8Gbps,各县(市、区)接入南通市基础教育专网总带宽不小于15Gbps, 南通市基础教育专网接入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带宽不少于2Gbps。着力建设市、县两级教育信息中心,所有学校接入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带宽不低于省、市相关标准要求,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50%的学校实现基于MPLS-VPN技术组网方式的接入。
  (二)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班班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数字化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有效结合。推广数字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习空间人人通”。10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化校园,并按照“智慧学校”的要求,建成一批数字化校园示范校。
  (三)智慧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工程。按照“平台+资源+服务”的运行模式,采取征集、研发、共建、引进等多种形式,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各级教育教学资源库,形成面向师生、面向社会的资源云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数字化“专递课堂”全覆盖。积极参与国家、省级资源建设项目,整合南通名师教学资源和智慧学习系统,发挥南通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名师课堂”。发挥南通名校的教科研优势,利用录播系统、微格教室等数字化平台共建共享“名校课堂”。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媒体制作技术,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中国南通智慧教育创意园,开发寓教于乐并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创意课堂”。基础教育各类优质资源覆盖所有学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建成多门类的课程学习资源库;教师培训资源建成34门基础教育学科的网络培训课程,50门以上通识类和专题类网络培训课程。
  (四)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一是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综合管理数据中心,加强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各类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建设和完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系统、继续教育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系统,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教育数据查询服务。二是基于基础数据库和数字资源库,建成综合教、学、研等功能的市、县两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师生及其他学习者的个人电子档案,记录个人成长数据,形成实时的、动态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多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提供协同学习、智能辅导、自主学习的功能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功能丰富的网络教研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研活动和网上结对帮扶等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职业教育实训管理平台,提供丰富的虚拟化实训环境。三是建立以公益为主的联系家校、校企的教育社区平台,适当引入信息消费机制,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工程。建立教师研修平台,提供职前职后教育培训课程,全面实施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和信息化教育教学能手。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分层分类组织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参与,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和远程协作,实现师师、师生之间的在线沟通,建立基于网络的城乡结对和校际帮扶机制,探索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为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提供支撑服务。以信息化教学能手竞赛和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抓手,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大力开展学生数字化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结合市级数字化校园创建,开展数字化学习试点,建立100所以上的试点学校,重点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5个领域的改革,形成较为完备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应用与现行中小学学科教材相配套、适合网络化教学的电子互动教材,提出南通版“电子书包”的解决方案,并开展基于课堂的数字化学习实验与研究。配合省市课程基地建设,利用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围绕社会、自然、生物、科学等课程,建设10个新技术教育应用体验中心。整合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和课程数字资源,在全市建立10个学习型社区示范基地,满足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不同终端人群的学习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市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发改、经信、教育、科技、公安、人社、财政、广电、通信管理等部门组成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本区域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服务机构,切实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责任。2014年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年,着力抓好“三通两平台”基础建设;2015年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年,基本实现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2016年为教育信息化提升年,智慧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二)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倾斜力度。坚持政府引导,鼓励多方参与投入建设,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应用、维护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同时,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实施符合我市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各类教育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价办法,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教育督导体系,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效益专项督导评估。建立全市统一联动、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形成完整的市、县、校三级运行维护体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保障网络。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县电教部门、学校教育技术部门的作用,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持续高效开展。加强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一支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把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考核体系,推动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