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创业就业 > 就业访谈 >

信长星:今年就业难不难

2014-03-04 18:33:58
分享到:
如果说,普工、一线操作工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供给的有限性,即有限的劳动力供给难以充分满足低端岗位就业需求,那么,技能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则是转型过程中更具复杂性、长期性的一种结构性矛盾。

   
新年伊始,各地举办多场大型招聘会,帮求职者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图为日前,一位求职者在安徽淮北市迎新春大型人才招聘会现场。李 鑫摄

 

    就业格局悄然变化

    ——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结构从“金字塔型”向“准哑铃型”转变。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必须的

    记者:去年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表现良好,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不论东部沿海还是中部省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供给远超需求的大格局已发生转变?

    信长星:就业格局的确在悄然发生着深刻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哪一个时点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变化还在持续中。

    从供给方面看,劳动力无限供给正向有限供给转变。一方面,我国依然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总量压力,至少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还是如此。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确实正在逐步告别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农民工增速的下降等,都是这种转变的信号。随着农业劳动力持续大规模转移,农村已不再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蓄水池,虽然尚有潜力,但不再是无限的。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解释何以工资连年提高仍存在长期性、普遍性的招工难,就不能深刻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紧迫性。

    这一变化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必须的,潜在增长率的降低是带有规律性的。相应地,这对如何把握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如何保持竞争优势,都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就业压力看,正从总量为主向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变。总量压力没有减,但压力增速趋缓了,目前及未来将要更多面对的是结构性矛盾。如果说,普工、一线操作工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供给的有限性,即有限的劳动力供给难以充分满足低端岗位就业需求,那么,技能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则是转型过程中更具复杂性、长期性的一种结构性矛盾。

    从就业结构看,正从传统“金字塔型”型结构向“准哑铃型”现代就业结构转变。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就业结构主要是第一产业占绝大多数的“金字塔型”,现在已转变为“准哑铃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011年首次超过一产就业比重;2012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33.6∶30.3∶36.1,可称之为“准哑铃型”)。2011年70个高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在1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超过60%。相比之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就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未来的变化必将是从“准哑铃型”向“倒金字塔型”转变的过程。

    稳就业需要稳增长

    ——GDP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就业提高到150万人左右,现阶段为了保就业仍需中高速的增长,但已不再需要“保8”或者追求更高速度

    记者:就业状况首先取决于经济增长。去年我国GDP增长7.7%,较前些年9%以上的增速下降了不少。在经济增长减速的大背景下,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很多人关心,要保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至少要保证怎样的经济增速?

    信长星:从就业的角度看,需要继续保持一种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就业是一种派生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增长。这些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是在增加的。过去GDP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就业100万人左右,后来逐步提高到130万人,近几年又进一步提高到150万人。所以,现阶段为了保就业,已经不再需要“保8”或者追求更高的速度,情况变了。但是,为了保就业,仍然需要保持一种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实际上,中央在确定“十二五”以及年度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时,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就业的需要,稳增长就是为了保就业,这是就业优先战略最好的诠释。

    记者: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意味着要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体现就业优先战略,也需要在实践中寻求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共振点”。您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新增长点主要在哪些领域?

    信长星: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火车头,但在同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下,不同的经济结构会有不同的就业弹性系数,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也大不相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统筹考虑经济和就业问题,在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一方面应大力拓宽第三产业这一就业主渠道。我国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在2011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已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但2012年也只有36.1%,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手头这本《2013年中国统计摘要》列出了31个国家的就业结构,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在60%以下的只有10个,其中在40%以下的只有3个国家,可见差距之大。差距就是潜力。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主要潜力就在第三产业。我们应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金融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当然,第三产业发展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在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的同时,要通过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

    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如果说,从产业结构讲,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那么,从企业类型看,就业的主渠道则是中小企业。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90%,我国为75%。显然,潜力很大,应加大扶持力度。

    青年就业难是“转型中的烦恼”

    ——产业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速,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但不能因阶段性结构不匹配而“短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几年就业形势总体不错,但青年就业,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了。有人觉得出现这种状况不正常,也有人认为这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您对此怎么看?

    信长星: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是当前就业的首要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的确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长期面对着青年失业率高企的困扰。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既与其他国家青年就业问题有相似之处,又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关联。已经持续十多年的高校扩招,无疑是具有前瞻性之举,已为正在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问题是,在转型过程之初,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而教育结构以及体制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扩招的背景下又有所放大,从而导致目前这种现实困境。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有人称之为“转型中的烦恼”。

    记者:经济转型有一个过程,但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能等。去年,高校毕业生699万人,今年则达到727万人,数量继续增加,压力岂不是更大?

    信长星:任务的确比较重,但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信心。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年专门出台了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今年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思路和措施。

    实现就业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用人单位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岗位,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记者: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相当困难,但各地又面临普通工人、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对大学生的的需求量没那么大。一些人甚至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早让孩子去打工。

    信长星: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防止短视。

    我们前面讲过,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种“转型中的烦恼”,是阶段性的问题,不能因为存在阶段性结构不匹配就忽视教育的重要性。

    产生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支持,人才则需要教育培养。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的,产业要转型,人才要先行。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劳动者从二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二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受教育水平需提高1.3年;转向三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受教育水平需提高4.2年。当前我们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经济升级关键是技术升级、人才升级。如果因为当前存在大量技能要求不高、知识储备要求不高的岗位而使大批青少年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那么,这批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若干年之后,可能成为一批新的就业困难群体。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随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这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