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深度报道 >

打通断头路 职教转型向上走

2014-04-15 21:27:21
分享到:
围绕我国职业教育现实与问题的讨论已持续多年。一系列配套改革中,如何能让“劳心者”与“劳力者”平起平坐?不解决职业教育地位低的问题,单纯将地方本科高校转为高职教育,极有可能貌合神离。从更严格的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学历吸引仅是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一面,更重要的还是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让技能型人才体面工作、体面生活。

  “职业教育”和“分类高考”这两个老话题再次散发出新鲜的味道。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时表示,即将出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这击中了舆论兴奋点。
  分类高考服务的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而将和分类高考同步的,是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转变。
  围绕我国职业教育现实与问题的讨论已持续多年。一系列配套改革中,如何能让“劳心者”与“劳力者”平起平坐?不解决职业教育地位低的问题,单纯将地方本科高校转为高职教育,极有可能貌合神离。从更严格的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学历吸引仅是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一面,更重要的还是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让技能型人才体面工作、体面生活。
  本报深度记者 刘德峰 王光营
  打通断头路
  4月8日下午6点多,18岁的谭亮被闹钟吵醒,开始准备夜班工作。同一时刻,不少还在高中校园的同龄人,也开始准备上晚自习。
  小学、初中阶段经历同类型教育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延展出两条不同的成长轨迹。
  2011年秋,中考成绩不理想的谭亮进入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2013年7月,完成为期两年的专业学习。谭亮同班20余名同学中,绝大多数在毕业后选择了参加工作。“留下读高职的只有几个人。”谈及不读高职的原因,谭亮直言,“读了高职,最后不一样是个蓝领吗?”
  在他看来,同班同学中考成绩普遍较差,日常所受的职业教育也多偏基础型。“平时真正能学到的东西本来就不多,对考高职也没有信心,只要有企业录用,就都去工作了。”
  实际上,不只像谭亮这样的中职生面对此般现实,另一部分高中毕业后进入高职的学生,同样面临着毕业即工作的境况,业内把这一现象比喻为“断头路”。职业教育的“断头路”,不仅限制着大部分中职、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让不少企业重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
  “我们要把现有的职业院校水平提高。”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时发表演讲说,教育部希望通过“3+3六年学制”、“5+2七年学制”等多种模式,解决中职、高职衔接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教育部推进教育改革措施中的一个。“分类高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等内容也一起被鲁昕提及。“我们即将出台一个方案,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鲁昕说,“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要分开。”
  这种高考模式在我国已有探索。2011年,山东省公布的《2011—201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自2012年起,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开始实行春季高考,选拔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尽管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内蒙古、安徽、北京先后取消了春季高考,但从报名人数来看,山东的春季高考却呈现日渐火爆的局面。
  据山东省教育厅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山东省共有42所高职院校具有春季高考招生资格,共招收3.4万余人,其中本科计划超过1万人。与2013年相比,今年的报名人数猛增至9.9万余人。
  “单独招生让学生多了选择,春季高考还让他们有希望直接读本科。”上述工作人员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样就有了“3+2”(专科+本科)、“3+4”(中专+本科)两种路子。
  “这样就把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打通并延续下去了。”济南职业学院副院长李海平说。
  地方本科高校的职业转型
  “要让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鲁昕这句话被媒体纷纷转载的背后,是舆论对二本、三本就业形势严峻的共鸣。
  据统计,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35%,二本、三本的就业率则更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如“屌丝”、“码农”、“金融狗”和“新闻民工”一样,二本生也开始了自我嘲讽与调侃—自称“二本狗”。
  这种娱乐精神与萌化心境无法遮掩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难题。鲁昕也指出,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最高学府,也是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平台。从地方试点及地方本科高校响应来看,原本被认为会有颇多阻力的这一改革措施,反而显得相对顺利。据鲁昕透露,最近,已有150多所地方高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于2013年开始试点的山东,地方本科高校的响应也十分积极。
  作为大学与市场接轨、教学向应用型转变的第一步,在山东省教育厅的统一指导下,齐鲁工业大学于2013年开始了试点,成为“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的首批高校。
  “很抢手,最终增加到了15所院校。”据山东省教育厅工作人员介绍,山东省原本只有5所高校进行试点,可其他高校对此非常感兴趣,都希望加入试点。最终,山东“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增至15所,其中包括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聊城大学等。
  此后,齐鲁工业大学和其他近20所地方本科高校,又通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协作联盟章程”,成为国内首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联盟,探索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等多种合作机制。
  “成为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试点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实践课增加了,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齐鲁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马万勇表示,应用型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相结合。
  除了“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试点外,山东今年将研究制订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导方案,引导一批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督促应用基础型本科高校选择部分学院或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省属本科院校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今年还要推。”山东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会经历阵痛,但转型大方向已经确定。
  技工教育应该是市场教育
  “高级技工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熟悉的广告语反复播出,不可否认的是,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已被视作职业教育的一个代名词。
  抛开附加的种种符号意义,那个严肃的蓝翔技校,是一所由人社部门主管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它与中职、高职院校分属两个序列,后者由教育部门主管,毕业生可获相应学历证书。
  从1984年在济南市天桥区宝华街一所简陋的院落里诞生,发展到今天的五个校区、设有八大门类60余个专业、年培训达3万人的规模,蓝翔技校很难让人忽视它的存在。
  在地方本科高校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蓝翔能带来什么启示?4月3日下午,齐鲁晚报记者走进了蓝翔技校大门。
  第一站是汽修专业实习车间,车间共分四层,分别为整车、发动机、电路和零部件。走进实习车间一楼,奔驰、宝马、奥迪、凯迪拉克几辆豪华轿车首先映入眼帘。“这些车几乎每天都被他们拆了装、装了再拆。”该校办公室周女士说,目前市面上销量较好的高中低档车型已基本配齐,“考虑到生源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员毕业后的就业层次,我们特意配置了这些高档车型。”
  据周女士介绍,蓝翔技校的汽修专业分为理论课与实习课,但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蓝翔有自己的考虑。
  “依据招收学员的特点,我们请专家重新设计了汽修理论课程,根据汽车最常出现的故障进行主题式教学。”蓝翔技校教研室主任曹金栋说,实习课紧接着理论课,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对汽修理论做全方位的掌握。
  与汽修专业相比,厨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厨师专业实习车间设有阶梯教室,黑板、讲台、投影仪一应俱全,整体上与普通教室无异,但仔细观察却大有不同。
  教室的讲台被改造为一个灶台,灶台上方是带有摄影设备的大型吸油烟机。教师在讲台上做饭的全过程,通过摄影设备传输到吸油烟机前方的屏幕上,供每位学员学习。“在我们的烹饪习惯中,油盐酱醋的添加喜欢用"少许",到底多少才算是"少许"?通过教师的演示,学员们就能直观感受到。”周女士说。
  阶梯教室门外是一排排的灶台,学员在阶梯教室看完演示后,可以接着进行练习,每位学员都配有练习册,上面记录着学员配菜、配料及做菜过程,由老师为学员做出的菜肴打分,并写评语。“不错,80分”、“看上去太油了,65分”、“炒得有点糊了,54分”,一条条评语简洁而直接。
  依据学员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与安排,个性化的教学手法以及对市场的充分考虑,构成了蓝翔技能培训的主框架。
  “以挖掘机专业的招生为例,我们会去看市场上卖出了多少台挖掘机。”周女士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一般来说,每台挖掘机需要2—3个人操作,我们就按照这些数字确定该专业招生人数。
  “教育应该是面向市场的。”学校创始人荣兰祥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技工教育就应该是市场教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正准备向国家教育部门建议,二本及以下的高等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
  荣兰祥的想法,已逐渐与教育部门的思路契合。鲁昕在3月22日的演讲中提到,如果一个学校的就业率永远保持在50%左右,那它一定会倒闭。“如果你的定位不准,我们希望让市场的力量决定你倒不倒闭。”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
  而非一个层次
  “很多人对职业院校是不认可的,认为是低人一等、没有前途。”济南职业学院副院长李海平说。
  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强调,要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激发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如果不解决职业教育地位低,教育的“学历导向”与就业的“学历社会”以及职业院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无法形成明确定位问题,单纯将地方本科高校转为高职教育,极有可能貌合神离。
  “职业教育严格来说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崔秋立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吸引一部分优秀学生走职业教育的路子,职业教育从学历上讲,同样能走到一个比较高端的水平上。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
  职业教育怎样定位便是绕不过的第一道坎,在李海平看来,职业教育的概念很大,比如师范类专业就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教师。像医学专业,除了搞基础研究的,内科、外科等都是针对特定岗位的职业教育。但这些专业放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显然并非被当做职业教育来看待。
  “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地位差别,是另一个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拦路虎。崔秋立认为,学历吸引仅是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整个国家大的政策调整,能够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让技能型人才体面工作、体面生活,要靠这个东西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走技能成才的路子。”
  据李海平介绍,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也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他对酒店管理领域调研发现,就业后的前五年,本科生并没有职校生发展得好,但五年之后,双方的职业发展就开始平起平坐,工作十年的时候,本科生可以成为店长、经理,而职校生已难望其项背了。
  值得期待的是,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了诸如“扩大学校自主权”、“实行"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民办与公办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等一揽子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方案。
  “希望各位关注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鲁昕在演讲中说到,她相信,在教育部相关文件出台后,再过三年看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会更加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会得到很大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