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学院遵循“根植侨乡,文化育人,潜移默化,整体构建”的工作理念,切实开展富有侨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一所综合类地方高职院校,现设有8个教学系(部)、36个专业(66个方向),在校师生约13000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在要求。几年来,学院遵循“根植侨乡,文化育人,潜移默化,整体构建”的工作理念,切实开展富有侨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根植侨乡”就是在侨乡文化氛围的陶冶下,突出具有“博爱、感恩、通达、兼容、求实、进取”的侨乡文化特质。
“文化育人”就是要体现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重要阵地作用,切实发挥文化的育人、导向、激励和规范约束功能。
“潜移默化”就是要通过校园内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显性的和隐性的事物、活动等,使文化无时不在影响熏陶师生员工。
“整体构建”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等,呈现“厚德、尚能、笃学、致用”的价值理念。
一、根植侨乡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深远的校园文化
江门地处珠三角西翼,毗邻港澳,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五邑人杰地灵,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白沙、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外交家伍廷芳,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革命家陈少白,历史学家陈垣,艺术家李铁夫、红线女、黄宗霑,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制造师、飞行家冯如和我国当代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等32位院士……,众多贤达,昭示着侨乡昨天的荣耀和今天的辉煌,为侨乡青年的成长指引出宽广的道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院注重继承侨乡精神,固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
一是兴建江门历史文化名人长廊。学院在联接学院教学主楼近百米的长廊上,将自明代以来的江门几十位历史文化名人作专题推介,并以梁启超书法集字,让侨乡先辈的事迹上墙入目,让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侨乡文化浸润学子心灵。
二是传输“院士精神”。至今为止,江门诞生了32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之多,在全国地级市中罕见。学院聘请李椿萱院士、姚穆院士(非江门籍)担任学院顾问,请院士到校指导和讲学。院士亲临学院,增强了高职生的自信,促进了科技文化进校园。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把侨乡优秀文化特质作为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技术节等文化活动,使其既成为展露学生才华的舞台,也作为实践大学精神的课堂。其中诸如书香江职、银屏文化展示、中华经典诵读欣赏等活动已成为师生共同喜爱的品牌活动。
二、融入侨乡地域文化,彰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江门五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一株榕树独木成林”被巴金先生比喻为小鸟天堂,中西合璧的碉楼是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学院生于斯,长于斯,充分吸收这块沃土的养料。
学院于2004年组建后,在西江河畔的潮连岛建设新校区。出生在江门的香港实业家马观适先生得知后,主动捐巨资给学院,为新校区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政府和侨乡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下,占地1080亩的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同时,学院引侨乡元素入校园标识系统,融侨乡精神成校园文化脉络,着力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是编制校园文化标识系统。 学院将具有鲜明特色的侨乡元素引入校园文化标识系统之中。 学院校旗采用的基本色彩—红色,取自江门市市花--宝巾花的颜色,代表着进取、活力、永恒。寓意学院根植五邑沃土,弘扬侨乡文化,传承侨乡精神。学院校徽图案采用变形的汉字“业”,构成一艘风帆劲张的船,寓意扬帆远航,既巧妙地揭示出学院处西江之滨、通五湖四海的地缘优势,又酣畅地显示了全院师生乘风破浪、开拓前进的满腔豪情,整个图案简洁明快,主题突出,表现出侨乡职院的特点。
二是葵树入校。葵树是江门的代表性植物。江门新会的葵扇(葵艺)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葵树曾经养育了侨乡儿女,而今成了侨乡人的精神象征:勤劳、朴实、进取、坚韧。在侨乡乡亲的支持下,数百株葵树移植进校,使之与周边的图书馆、广场和谐地融为一体,并在“葵林”中立上镌有“厚德”、“自强”字样的巨石,勉励广大学子奋发向上。
三是传统文化进校。陈白沙是广东唯一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他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知行统一,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江门学派,对包括岭南地区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学院将陈白沙等人的治学警句,镶嵌成传统文化画板系列,在教学楼、实训楼墙上悬挂,供学子在日常学习中浸润警示;同时,学院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三友”、“三乐”、“三省”、“三立”和“三畏”等作为校道的路名,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引导。
四是按照“体现特色,绿化美化”的要求,开展校园绿化景观建设。学院将校园人工湖命名为含有地方湖泊“银洲湖”名字的“小银湖”。漫步岸边,湖面波光潋滟,湖边叠绿拥翠,美景如诗似画;周游校区,除有体现地方特色的“葵林”外,还有表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桃李林”和师生员工体现爱校荣校情感而捐种的“师生林”。清晨、课余闲暇,学子或在湖边阅读,或在林中爽声诵读,或抚树明志,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放眼侨乡国际视野,凝练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校园文化
江门侨乡的先贤们,许多都是在青年时代以大胆的创新成就了大业。冯如12岁出海谋生,白天当勤杂工,夜晚自学机械学,26岁设计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陈少白26岁追随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参与广州起义。先辈们飘洋过海传递到世界的是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吸收回来的是世界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其开拓创业又脚踏实地的精神是侨乡文化的精髓之一。侨乡文化体现的兼容并蓄的多元性、敢为人先的竞争性、远儒鼎新的开放性,成为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教材。
一是定期举办论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学院每年举办“职业、创业”论坛。除了邀请名誉院长马观适等为新生开设“职业人生论坛”外,还举办“企业家说创业”、“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与企业家面对面的互动,激励学生创业热情,为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勇气和信心提供平台。
二是建立校内“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占地6000平方米的基地规模处于全省地方高职院校前列。
三是开办优秀企业文化展馆。按照与办学专业对口的要求,我们学院从众多单位中挑选出50多家企业,开办企业文化展馆,宣传企业优秀文化。
与此同时,学院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目前,已在2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合作基地,并建有17个“前校后厂、前厂后校”式的校内外院级以上生产性实训基地。
近年来,学院在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方面,成绩斐然。学院在广东省高校第十、第十一届挑战杯决赛中,总分名列三甲,连续夺得“优胜杯”;在2011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中,○九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张永鹏获一等奖和“最佳职业探索奖”,被授予高职高专组“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称号。
四、弘扬侨乡精神,塑造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
侨乡文化具有 “开放兼容、崇文尚善、拼搏进取”的特质,学院注意通过日常点点滴滴的努力,使其在校园文化中得到体现。
一是传承崇文尚善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学院组建以来,侨乡社会各界对学院的关心支持,传递和彰显着崇文重教、乐善好施的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院结合实际,进行感恩教育。譬如,为弘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学院在“小银湖”岸边,塑立马观适先生铜像;在学生宿舍区,修建功德碑,撰文赞美几十位江门市港澳政协委员,捐资建造10000平方米学生宿舍的博爱精神。再譬如,地方和企业为学院捐赠几十棵大树,学院在每棵树旁立牌,标注捐赠者和树木名称,并有意将这些树木栽种在周边,取名为“功德林”,固化“感恩”文化。
如今,漫步校园,塑立的铜像、耸立的功德碑、成片的功德林……,校园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感恩氛围。侨乡文化的博爱精神给广大师生以直观的教育,激励着师生。近几年,学院先后获得江门市“文明单位”、“广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法治校园建设示范单位”等称号。
二是传承拼搏进取精神,服务侨乡人民。学院认真履行“办侨乡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的庄严承诺,坚持把传承侨乡文化精髓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校园文化建设,一手抓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在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积极为侨乡社会服务。
截至目前,学院已为地方培养高职生超过14000名,其中近六成毕业生留在江门侨乡就业创业,学院每年还为侨乡培训数以千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连续五年总体就业率稳居广东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近年来,在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中,学院机电、电子、化工等专业,在“南车制造”、精密机床和新型化工原料生产等项目中,深度合作成效明显,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江门侨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