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高职:“校企一体化”成为企业发展“转向助力”

2014-12-22 20:03:45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徐工徐工助你成功!”在不久前于山东莱芜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徐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格用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作为自己发言的结束语。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徐工的机械设备帮助众多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那么又是什么帮助徐工赢得了成功呢?


 
  不久前在山东莱芜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经验交流会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谋求深度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和学校的共同选择。
  “徐工徐工助你成功!”在不久前于山东莱芜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徐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格用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作为自己发言的结束语。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徐工的机械设备帮助众多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那么又是什么帮助徐工赢得了成功呢?
  李格透露了徐工集团迈向世界级企业的三大法宝——国际化战略、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化’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徐工集团‘人才支撑’的重要一极。”
  从单向到双向——谋求合作成为企业和学校的共同选择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在莱芜的会议上宣告成立,50所高职院校和50家企业作为第一届联盟主席团成员单位出席会议。结伴而来的高职院校长和企业老总像一家人一样,探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对策。
  “谋求深度校企合作已经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意愿,而成为企业和学校的共同选择,企业和学校都在进行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认为,本次会议发出了这样一个强烈信号。
  过去一提到“校企合作”,后面紧跟的一句话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多是职业院校求着企业,希望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而企业通常都不太买账。“校企真正走向合作就是最近10年的事,现在的合作正在逐步走向深入。”新当选的创新联盟秘书长、莱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师承瑞说。
  从学校单向给企业输送毕业生,到企业萌生合作意愿,再到企业主动找到学校商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三部曲。让人感到欣喜的是,三部曲的第三部已在一起地方陆续奏响。那些富有远见、在校企合作中率先“吃螃蟹”的企业,并没有成为“烈士”,而是凭借着和职业院校共同探索出的做法和经验,成功实现了腾飞。徐工集团就是这批富有远见企业中的一员。
  据李格介绍,徐工集团早在2004年就同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10年来,双方共建集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成立了“柔性制造技术学院”和“技师培训中心”,“混编”教师,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学生;共建技能竞技平台,让学校学生和集团员工同台竞技,发现和培养技术骨干,双方的合作形成了以“基地+学院+中心+平台”为特色的“徐工模式”。而这10年,也正是徐工集团发展的黄金10年,现在徐工产品已覆盖世界169个国家和地区,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五位。
  在徐工集团这些企业的带动示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和尝到了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甜头,合作意愿高涨,开始主动向学校寻求更深层、更紧密的合作。
  也正是看到了企业的这份热情,葛道凯司长在会上自信而又自豪地说:“这次代表企业来参会的还大多是企业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我相信下一次创新联盟再开会,将有更多的企业老总、一把手到会!”
  从两个到一个——“一体化”育人成为校企合作新常态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企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起点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增强与提升,所以企业越来越需要、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和有效开发,迫切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迫切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形成系统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升核心技术能力。而这种合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校企一体化’发展”。新当选的创新联盟理事长,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志刚这样分析。
  师承瑞所在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鲁能泰山电缆公司(鲁缆公司)的合作,就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从两个到一个的过程,双方合作打造的“鲁缆模式”别具特色。
  2011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鲁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起初,鲁缆为了招到优秀人才,采用了“冠名班”的形式——从即将毕业的在校生中遴选部分学生组成“鲁缆班”,经过短期培训后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合作一年后,在互信的基础上,鲁缆决定和学校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路子。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学生入学前就和鲁缆公司签订就业合同,入学后被编入“鲁缆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安排学生就业、共同构建联络机制,真正做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校企一体化’育人,彻底改变了企业单纯用工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企业对人才培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企业不用再进行岗前培训,节省了大量资金,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生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增强了学习责任感和企业归属感;与知名企业一体化办学,提高了学院的社会认同感,实现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师承瑞一一列举“校企一体化”办学给企业、学校、学生带来的种种改变。“鲁缆模式”也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更多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供了范例,通过移植、加工和创新,学院其他专业也都开展了“校企一体化”育人实践。
  从点对点到面对面——创新联盟成为推进“校企一体化”新机制
  众多专家看好“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的成立,认为它改变了过去学校和企业点对点的联系,为校企之间寻求合作搭建起了一个新的平台,将成为推进“校企一体化”的新机制。
  联盟理事长苏志刚认为,联盟的首要任务是攻坚克难、先行先试,着眼破除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此外,联盟还将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高职战线把工作重心放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涵建设上。
  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对于如何利用创新联盟平台推进“校企一体化”,与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提出,联盟要注重机制创新,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为全国高职院校,甚至应用本科高校的转型创造经验,起到引领辐射作用,体现联盟的价值。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认为,联盟要根据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围绕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研究实际问题。厦门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表示,“校企一体化”育人抓到了职业教育的关键内涵,联盟要关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改革,认真研究学生在产学一体化中怎样学得更好、做得更好。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副总编陈衍指出,联盟的角色是智库、是平台,好的模式要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孵化,联盟要体现政府指导、实践向导、研究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