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多年办学招生的独立学院,应无条件独立,就是有问题,也应在独立之后完善,而不能制造各种理由防止其独立,让其在弊端重重的管理模式下苟延残喘。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有的高校,比如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还没有招生办学经历,就可独立办学、在提前批或第一批招生,而办学多年的独立院校却不能独立办学?
熊丙奇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24日 11 版)
独立学院独立转设,遭遇重重阻力。这有各种利益因素,也与教育部门人为设置障碍有关。
依照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办法,2013年所有独立学院都要独立。但现实很不乐观。母体学校不愿意申请让独立学院独立,要独立的独立学院面临分手费的压力,加之教育部门设置的独立学院独立门槛,让独立之路布满荆棘。
以笔者之见,对于独立学院的独立,教育部应下决心让所有独立学院全部转设为民办院校,不能在独立学院独立过程中从中作梗,不再让独立学院与母体校的关系不明不白。
让独立学院独立,目前教育部门有两方面顾虑:一是有的独立学院,实质是“校中校”,没有独立校园、独立师资,怎让其独立?二是独立学院独立,应经过审批,满足校舍、图书馆、实验室等硬性指标,不达指标让其独立,是不负责。
这两方面顾虑,都是多虑。首先,如果独立学院是“校中校”,这实质是违规办学,应该进行治理,治理的途径有二,要么取消,回归母体校,要么按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师资、独立财务、独立证书加以改革。
其次,对于已经实现独立法人、财务、证书、校园、师资的独立学院,全部独立办学,不要再纠结其办学指标。道理很简单,如果其办学条件不具备,那么这些学校现在办学也存在问题,那么,为何独立有问题,不独立就没问题?这是什么逻辑?再者,目前独立学院办学不错,为何一定要卡其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按照现在教育部门的规定,独立学院独立设置,一定要做到生均100册图书诸如此类,这有必要吗?学校买来大批图书,应付检查评审,结果图书根本没人借阅,这不是劳民伤财、自欺欺人吗?有一些独立学院为独立就到二手书市场批发图书。
对于已经多年办学招生的独立学院,应无条件独立,就是有问题,也应在独立之后完善,而不能制造各种理由防止其独立,让其在弊端重重的管理模式下苟延残喘。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有的高校,比如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还没有招生办学经历,就可独立办学、在提前批或第一批招生,而办学多年的独立院校却不能独立办学?
能解释这一局面的,只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身决定论”,有的学校是公家举办,出身高贵,所以一路绿灯,独立院校出身低微,因此备受歧视;二是受利益因素影响,考虑到母体校的利益,以及公办院校并不希望民办院校超越自己,因此想办法阻挠民办院校办出更高质量。
对于大学办学,一定的硬件条件要求是必须的,但过分强调硬件而忽视软件,是本末倒置,我们一直说,大学不在大楼在大师,可回到现实,全看大楼。再就是,对于所有办学,都应该积极支持,这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应该做的是激发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管和卡。卡死教育的民间活力,就卡死了教育的未来。
就是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政府要做的是帮助其达到条件。从全世界范围看,教育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对民办教育一视同仁,进行投入,但我国却相反,教育资源不发达,却对民办教育歧视性对待,教育部似乎只是公办教育的教育部,很多地方不但对民办教育没补贴,还处处与民办教育为难。一旦民办学校出问题,教育部门就幸灾乐祸:这不是公办学校,发展教育的思维局限令人不可思议。
也有一些独立学院是不愿意独立的,他们宁愿向母体校交管理费,靠着母体校的品牌生存,对于这类学校,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必须达到某些硬件条件才能独立,正中其下怀,只要不具备这些条件,不就一直不能独立吗?换言之,这是保护了赖着不独立的劣质教育,也限制了想独立却不能独立的学校的发展。
让所有独立学院全部独立办学,我不认为有什么风险。如果要说有风险,目前的管理方式风险最大,既对母体校有风险,又对独立学院师生有风险,现在的风险大家视而不见,为何独立时就强调风险了,这是什么道理?更进一步说,教育部门觉得独立学院有风险,却让其和母体学校不独立,让不明就里的学生选择独立学院,这不是欺诈吗?各种矛盾的逻辑,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对于发展教育,没有教育逻辑,只有权力和利益逻辑。只有用权力和利益逻辑,才能解释不符合教育逻辑的现象。
高等教育说到底是应该实行市场竞争的教育,学校办得不好,公办、民办校都可破产关门,这和政府部门没什么关系。政府部门要做的是保障投入、依法监管,倡导平等竞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这实在需要教育部门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