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和职业教育的交集,以前我们的理解就是职业学校开设涉农专业,像培养产业工人那样去培养新型农民,为此,我们还特地开展研讨(详见我刊2011年第2期《关注农本》专题)。然而由于新型农业的发展并未与城镇化的进程相协调,产业规模偏小,出口狭窄,涉农专业每每陷入生存的困境,这种情形至今未能得到明显的改善。那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拓展其在“三农”领域的功能和作用呢?
【编者按】:这期专题说的是职业教育如何回应来自“一”线的呼唤。这个“一”,有着多重的含义:它指的是农业,农业一直被界定为“第一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它也指“一号文件”,因为“三农”的重要性,一度中央开年发布的第一文都是关涉这个问题的;它更像一根“地平线”,从事这一古老产业的人们世世代代的脚印都踩在这片热土上——而在社会向现代化、城镇化疾驰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改变已经延续千年的农业、农村、农民的陈旧面貌。
“三农”和职业教育的交集,以前我们的理解就是职业学校开设涉农专业,像培养产业工人那样去培养新型农民,为此,我们还特地开展研讨(详见我刊2011年第2期《关注农本》专题)。然而由于新型农业的发展并未与城镇化的进程相协调,产业规模偏小,出口狭窄,涉农专业每每陷入生存的困境,这种情形至今未能得到明显的改善。那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拓展其在“三农”领域的功能和作用呢?
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道路:农民学历、技能“双提升”培训。5年多来,学校以“产业富民、培训强民”为目标,建设了一整套培训和考核体系,采用了多种方式,培育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在地方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奔小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凝聚了科技转型的正能量,提振了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江苏,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还有相当份额的耕地面积,作为知名的“鱼米之乡”,如何提升地方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理念,一直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难题。沛县中专的创新实践,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职业教育应该扮演好的角色提供了一个范例,值得关注和借鉴。
【一线传真】
为“农民”服务
——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农民“双提升”培训工作纪实
忻叶 魏成超
“彩云,明儿周六有空,咱去烫个头吧。”
“烫啥呀,听说镇上有培训课,还挺好的咧,咱去听课吧。”
坐车进城的沛县中专吴老师刚巧坐在这两位正在谈论的农村女青年旁边,她们不知道这个“挺好的”培训课就是这位中年人所在单位组织实施的成果,也不知道她们不经意的闲谈让从事培训工作的吴老师心情非常激动——“我听了特别有感触。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农民朋友这么高的评价,我的心里热呼呼的”。
一
2009年起,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工作的通知》精神,在沛县县委、县政府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部署下,沛县中专开始探索县级职校的农民培训之路,大力开展以提升农民学历水平、技术能力为目标的“双提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吴老师的偶遇正反映了这项工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声誉。
让一大批散居的农民自愿按时集中,坐在教室里听课,攒够一定的学分,最后能拿到中专学历,听上去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以往的农民培训工作虽然各级部门花了很大力气,也还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空”的问题。所以尽管一直号召各地职业学校要将农民培训纳入自己的办学内容,但真正去做并做出一定成绩来的少之又少。
沛县中专则以完善的组织、务实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来尝试破解这个难题。首先,积极造势,上下联动。学校利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向县政府和教育局申请建设沛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争取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注、支持。县财政、审计、纪委、教育部门统筹规划,与相关乡镇领导会商,专题调度培训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的力度。同时,学校选派人员,联合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下乡入户宣传国家关于做好农民工培训的富农、惠农政策,动员农民参与培训,当年就招收农民“双提升”学员1983人。
其次,完善组织,细分责任。学校专门成立了农民“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主抓,下设办公室,成员为各乡镇成教中心校主要负责人和学校培训就业处人员。学校依托全县15个乡镇和开发区的成教中心校设立教学点,与各镇成教中心校校长签订培训目标责任状,成教校校长为本镇教学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中专校对每次培训的组织情况、学员到课率及培训质量进行量化计分,每月一汇总,每学期一评比。县教育局把每位成教校校长在“双提升”培训工作中的成绩列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教学点根据下属的村队,把培训的网络延伸到各户,从而建立起“中专校—乡镇成教校—村教学点”的三级培训体系。中专校实行“131”管理模式:“1”指学校一把手负责制;“3”指学校每位党委委员牵头三个教学点的培训工作;“1”指学校选派一名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当地人缘关系好的在职教师到乡镇教学点担任联系人。联系人与教学点、参培学员沟通交流,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督促授课人员改进培训方式、调整培训内容,成为联系中专校和学员的纽带、桥梁。
再次,建章立制,定期调整。一方面,沛县中专结合不同乡镇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培训工作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学员学习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培训工作备课、评比、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参培人员在培训的各个环节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学校、教学点、任课教师人人有责、层层管理。另一方面,学校会同县教育局和人保部门定期召开各镇教学点负责人和任课教师会议,检查、督促、反馈、总结;根据各乡镇教学点具体情况还不定时开小会,确保农民“双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
沛县中专的农民培训横跨全县15个乡镇,各乡镇的产业结构不同;参加培训的农民从20岁到40岁不等,人员结构差别较大,参培需求不一;况且农村又有农忙与农闲时间之分,要有序有效地组织农民开展培训,殊非易事。沛县中专主要在提高参培率和提升培训效果上下了功夫。
(一)解决人、地、时问题,提高参培率
“农民一开始确实没把培训当回事。”鹿楼镇成教校的张校长说,“怎么招也不来,主要是对这个东西没兴趣,不信任。我只好让3个老师自己回村动员,通过邻居、亲戚、朋友的关系,才招了60几个。但几年下来,农民们看到了培训的好处,现在是门关不住,我们学校都接纳不了。”农民培训一般每周1天,安排在双休日,上下午各3个小时。考虑到农忙,一年集中授课在40天左右。上课时由各镇成教校校长把培训通知下达到下属每一村的村主任,村主任负责通知具体参培学员,组织同村学员一同到镇上教学点参加培训;或者学校直接电话、短信通知。每次培训教学点组织点名签到,派专人对学员的到课和学习情况进行检查。遇到忙时,村主任会及时通报调整培训时间。有时根据学员要求,学校派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经营,做到内容围着专业转,培训跟着农时走。
(二)多管齐下,做实做细,提升培训效果
1.精心配置专业方向、教学内容、师资教材
沛县中专围绕“兴农富民”主题,深入调研各乡镇产业结构特点、农民学员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水平,丰富“农”字课程内涵,采用“一村一品”方式,共设置了畜牧兽医、经济管理、园艺技术、农机维修、农村电工、农村科技信息管理、种植养殖等15个专业,方便农民就近学习。比如鹿楼镇、栖山镇农民养鸭户比较多,就开设了养殖专业;在以大棚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张寨镇、魏庙镇开设种植专业。同时增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种植专业有茄子栽培、食用菌栽培、西瓜栽培等方向,养殖专业有养鸭、养鸡、养猪、水产养殖等方向。
根据农民生产和经营的实际需要,各专业还开设了“创业基础”“企业管理”“农村政策与法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进城务工须知”等培训课程,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城镇化打好基础。同时增设一些突出乡土历史文化和地方发展方向的培训内容,如敬安镇的“奋力冲刺亿元镇,打造市级中心镇”,安国镇的“五里三诸侯,一代帝王乡”,魏庙镇的“创建城南第一镇,引领全县创业潮”等,内容安排宏观对准,微观搞活,一镇一班一特色,深受学员的喜爱。
学校从在职教师中抽调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从事农民培训工作;同时在农林部门聘用具有先进理念和过硬专业技术的专家为课任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培教师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技能的实践性,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计划,教材多为自编,开发了一系列如《畜禽养殖实用技术手册》《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手册》等校本培训教材和《农业创业指导》《进城务工指导》等培训讲义。
由于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多年来沛县中专的农民培训到课率平均在95%以上。碰到下雨下雪,老师一路上还在担心今天的到课情况,到班一看,齐刷刷地到得比老师还早呢。
2.灵活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多样
“我们的工作代表了政府形象、学校形象,要让农民兄弟听了课后说一声:‘没白来!’”这是培训教师的共同心声。
首先,专业课程的教学注重实效性,“接地气”。“农民的需要就是培训的目标。”培训教师魏老师说。不管什么专业,前提是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比如开设种植专业的魏庙镇水稻病害问题比较多,农民大多农药一撒了事。培训教师发现后,及时增设“农药科学使用”课程内容,教会农民合理选择农药,在关键时间节点科学施放农药。原来每季水稻要撒6~7次农药,培训后只需要3~4次,既节约了资金,又保证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其次,理论课程的教学注重实用性,“天书”也能白话。像“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这类课程,理论性较强,一章一节地讲,农民觉得像听“天书”,影响培训的积极性。“我就把内容分成20讲,每讲涉及一个具体实际问题,听了之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教授“农村法律知识”的吕老师说。这些问题包括“怎样打官司”“如何理性借贷”等农民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法律案例。“我就征集他们的问题,想学什么,然后整合起来回答。”这是邵老师的办法。实用性强使得培训效果明显,农民有了现代经营理念和方法,学员中不乏开广告公司、开土特产超市的例子,“泥腿子”农民变成了白领“老总”。
再次,实践课程的教学注重现场感,“手把手”。实践性内容培训教师大多走出课堂,和学员一道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木耳种植的菌棚,养殖户的鸡棚、鸭棚、猪圈,种植户的蔬菜大棚,都留下过培训农民和教师的脚印。教会农民算,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把复杂知识简单化,深奥知识浅显化,理论知识实践化。学校还与县科技局、农林局等部门开展送技术下乡入户活动,带领学员到规模大、效益好的养殖和加工企业现场观摩学习。学校把实践技能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探索“以产促学,以学助产,产学互动”的培训模式,建立了8个培训基地、16个科技示范点,培训、生产和科研融为一体,月月有安排,长年不断线。安国镇09级学员孙进峰原来没有任何技术,家庭收入非常低,通过参加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搭建了黑木耳种植大棚20余亩,打造了一个集制菌、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镇最大的食用菌基地,成为县、镇政府表彰的致富典型。他的种植大棚成为有名的产教示范基地,每年吸引不少学员前去观摩学习。
最后,按需培训,因地制宜,有引领有提升。
在经济薄弱的朱寨镇黄井村,学校设立科技扶贫培训班,为村委会免费提供电脑、桌椅等设备,以“固基脱贫”为主题开展培训,传授辣椒、芹菜、茄子和西瓜的大棚高效栽培技术,大棚栽培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民迅速脱贫致富。在现代农业产业化窗口村胡寨镇草庙村,以“提档升级”为主题,进行设施农业示范园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培训,大力促进草庙村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全面达小康的步伐。
学校为解决参培农民人员结构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采用“以培带培”的方式,选择年富力强、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生产经营经验的学员进行重点培训,他们不仅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担负着对周围群众进行技术传播的任务,帮助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就近解决问题,形成有求即应、有问即答的培训辐射网络。鹿楼镇09级学员房启红原来小规模养殖蛋鸡,存栏量仅2000只,年收入不足2万元。参加“双提升”培训后,他掌握了现代养殖技术,解放了思想,拓宽了思路,建造了生态鸡养殖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养殖,蛋鸡存栏量10000只,肉鸡4000只,成为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鸡状元”。房启红致富不忘乡里,先后对周边10余户养鸡专业户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走上发家致富路。谈到培训,房启红深有感触地说:“专家每次都让我们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同时进户入棚,指导我解决了很多养殖难题,教会我好用、实用的养殖技巧。现在我学会了优质高效的养殖技术和规模化养殖知识,一年可挣20多万,我真切感受到知识就是财富,农民‘双提升’培训真是我们农村人致富的参谋和帮手。”
不仅如此,针对培训农民居住分散的情况,学员与教师之间建立“培训热线”,及时沟通、反馈问题,传递最新的致富信息和技术;学校还邀请科技专家开办讲座,组织部分学员参加首届“中国肉鸭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开阔农民视野,提升养殖理念。
沛县中专提出“三不上”的课堂教学要求,即不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的课不上,不满足学员实际需求的课不上,不符合政策法规的内容不上。由于教学内容、方式农民喜闻乐见,出现了“夫妻双双来培训,比翼双飞创佳绩”“妈妈上课,奶奶抱着婴儿在教室外陪伴”等让人津津乐道的事例。许多学员都与培训教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哪怕毕业了还把教师当成自己农业生产经营上的指路人。沛城镇09级学员路春光说:“培训老师贴近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生产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边学边做。上课就像拉家常,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学了就用。现在我利用学到的技能和知识,组建了上百人的水电工程队,和乡邻一道走上创业之路。”
三
沛县中专的农民“双提升”工作与其他类似培训相比,除了内容更实在、形式更多样外,最大的不同就是严格考评考核,保证了培训质量。王云峰校长认为,职业教育要想走出低谷,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做文章。“要把职业学校办成农民脱贫致富的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平台、城乡一体化的平台。”“农民培训不能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而要实实在在,切实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民谋福利。”.
首先要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实施“四评结合”的评教方式,即学员评教、教学点评议、领导点评和专家评估有机结合;构建“四看四查一听”的评教体系,即看教学点的教学组织、看课堂的交流互动、看培训资源的综合利用、看学员课后的满意程度,查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查培训计划的可行性、查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查学员作业的规范性,培训期间,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随时开门听课。以上措施大大提升了教学有效性,培训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让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学校面向社会进行的“双提升”培训满意度书面调查和培训学员电话随机抽查中,满意率达92%。
在办学的组织实施上,县审计部门、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纪检部门和县教育局的职社办、资助中心和监察室组成农民“双提升”培训工作检查督导组,采取定期视导、随时检查形式,利用电话抽查问访,询问学员参加学习的情况和对培训工作的要求,跟踪督促培训工作的全过程。县教育局分管领导每月下到教学点听课座谈,了解和改进培训工作。
在学员学习的督促引导方面,沛县中专要求教学点各显身手。张庄镇教学点每年组织学员作业评选活动,选出优秀作业供学员观摩学习;鹿楼镇教学点评比优秀学员,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了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实践操作,成绩有“优秀、良好、及格”三个层次,每次理论考核学员都是单人单桌。不及格的学员学校进行专门辅导后再行补考,确保每一位学员完成学业。学员平时的作业批改、到课学习情况打成平时分数,计入考试总分,并将成绩归档保存。目前,培训学员学历达标率达96%,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比率达到94%。
自2009年以来,沛县中专农民“双提升”培训已累计招生10000多人,开设100多个教学班,培养致富带头人228名、农村经纪人287名,参培学员的年均收入高出全县人均收入2000多元,开展农民培训乡镇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了阶段性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赢得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各乡镇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双提升”培训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小康富裕的道路,也拓展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谱写了职教富民强县的新篇章。
(原载于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