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后工业时代”崛起“职教先锋”的典型缩影。恰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官成所言: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1956年国家机械工业部创建重庆机器制造学校,2000年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几十年风雨兼程,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挺拔的身姿在改革的浪潮中前行,迈向特色鲜明、转型发展新高度。
这是一个在“后工业时代”崛起“职教先锋”的典型缩影。恰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官成所言: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职教先锋
与重庆经济“同呼吸”
人才培养“适销对路”
现象:建校58年来,学校已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10万多人,即使是在“更难就业季”,毕业生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在韩国SK公司、延锋江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安汽车(000625,股吧)、长安福特等知名企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并成为技术技能骨干;20多名毕业生成为力帆的海外业务代表,分赴俄罗斯、秘鲁、乌拉圭等国家实现海外就业;60多名毕业生进入各中职学校并成长为骨干教师……就业名片亮了起来,人才培养的示范效应也逐步扩大。
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这在工业职院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事实上,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赏识,不少学生更是在毕业前被争相“预定”。据悉,2015届4114名毕业生的就业前途更是一片大好。
今年,工业职院吸引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安汽车、长安福特、中国四联集团、重庆机场集团等知名企业以及江苏、山东、浙江等473家企业来校招聘,提供岗位14949个。
平均算下来,一个毕业生可以得到近4个“橄榄枝”。
工业职院的学生缘何在市场上如此走俏?怎样让学生成长为受欢迎的人才?
工业职院给出的答案是:与重庆经济“同呼吸”,人才培养“适销对路”。
“办高职教育目光要远,行动要近。”这在工业职院的人才培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长期以来,工业职院坚持把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与重庆经济发展“匹配”。
一方面是与两江新区产业体系紧密对接,结合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专业体系与两江新区六大产业中的四大产业和三大服务业密切耦合;另一方面,学院紧缺人才培养对接重庆“6+1”支柱产业,特色专业对接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创新专业对接重庆十大新兴产业,以产业需求为根本,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学院从专业特色建设上突破,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以服务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为主要特色的专业体系。
据悉,工业职院还建立起以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等,实现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更好地实践“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3+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等。
职教先锋
科研离高职“近一点”
离高职学生“更近一点”
现象:2011年,工业职院成立“桃源大道工作室”,拓展机械专业学生在设计制图、3D建模动画等方面的能力,工作室成为培养学子创新能力的“驱动器”。一群学生在工作室中不断学习提升,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和物化,工作室研发出600多个3D交互式教学课件,供学校教学使用。特别是学生设计的教学课件“3D塑料模具动画”,已经在国内多所高校相关专业教学中广泛运用。另外,学校还设立工业设计中心、机械设计中心等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科研是高等教育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然而在高职教育中,科研定位、管理、经费的不同,让科学研究似乎显得地位尴尬。
工业职院对科学研究上的重视支持毫不含糊,不仅从转变观念、明确科研定位、加强教师培训、强化科研管理方面来提高科研水平,还不断拉进科研与学生的距离,让科研更好地推动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样式独特的水龙头、效果更好的榨汁机、操作性能更强的鼠标、不倒翁式的烟灰缸、多功能于一体的办公桌……近年来,学院学生荣获专利80余项。
据了解,近年来,工业职院积极探索学生创新发展,成立了学生创新设计中心,先后拨款200多万投入其中,包括工业设计中心、桃源大道工作室、工程实践中心,功能集创新设计、动画制作、工程实践“三位一体”。
在工业职院,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前往创新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拓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桃源大道工作室的学生创新团队独立开展各课程资源的动画设计与研制,目前已为《机械制图》、《塑料模具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等多门课程研制原创动画资源2000多个,其课程原创动画资源分别被湖南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张家界(000430,股吧)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学校使用,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创新是灵魂,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为学院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除了多项科研制度完善科研管理以外,工业职院坚持科研经费投入每年达到10%以上的增长,坚持完善纵向课题经费1:1配套政策,坚持完善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不断形成了有利于学校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
政策护航下,工业职院还搭建起“科技研究所、博士工作站、教授工作室、科研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五大科研平台,一方面确保高端人才和项目效应作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重庆产业升级。
职教先锋
从“单一”到“多元”
从“本土”到“国际”
现象: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工业职院近年来成立了12个校企合作共建技术培训中心、20个校企合作共建“订单班”、140多个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基地。同时该校还与国内多个知名企业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合作模式。随着校企深度融合,工业职院已经成为了重庆力帆集团全国唯一定点培训单位,承担全国500多家4S维修站技术经理培训和30个国家服务商的售后技术培训任务。
校企合作几乎是每个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内容,要实现校企双赢,工业职院认为需要将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涵不断创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从“援生进企”到“引企入校”,工业职院开启新的发展天地。
“我们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毕业前还要进企业去顶岗实习,不仅丰富学习生活,还练就本领实现更好就业,这就是选择高职的原因。”从学生感叹中不难看出校企合作的重要。作为一所示范高职,工业职院极力“破冰”校企结合中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引企入校,构建学校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生态;另一方面通过援生入企,构建企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文化生态。
教学、生产、培训管理三大平台上实践校企共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职工技术培训基地、技术应用及推广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等“拔地而起”,企业文化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此外,学院还与长安集团、力帆集团、洲际酒店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并和企业一起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
“开放办学”的胸怀令工业职院充满了生命力,学院也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
据介绍,学院与澳大利亚、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15个国家30多个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院校开展了4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教师赴海外培训研修达300多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和视野的师资队伍业已成型。
放眼世界也要服务地方,学院与渝北区、武隆县、梁平县还进行了校地合作,近3年社会培训总量达15000人,并与云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彭水县职业教育中心、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对口支援,校校合作促进城乡统筹。
后记
以赛促教 技能一身幸福一生
近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工业职院荣获一等奖11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7项。
以赛促练,学生职业技能逐步提升。
近年来,学院非常重视各项学科技能竞赛项目,为学生搭建各类创新实践平台:通过技能协会、自主创新竞赛、竞赛选修课等途径开展技能与创新实践活动,并通过竞赛奖励、设置创新学分等措施,大力提高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同时还通过自主报名的形式选出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和国家各项学科技能竞赛项目。
以赛促教,奠定了学校全方位突破的基础。
目前学院有国家重点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重庆市精品课程11门;荣获教育部规划教材、教育部精品教材12种……
三为育人 彰显高职德育深度
用怎样的理念去育人?如何立德树人?工业职院在探索育人中突破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育人理念,转向以全面育人,“三为”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据悉,“三为”指引导学生“为人、为事、为业”,引导学生为有品德之人、有品质之人、有品位之人;引导学生学习为事之能、培养为事之术、掌握为事之道;引导学生立业、乐业、创业。
为了实现“三为育人”的目标,工业职院以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社会锻炼为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自我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还将这一育人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及师资队伍建设中。
作为一种育人模式,工业职院的德育深度可见一斑。经过实践如今成效初显,理念和模式具有独创性和示范性,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涌现了一大批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学生典型,培养出不计其数受社会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