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地方媒体 >

应对工业4.0 高职教育的趋向 ——坚守高职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5-06-14 15:16:37 湖北省信息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所谓“工业4 0”,即依托机器对机器技术(M2M)、物联网技术(IoT)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通过网络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融合,以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顾客需求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智能制造、动态定价、价值分享协议等方式,将资源、信息、物品与人进行不断连接,尽可能地有效提供制造端直通用户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进而大力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的转型。

  2011年4月,德国举办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工业4.0”这一概念问世;2013年4月,“工业4.0”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成为德国面向2020年高科技战略的十大目标之一。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必须熟知“工业4.0”的内涵,并结合《中国制造2025》,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创新型、复合型职业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高素质、可持续发展。

  所谓“工业4.0”,即依托机器对机器技术(M2M)、物联网技术(IoT)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通过网络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融合,以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顾客需求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智能制造、动态定价、价值分享协议等方式,将资源、信息、物品与人进行不断连接,尽可能地有效提供制造端直通用户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进而大力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的转型。
  “工业4.0”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在“工业4.0”时代,工人是否会被机器替代?信息化、综合化的智能工厂是否需要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专家?答案是肯定的。在欧洲,不少预言家已悲观地描绘了未来工业“灾难性”的场景:工厂空无一人,大部分人的工作被智能机器取代,失业率高涨,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面对“工业4.0”这种人机关系的深刻变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相适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形成和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恰恰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最大挑战。“工业4.0”时代,具有知识型的技术技能劳动者成为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了以下变化: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将会大量减少,复杂设备的通常人员将会逐步退出,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高智能设备和系统的维护者。
  知识型技能劳动者逐步替代岗位操作者。“工业4.0”时代,智能设备逐步替代单一岗位技能的劳动者,制造生产线上的传统技术工人被知识劳动者取而代之。知识劳动者用知识、信息进行生产规划、协调、评估和决策,知识成为生产的要素。
  由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工业4.0”时代,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并投入使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员与需要这种人员的岗位在不断重新组合,一劳永逸的就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所以从业者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具备“即插即用”能力,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于新的环境、迅速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行业或职业的要求。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区域和大数据特性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人才除了要懂制造技术,还要懂IT和大数据,懂得用创意方式和顾客沟通,懂得高端、精密、智能化设备调试等。应对“工业4.0”,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对比《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发现我国制造业正处于1.0、2.0、3.0并存时代,1.0比比皆是,2.0需要补课,3.0急需推进。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说“工业3.0”以前,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育,那么“工业4.0”时代,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办学中,高等职业院校应高度关注教育的本质功能,要将育人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永恒主题,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最大限度满足人全面发展和对接未来的需要,进而培养更多的素质高、素养好、责任心强、懂专业、可塑性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不仅强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要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把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全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级平台”教学模式。学校应根据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技术领域的内涵提升要求、岗位迁移能力要求等,加强“互联网+”信息化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三级平台”教育模式建设。“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为目标,按照“提高素质、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原则,基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的要求,融合相关职业(技术)标准,构建“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教学模式。“三级平台”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为重点,改革、整合人文工具课程,搭建通识能力平台,学校可将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方法等课程纳入必修课,并开设满足学生对接未来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公共任选课,同时结合专业大类特点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如大学语文课兼顾人文教育和语文能力,融语文阅读、表现力训练、通用文体写作为一体;创新创业课按照“激发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孵化创新产品”的阶梯式模式分学年推进等;二是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接未来制造业都将会成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终端企业的要求,结合相关职业群能力,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在专业上的应用,系统设计专业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搭建专业通用能力平台;三是按照技术领域任职的专门要求,综合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高端设备和系统的维护维修能力等,搭建专业特殊能力平台。
  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系统设计教育活动方案。高等职业院校应从“学校、院(部)、专业”三个层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院部特点和专业个性的教育方案,精心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学校层面,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能力、素质,设计通识性的活动项目;院部层面,结合专业群和行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及各院部特色,设计专业大类通用性的活动项目;专业层面,结合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学生未来岗位晋升和迁移必备的能力、素质等,设计具有专业个性的活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