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李克强总理向德国默克尔总理赠送了一件不同寻常的礼品:精美的用铝合金制作的鲁班锁。这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三位同学制作出来的作品。听到这个消息,我作为高职战线上的一个老兵,由衷地为高职学生的习作能作为国家礼品而让高职教育“露脸”大加点赞,这件礼品表达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最强的制造强国之间的对话,它让世界明白了,今天年轻的中国大学生可以用德国的先进技术再现任何想再现的东西。然而大加点赞之余,也让我陷入更深的思考之中。
2014年10月10日,李克强总理向德国默克尔总理赠送了一件不同寻常的礼品:精美的用铝合金制作的鲁班锁。这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三位同学制作出来的作品。听到这个消息,我作为高职战线上的一个老兵,由衷地为高职学生的习作能作为国家礼品而让高职教育“露脸”大加点赞,这件礼品表达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最强的制造强国之间的对话,它让世界明白了,今天年轻的中国大学生可以用德国的先进技术再现任何想再现的东西。然而大加点赞之余,也让我陷入更深的思考之中。
中国至今还不是制造强国,更不是创造强国。摆在全国高职战线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如何为我国成为制造强国作出贡献?如果还要以鲁班锁为载体的话,那么我们就要从再现鲁班锁转到创新鲁班锁,完成这个案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完成从善于再现到善于创新的革命性转变。这就需要我国的高职教育要从单纯面向现实的实务教育,发展到面向现实的实务教育与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同时并举,这是我国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
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创新教育?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必须提高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紧迫性的认识。
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却仍然十分落后;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重引进购买,轻消化吸收。根据全国机械行业总会报告,80%的核心制造技术不在我们手上;我国大规模引进了无数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但是却没有大规模引进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或先进设备的生产能力;我国是世界汽车消费的第一大国,但是依然是外国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设备加上我国廉价人才、廉价劳动力的组合体,中国市场几乎都是外国汽车的天下;我国医院成了国外医疗设备的庞大的博览馆;甚至如电梯、厕所的出水感应器、新型打印机、照相机等生活产品依然是外国品牌的世界。刚刚过去的春节,有45万中国游客到日本“扫货”,一时间日本的智能马桶盖和电饭煲销售一空,让许多国人感到脸红。
造成上述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主要靠“两头在外”的贸易驱动、利用外国设备和我国廉价劳动力进行代加工的不对称驱动,或者是用国内市场去换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驱动,而不是主要靠创新驱动。
另一方面创新驱动的长期缺位,又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我国高等教育出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问题之一是我国大学在结构、类型、功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们的高等教育,包括学科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技术教育。而恰恰是高等技术教育被许多人看不上。一段时间以来,有人羞于从事技术与职业教育。
问题之二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弊病。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考笔记的现象在高校非常严重。我国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要求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适应岗位的需求,并不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试错、敢于挑战的精神。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则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院要求每个学生在三年学习时间里,要从学校的知识管理系统(实际上是过往学生或老师的设计作品、已经完成了的社会服务项目的成果库)中任意选择四个题目,采用与原来不同的方法重新做一遍,达到或超过既有的效果。学院据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的评价。这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成果一直名列亚洲高校前列的奥秘。
这里需要克服认识上的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创新教育是985、211高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的任务,高职院校只要培养学生熟悉实务、流程、规范、标准,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创新是有层次的。既有重大的、领军式的、“山尖”上的创新,又有融合在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中的局部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的所谓“山基”下的创新,两者对现代化建设而言,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二是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不适合搞创新。实际上正好相反。我曾经在深圳职院和广东岭南职院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每年举办一次金点子大赛。实践证明,高职学生由于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如果再培养他们能够认识创新、欣赏创新、改进创新的素质,他们的创新能力一点不比本科学生甚至研究生来得逊色。广东岭南职院2014年有5000多名学生参加该院的“金点子大赛”,共提交了2003件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被企业重金购买就是明证。
必须大力建设浓厚的创新文化,形成宽松的创新环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风靡全国的全民创新活动的重大意义。那时候,大到“两弹一星”、万吨水压机、内燃机火车、万吨油轮、油井开发、炼钢炼铁、机床改造等,小到工夹具、作业法、生产工艺、配方等,凡是有劳动生产的地方,就有一线职工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是在我国十大建筑施工技术的革新中脱颖而出的;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也是因为创造了“倪志福钻头”而闻名中国。而这支技术革新队伍大部分是由中专技校和各类厂校直接培养出来的。
今天,像当年那种全民性的技术革新热潮已经不复存在,而挑灯夜战、大搞技术攻关之风也越来越少了。我国的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继承和发扬这一创新文化的历史遗产,并在高职院校中发扬光大,培养出千千万万新时代的像包起帆那样的技术革新能手。这对于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意义。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加大技术教育的分量,不仅要让学生适应今天的岗位、工种或职业所包含的技术发展现有水平,而且还要让学生适应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用明天的技术来武装今天的劳动者,这是实现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面对着三大新的判断,即:知识离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没有未来;高职专业离开跨界没有未来;教学效果离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未来。
今天,一个不会处理大数据、不会运用云计算、不会驾驭移动互联网、不会利用电商等商务平台的人将是新时期的新文盲。
大数据背景下的产业已经悄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与之相关联的高职专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极其宽广的舞台。主要是:
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将对高职的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例如用手机建立个人移动的保健中心和体检中心: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既懂传感器使用、又懂生命指标的测试和评价,还懂利用智能手机制作专家系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用手机建立个人的实时营养中心:这就需要既懂得医学营养设计,又熟悉智能手机实现手段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用手机建立face to face的个人教育中心:这就需要培养熟悉移动互联网技术、熟悉教育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等。将智能手机的未来功能项目化,是当今高职学生创新发展的大显身手的大舞台。
通过开展诸如“创新达人”、“创新秀”、“创新之星”、“金点子大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区域、跨单位组织创新团队,与企业行业一起,从小专题开始做起,让每个学生经受一场创新实战的训练。例如可以从厨具小设备、厕所新型设备、小家电智能化、养生保健用品等小专题开始做起,有基础了,再选择替代国外进口产品以及国内独创技术等大课题进行攻关。
必须建设一支能担当全面推行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之所以能够在业界那么有知名度,很重要的是他们建设了一支“三过硬”的教师队伍:他们来自企业行业,对企业行业的熟悉程度相当过硬;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相当过硬;他们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特点,指导学生创新的理念和方法相当过硬。正是这支队伍使得该院成为亚洲地区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
反观我国的教育有一个最大的通病,就是让学生记住“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标准答案:只能像小船。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把学生教傻了、甚至教坏了。如果改一个教育思路,同样是“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谁要能给出不同的“像什么”,给出得越多则评价越高,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场景。前者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想能力,后者是发展学生的创想能力。
今天高职院校的教师中,具有前者的教育理念的不在少数,而具备后者的教育理念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俞仲文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