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文汇报社、施普林格·自然集团8日共同主办“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200多位海内外科学家、大学校长、决策机构和研发机构负责人,以及商界领袖出席。高大上的论坛上,小编听来一些新鲜词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文汇报社、施普林格·自然集团8日共同主办“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200多位海内外科学家、大学校长、决策机构和研发机构负责人,以及商界领袖出席。高大上的论坛上,小编听来一些新鲜词——
【π结构】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姜成模介绍高校创新教育体系时说,知识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遵循着“π结构”。
“如同字母π的字形,左下一撇意味着原始的知识创造,而右下一撇则代表创业领域的商业经验,唯有两者结合、统一,方可成功。”
他说,大学的创新教育绝不是闭门造车可以完成的,相反,它需要和企业密切合作,努力集纳双方在人力资源、高科技研发以及全球资源网络等各方面的优势。
“就像太阳光只有聚焦到一点上才能燃烧一样,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如此,要想办法让它达到燃烧的临界点,我们就成功了。”
【思想星期五】
IBM首席创新官伯纳德·梅耶逊介绍,IBM能在科技界保持持续创新,与不遗余力地营造内部创新项目相关。
比如,“野鸭子”计划,就是在成系统的创新项目之外,资助员工参与创新,这些员工如同野生的鸭子,可能在自然环境中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新点子。
又如“一丘之貉”计划,在英文并无贬义,而接近“物以类聚”的意思,IBM会开辟一些项目让相似的科研人员走到一起,合作科研。
还有“思想星期五”,就是到了周五时间,可以停止工作,想想各种新点子,给员工一个持续学习新东西的时间。
【“早熟”有害】
《自然》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年轻科学家的创新潜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以便更深刻理解科学问题。
各国在设计科研体系时不应催促他们在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发文章,这种浮躁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对创新非常有害。
而IBM首席创新官伯纳德·梅耶逊还有更绝的,他说——
【有天赋的技术员就应享受“摇滚明星”待遇!】
“你绝对想不到IBM早期涉足过什么——奶酪切片机!”聊起创新之道,IBM首席创新官伯纳德·梅耶逊直接翻出了公司的“家底”,这个揣着40多项发明专利、发表过170多篇论文的“科技顽童”直言不讳:IBM的创新绕不开“永不间断的自我颠覆”,这才有了之后的一个个传奇。
“T型”舰队成为创新引擎
不创新,就是死!对商业世界来说,这很残酷,却是真理。梅耶逊援引一份数据称,2007年,麦肯锡对9345家全球总裁级别经理人做调查,谈到企业发展的要素,50%的企业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能力。到金融危机之后的2010年,这个数字蹿升到84%,创新成为顶级公司发展的普遍共识。
问题是,如何保持持续创新?作为IBM技术创新的掌舵人,梅耶逊直言,IBM的一大秘诀,就是挑选“T型”创新人。这类人才的知识储备就如同字母“T”——两翼很长,涉足多学科、多领域,同时具有自己的一两个专业的纵深领域。
“只有同时具备宽度和深度的创新者,才可能以高质的方式提供新东西。” 梅耶逊告诉记者,IBM在全球多个实验室拥有几十支创新团队,大量的“T型”创新者构成人才舰队,已成为IBM的创新引擎。
别等着别人来颠覆你
梅耶逊告诉记者,2005年IBM创新论坛上提出过一句话:“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与其说这是IBM的霸气,不如说这源自这个“百岁老人”的发展阅历——别等着别人来颠覆你!
“几乎每隔5-10年,IBM会进行一次自我颠覆与自我重塑,这才有了IBM的多样化创新。这需要十足的勇气!因为你不知道未来的边界在哪里,你完全可能沉醉在现有创新上。”梅耶逊开玩笑地说,难以想象如果IBM没有持续创新,没有IBM实验室的超高速晶体管理论、绝缘硅、冷冻硅锗芯片、双核等一系列领先业界的发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大约会有25万吨货轮那么重。
梅耶逊说,翻开IBM的历史,除了奶酪切片机,IBM早期还是一家专门生产打孔机的公司,直到创始人老沃森把公司名改成“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英文缩写IBM)。这以后,IBM也没停止过转型:从1964年横空出世的System/360,到后来协助美国完成登月计划,建立银行跨行交易系统,以及被誉为21世纪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伟大突破的机器人“沃森”……从不畏惧在新领域开拓疆土。
把科创人员当“摇滚明星”
这并不意味着IBM没有过“黑暗时期”。但在梅耶逊看来,这并不可怕,因为IBM5-10年的自我颠覆周期决定了公司的发展一定是波浪曲线。这如同一根心电图,如果是一条直线,意味着生命终止;上下波动,代表的正是生命力。
而在这个所有的周期中,要始终明确一点——人还是最重要的。梅耶逊在论坛上直接呼号:有天赋的技术人员就应该享受到“摇滚明星”般的待遇!“我们都应该重新对科技创新者的态度,你可以有很好的科技设施,但不要忘记,人才是最重要的!”
梅耶逊自己就是一名科学家。自1980年博士毕业进入IBM,他从一名技术人员做到全球副总裁、首席创新官,这不仅成就了一段底层工程师的神话,也赋予了他领衔的创新阵营“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科学家”的氛围。
“什么叫摇滚巨星般的待遇,首先是高收入,此外同样重要的是给予充分自由。科学家在创新的过程中会迷失,有的创新只需要6周,有的需要6年,你要允许失败,更需要耐心等待。他们面临的是创新,是科学,科学未必是有答案的!”梅耶逊称,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必须懂得在商业价值与科学价值间取好平衡点。
这很微妙,也很难把握,但在梅耶逊看来,这是顶级创新公司必须时刻面对的,因为这个时代的创新比拼的是时间。
梅耶逊谈到IBM与客户达成的“加速新计划应用计划”以及“48小时创新”理论。“新技术等不起6个星期,甚至6个月——在你左想右想犹豫之时,别人可能已经喊出‘啊哈!我们又有了伟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