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专业知识是里面最基础的子集),养成相对理性客观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强大的执行能力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值得认真去做的三件事。
如何规划大学生活
我在浙大读过书,浙大的同学都知道,老校长竺可桢先生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要问问自己: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其实一开始我和很多小伙伴一样,并没有特别认真去思考这两个问题,因为太抽象,上大学是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而不是思考这种抽象的问题不是么。不过很快到大一上结束的时候因为同时修两个专业的课程和创建社团,我首次感觉到大学的压力,每天都很忙,但似乎每件事都无法做到自己满意。然后开始反思自己第一个半年,也开始认真思考老校长的两个问题。一开始也并未想清楚,但很快有一点是明确的:我要聚焦,不能什么都抓。没必要把每一方面都做到很好,大学里的评价体系很多元,你学业优秀,受认可,社团出色,亦受认可,所以你真的只需要做足一方面就好(这是我大一寒假一位大三学长给我电话时讲的话,对我影响颇深,所以有时和师兄师姐的请教交流显得必要且有益),每一方面都抓在手上但是都碌碌无为,相较只将一方面做到极致,并非明智之举。后来我大学三年的时间分配遵循8/2原则,8用于学业相关的事务,2用于其他(实习/社团/社会实践等),之所以说大学三年,是因为第四年我实际已经处于毕业离校的状态。
以上的核心是回答第一个问题:来大学做什么?我的答案是学习和成长。听起来又很抽象不是吗。学习首先是知识的学习,然后再是其他,成长亦然。当然当时的自己还定过其他的几个目标:大二前实现完全财务独立;毕业时可以对事物有批判思考之能力,不盲从。这些目标的确立,亦随之决定了大学三年的基本生活轨迹: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是赚钱。回头去看,三个目标基本实现:大学前三年的所有课程平均分超过90,大一下学期开始未向父母再要一分钱,毕业时基本能明白别人在讲什么(很多人其实是不明白的)。第二个问题: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老先生说,大学应当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自愧没有这般高的觉悟,但有一个目标是清楚的:总希望可以做些什么,让周遭的人因此而变得更好,对世界的价值不在乎重复,在乎创造。这大概可算作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路遥说,唯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才能做成一件事。尽管大学听起来不如这般严肃,然而相对清晰的定位和之后的聚焦与追求极致的认真精神,实际上对任何阶段都一样。很多学长学姐会告诉你,大学应该多体验,你的二十岁只有一次,不应该浪费在漫天灰尘的图书馆和自习教室里,亦不应该整天抱着与实际脱节的书本。对此我可能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相较于浪漫的仰望星空,我更愿意脚踏实地。二十岁的确只有一次,你可以逃课去旅行,寝室睡到自然醒,你亦可过得单调乏味只在书本中寄托乐趣,这只是一个选择,于我,我选择了后者。
关于思维习惯的培养
1、凡事自己先做研究,不要总想着可以唾手可得。做研究的能力是大学里最先应该被养成的能力,此处的研究并非单指学术研究,而指为了解决问题而具备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解读信息的过程。每一个大学生(实际上任何人)都充满各种疑惑:学业的、感情的、工作的等等。多数人习惯碰到问题可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用,如若没有,便希望他人给到一个现成的方案也好,仅少数人会从收集信息开始去完整的自己形成解决方案。如有人创业提供大学生背景量化指标来精准匹配工作以及升学的录取情况,我想这样的模式一定获得巨大成功。遗憾的是,该模式并不存在。所以每当你去问别人:我这个背景可以进投行吗,我可以申请到MIT的PhD吗,我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竞争力如何,等等等等。你应该做的是,先问自己,然后去获取信息,去解读信息,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和方案,不要指望有人可以对你的情况有唾手可得的结论。感恩身处伟大的互联网时代,基本所有日常问题都可在网路上通过做研究获取到比你从身边任何一个人口中都要全面和深刻的信息,这足以支撑你做最基本的判断和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至于如何利用互联网做研究,这又是一门学问。
2、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混淆两者之异是常见的认知偏误。例如:ABC是数学系的学生,A说数学很好,且易学。B说,数学有用,不难。C说,学完数学再去学金融更好。一个犹豫是否要修数学系还是金融系的学生,不考虑事实和观点之异,听完这三位同学的观点,选择了数学系而非直接就读金融系,但很快他发现,事实上很多投资大师并不具备深厚的数学背景,且自己对数学倍感枯燥,于是很快切换到金融系。很显然,这位同学把ABC的观点当做了自己认为的事实。其他例子诸如大家对投行咨询以及很多行业的印象,很多时候也只是各种观点的累计,但未必是事实(尽管总体来说,所有观点会综合起来成正态分布,逼近事实,但逼近并非等于)。顺便,上面那个选数学和金融的人就是我自己。
3、概率、收敛、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一直觉得,大家如有机会,都应当修读一些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概率的思维对我们处理很多问题都会有所助益。最为常见的一种讨论是:他是处女座,他是不是应该很龟毛?要弄清母体和样本的关系。当样本空间足够大的时候,概率的密度函数趋于连续分布,每一个具体样本点处的概率实际上是零。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的性质(如处女座龟毛)只对母体(大样本,在更宽松的假设前提下)适用,但对小样本,尤其是具体到个体,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学过统计推断的人都知道,你做点估计,还会有一定的概率犯错,还要通过假设检验,所以对于某一个人是处女座我们就认为他龟毛,是没有意义的,这就类似我们说这是一秒完美的八度高音一样(不确定原理)。实际当中的例子还包括我们总喜欢用一个群体的特征去推断自己,而忽略一些个体化差异(往往这些差异在一些场合会起决定因素,例如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总会找到不同的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后不要再问了:我是复旦毕业的,我能进投行吗?我本科是北大的,我可以申请到MIT的Finance Master吗?我年收入50万,我可以找到白富美吗?
有关概率的另一个重要思维模式是概率的收敛性。尽管依概率来定论个体没有意义,但是对于个体选择行为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投资活动即是这样一种行为,人们总是在努力提高判断与执行正确的概率,进而获取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面对的概率是否收敛?换句话说,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念商科的同学都应该听过)的结论,股价走势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的含义是不收敛的概率,所以股价预测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总体来看,长期投资者回报总是要优于短期频繁交易者的原因(例如10年的总体收益,这是有学术研究结论的,并非我杜撰)。再例如,有人说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1%。如果这个概率是收敛的,那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理性的我们绝不会去选择创业。然而遗憾的是,这个1%,在概率上是发散的,所以才有人前仆后继,让创业这件事儿充满浪漫主义。这段的中心思想是,只有收敛的概率才有指导行为的价值,而不收敛的则没有。
相关性与因果关系。很多人亦会混淆彼此。学校背景,GPA,实习经历,任意一个因素都只与你找到工作的结果呈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所以你无法推导出一个清华毕业的学生能否进入顶级投资银行。另外一个常见错误是:是不是因为我考了这些证(CPA,CFA)所以我很厉害,所以我能进入投行。这里除了证书只是一个因素(相关性)之外,还混淆了因果:不是因为你考了CPA你很厉害,而是因为你本身就很厉害,你才会去选择并考出CPA这个证书来。证书是结果,背后你的动机,你学习的自律,你的坚强,你的勇敢,你对未来清晰的规划,这些是原因。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总体来说,在大学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专业知识是里面最基础的子集),养成相对理性客观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强大的执行能力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值得认真去做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