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学校的灵魂,强化特色发展意识,实施品牌强校战略,已成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共同战略选择。江门市技师学院(江门市高级技工学校)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建立起江门市化工仪表厂、江门市宇宝电子厂、江门市第一机床厂3家实习工厂和1家经营性酒店,作为第三批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紧紧围绕“校企融合”做文章,提升技工教育发展内涵,发挥“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在创构现代技工教育办学模式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数控车床总装车间(模具钳工专业实训室)
特色是学校的灵魂,强化特色发展意识,实施品牌强校战略,已成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共同战略选择。江门市技师学院(江门市高级技工学校)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建立起江门市化工仪表厂、江门市宇宝电子厂、江门市第一机床厂3家实习工厂和1家经营性酒店,作为第三批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紧紧围绕“校企融合”做文章,提升技工教育发展内涵,发挥“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在创构现代技工教育办学模式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职业教育源于企业,“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的新阶段,是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必然之路。江门市技师学院(江门市高级技工学校)先后经历了以厂养校艰苦创业、以校促厂打造特色、品牌带动规模效应、教改引领内涵发展等重要阶段,也使学校“校企融合”为基础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更加清晰,从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专业建设的场地功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化”。实践证明,“校企融合”是技工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校企之间实现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
体制机制上的校企融合是保障
学校校企一体的运行模式强调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保障“校企一体化”,其关键在于“化”。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把实习教学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马,两种职能,分管教学副校长兼实习工厂厂长,教学专业实训部主任兼实习车间主任,专业教师兼实习车间班组长。构建“合二为一”的产教平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的统一。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办企业改革的力度,开发新产品,引入新技术,提高生产能力,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结合生产服务,开发与工作领域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使之成为能有效结合生产服务的工作项目。校办企业对外是工厂、酒店,对内是实训基地,创设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宏观上,确保育人质量是运行模式流程构建的重要目的,实现以厂促校,推进学校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和实习就业等方面与企业接轨;在微观上,确保产品生产是运行模式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实现以校办厂,发挥学校人力、智力、技术、科研等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创新、生产性实训能围绕企业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等运营需要,为校办企业排忧解难,以获取更好的生产经营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仅有依托校办企业的校企一体培养模式是不够的。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品牌示范效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先后引入华中数控(深圳)有限公司、海信电子(江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院建立集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人才互用、资源共享”为基础,开展“校企双制”模式下的宽领域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使校企融合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培养模式上的校企融合是关键
在“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下,使学校得以系统构建基于校内企业的“产训结合”实践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生产与教学两个生态系统的次系统呈链状结构,在生产系统中,按照产品类型分化出产业链;对应生产工艺流程形成技术链;配置专业技能人才生成人才链。学校教学系统对应于生产,内在的次生链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课业链与技术链、能力链与人才链的对接,从而有效推进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标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研发、共同生产,实现了培养模式上的“工学交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校园就能体验到真实的企业岗位要求,突出学生在产品质量意识、生产安全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校以“产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推行“工学交替教学”,通过“四个对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对接。学校在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方面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对接。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广泛吸收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构建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生产性实训场地建设,融合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对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汇聚职业教育政策、信息、技术等资源,充分满足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相对接。遵循“为企业培养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一职教理念,探索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力求课程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相对接;融入企业文化,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素质与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相一致。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满足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重点建设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等省、市重点专业。进一步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努力实现专业结构与江门产业结构相适应,满足江门市乃至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教学管理与工学结合相对接。将学习和岗位工作这两个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积极探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坚持“校企合一、产训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引厂入校”、“引校入厂”等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新教学环境,构建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学生多元化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培养目标上的校企融合是根本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品牌、规模、效益并重的发展方针,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之路,随着“校企融合”的逐步深入,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促进了专业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文件、共同开发与工作领域相吻合的课程体系等,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也因此成为了首批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
提升了师资水平。以名师为引领,突出教师下厂锻炼实践、企业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合作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师资水平得到了提升。学校教师队伍中有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38人被授予省级技术能手称号等。
提高了教学质量。创设了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生动,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2004年以来,师生在全国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获5个全国之冠、4个全国第二、3个全国第三。
拓展了培训鉴定。在实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畅通了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鉴定的渠道,促进了技工教育“双翼驱动”功能的扩展,体现了技工院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的作用。近三年来,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鉴定都在5000人次以上。
扩大了品牌形象。学校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在企业、社会以及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社会上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国家、省市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学校被誉为江门工业战线上的黄埔军校、广东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江门市技师学院(江门市高级技工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立足于中职教育前沿,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坚持以特色取胜,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