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产合作 > 校企合作 >

校热企冷 多年的“温差”能消吗?

2015-12-10 12:03:07 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编者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技能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人关注,伴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实行,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极佳发展机遇。机遇诱人,其间也不乏挑战。职业教育如何克服校企合作脆弱化的老难题;如何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如何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让我们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5年年会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之际,听在职业教育领域耕耘多年的校长们、专家们怎么说。

  “校企合作,企业是尽义务,学校在担责任,企业被动甚至不动。”12月5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5年年会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教育部高职高专处处长林宇直言快语,引发来自全国各地80多所民办高职院校、研究院等想关单位负责人的共鸣,大家认为尽管校企合作推进多年,但校热企冷的“温差”始终存在,要避免校企合作浅表化、脆弱化,关键要在两个机制上下功夫。

  “温差”何来,教育链和产业链不在一个频道上
  校企合作推进多年,看似双赢的事情,为何企业热度始终时高时低?“企业是追求利润和追求效益的,按照现在的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企业需要学生6个月实习期,而大多数学生是实习两三个月就走了,不仅什么都没学会,也没有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人才培养的流程和企业生产链完全不吻合,企业不是公益机构没有义务为高校提供实习机会。”山东海事职业学院院长王敬良对此有很深的思考。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赵齐阳对此颇感赞同,他认为企业以利益为重,但教育又具有公共属性,校企合作要求企业在合作中付出的多,但是实际操作中,企业考虑到自身的经营,和学校的配合就难以实现。简而言之“教育链和产业链不在一个频道上,节奏和长短不合拍,都是导致校企合作不深入的一个原因。”
  当然,有时候这种“温差”,并不会直接以拒绝提供实习岗位的方式呈现,而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有的实习变味了。”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马树超直言,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校长韩长日进一步解释,“有些学校实习流于形式,比如说要求学校所有学生走进企业定岗实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去实习企业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他呼吁,实习学生不能成为企业劳动力的补充。
  利益机制,成功的职业教育都采用学徒制
  校企合作中,如何让企业热起来,成为提升学生技能的另一所学校?大多数与会者认为还是要在“利”字上下功夫。“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要给他们利益,可以学习德国的经验,学员先跟雇主签协议,由企业出资资助学员到学校学习然后再回企业上班,形成雇主—雇员—教育多方联动方式。”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说。“很多行业企业还是愿意和学校合作,但是要看学校能不能给他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给企业升级转型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撑和保障。”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赵齐阳同样建议,学校应该提高办学的开放度,让行业企业参与到办学中,不能单方面只提要求,也要让企业尝到“甜头”,才能积极投身办学中。
  突破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是与会嘉宾共同认识。“现代学徒制是双方共同合作来培养学生,招收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把学生当作潜在的员工来培养,自然就能积极主动投身到办学之中。”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校长刘国生说。“成功的职业教育都是采用学徒制,学生是企业的一部分,企业为自己在培养人,自然就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嘉宾们建议,企业可以以股份制加入到办学中,成为学校的办学主体。
  约束机制,实习不能脱离教学提高功能
  要消除校企合作中不规范之处,仅靠利益联结还不够,如何强化约束机制,成为与会者关注的另一个热点。“要让实习或定岗学习不脱离教育功能和教学提高功能。”会上,马树超大声疾呼,要纠正校企合作中的偏差,需要有效的制度约束,关键是要抓紧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校企合作也是董圣足的建议:“参考德国的经验,通过立法,将学校、社会、企业各方面承担什么样的职责都划分清楚,企业一年要吸纳多少学生来实习,提供多少岗位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明确。”
  除了通过法律来约束校企合作各方的行为之外,加强监督也是与会人的另一个建议。“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校、企业、政府监管三方都有责任,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更明确、更严厉、更可操作的监管措施,规范校企合作。”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刁纯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