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魏晓锋:职业教育发展要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2015-03-19 21:03:18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以“定岗双元”为依托,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解决“双元制”引入过程中的“水土不服”问题,“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太仓吸引德企入驻的新名片。

  以“定岗双元”为依托,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解决“双元制”引入过程中的“水土不服”问题,“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太仓吸引德企入驻的新名片。

  “双元制”,为德国培养了数不清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如何将严谨、有序、精准这些德国制造元素注入中国技工的思想和生产操作中,是很多职业院校孜孜以求的梦想。以“定岗双元”为依托,江苏省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历经十年的研究和探索,重点解决了“双元制”引入过程中的“水土不服”问题,“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太仓吸引德企入驻的新名片。2014年,苏州健雄职院凭着“‘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职教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前,它已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众多奖项收入囊中。
  让苏州健雄职院坚持10年之久,在业内获得专家学者高度认可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它能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哪些借鉴?笔者日前走进苏州健雄职院,与学院院长魏晓锋教授进行了面对面沟通,探寻其中的奥秘。
  问: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苏州健雄职院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魏晓锋:企业的经济性与学校的社会性存在先天性差异,仅仅靠公共关系开展的校企合作注定流于形式、浮在表面、难以持久。要让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首先要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带给企业的“好处”,把企业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
  10年前,学院就开始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探索,因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企业,校企得以实现深度合作。从德国“双元制”得到启发,学院创设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岗双元制”。
  所谓“定岗双元”,就是在每年高考录取新生报到后,企业在学院选人、学生选岗,学院与企业、企业与学生签订三方定岗培养协议,使学生一入学就形成“学生兼学徒”的双身份意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校+企业”的双主体地位。
  在随后的3年,“教师+培训师”的双师资队伍、“学校+实训工厂”的双学习场所、“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双能力证书、“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始终保持职业训练的实景感。也就是说,企业全程实实在在地参与了职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参与度的问题迎刃而解。
  问:在“双元制”本土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哪个环节,如何来推动?
  魏晓锋:在德国,由行业和企业建立的培训中心是“双元制”实施的基础和关键,一些大型企业往往建有自己独立的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而一些中小企业则根据共同的人才需求标准,联合成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太仓投资的德资企业有世界知名企业,但更多的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所以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成为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结合点。
  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始终坚持“四轮驱动”的原则,地方政府是“牵引轮”、高职院校是“主动轮”、行业企业是“协同轮”、科研院所是“助动轮”。具体来说,学院在人才引进、项目落实方面主动呼应地方提出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的目标,形成“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等7个跨企业培训中心,与区域发展形成合力,并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学院主动走出校门,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实现多点接触,盘活和汇聚资源,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跨企业中心从最初的只有机电、模具2个专业的100名学生拓展到15个专业3500名学生,占在校生的70%;周边区域的大型国企、外企、学校也慕名而来,把培训任务放心地交给学院。
  与此同时,学院联合政企行建立“一董三委”组织管理体系,董事会决定办学方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教学标准,培训管理委员会负责教学运行,考试委员会开展质量评价。这个管理体系中,企业扮演重要角色,拥有重要话语权,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制订、质量评价中具有一票否决权。
  问:在现实条件下,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魏晓锋: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固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一所职业院校如果脱离地方实际,游离于区域发展之外办学,要想取得大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研究地方、融入地方、发展地方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双元制”本土化项目发展为例,德企集聚使学院敏锐地意识到,契合地方德企以及其他各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推进学院发展的难得机遇,而建立中德培训中心的举措是实现目标的关键。2007年,由AHK—上海(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德资企业、太仓市政府、学院共同建立1000平方米的中德培训中心,每年定岗双元培养高技能人才100名。虽然只有这么小的规模,但德企考察后认为这个地方值得投资,短短几年,太仓德企由之前的20多家激增到2010年的170多家,太仓由此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和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区。
  政府看到学院的价值,2010年投入1.2亿元建设中德培训中心二期,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到1000人。中德培训中心成为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在中国联合创办最成功的培训中心、我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培训基地。德国工商行会与学院合作的热情也高涨起来,除了合作培养“双元制”人才外,2014年年底决定与学院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将合作从双元制职业教育扩展到AHK职业资格证书考试、AHK职业技术能力进修、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推广等5个项目,学院成为AHK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
  由此,学院的发展真正和社会需求形成同频共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通讯员 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