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是因为合作过程中交流和沟通便捷,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然而,笔者对浙江、上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情况进行深度调研时发现:一些多年来与东部职业院校有着合作关系的企业,近年来却开始寻求与中西部职业院校开展远距离合作,且合作意愿比较强烈,规模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都被贴上为当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的标签。职业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是因为合作过程中交流和沟通便捷,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然而,笔者对浙江、上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情况进行深度调研时发现:一些多年来与东部职业院校有着合作关系的企业,近年来却开始寻求与中西部职业院校开展远距离合作,且合作意愿比较强烈,规模越来越大。
笔者调研了36家企业,均与当地职业院校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其中有9家企业已经与中西部职业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有10家企业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却苦于没有渠道和机会。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与东部职业院校合作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无奈开始舍近求远。
解决长期用工需求 储备稳定人力资源
这9家已经与中西部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性。如企业的主营业务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员工规模多在500人以上,经营模式多属连锁、加盟、特许或一体化经营,企业技术类型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不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合格技能人才。这些特征决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能为企业带来批量劳动力,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经过顶岗实习留下来,成为企业长期业务拓展和品牌扩张的技能人力资源储备。
虽然不排除有企业将顶岗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但笔者访谈的9家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留下来,而不单纯是为了短期的用工需求。原因在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时间会占到30%,生产性活动占70%。与外面招聘熟练工人相比,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会投入更多的成本,而企业给予学生的实习补贴采取的是与其他工人同工同酬的绩效考核方式。这样一来,学生顶岗实习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但并未节约用工成本。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言:“如果企业拿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话,学生学不到东西,对其岗位和企业认可度必定不会高,毕业后就不会留下来,职业院校也有可能中断与企业的合作,从长远来看,企业损失了人力资源。”可见,企业方充分意识到了短期收益获得和长期收益损失之间的利害关系,会进行慎重权衡。
东部合作遭遇瓶颈 企业需求未能满足
事实上,这9家企业都与东部职业院校开展了多年校企合作。企业合作的学校数最多的10所,最少的2所。合作最长的已有11年,最短的也有4年。然而,与合作初期相比,这些企业与东部职业院校合作的学校数、学生数锐减,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浅层次。一位企业负责人说:“与东部职业学校合作,学生流动性非常大,尽管企业没投入太多成本,但也没获得收益,有时企业遇到季节性用工忙,学生大批量流动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耽误订单的完成”。究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第一,学校方面。随着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中职学校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越来越大,平均升学率从前几年的10%至20%上升到目前的50%至70%。中职学校就业人数越来越少,很难满足以人力资源储备为目的的合作企业的需求。这一点笔者在与部分中职校长的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前几年,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数量多的时候,合作企业多达一两百家,最近几年,随着学生升学率的提升,就业数量急剧减少,学校不得不主动与许多企业中断合作关系,对合作企业进行大量削减。
第二,学生方面。部分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对职业生涯定位也不明确。企业方表示,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吃不了苦,脾气大,企业不好管理。在制造业岗位,一些学生嫌弃工作环境不好,工作枯燥;在酒店服务业岗位,一些学生认为要看人脸色,低人一等。企业留用这些毕业生会随时面临其离职的风险。
第三,家长方面。东部地区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家长对学生职业定位影响大。许多家长不认同学生所读专业和就业岗位,对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选择进行干预。如:由于酒店服务行业在寒暑假和节假日都会面临大量客流,空调制造行业在春秋季节会面临大批量产品生产,企业难免会要求顶岗实习学生加班,按绩效支付工资,这时部分家长就会强烈反对,打电话甚至直接跑到企业说事评理。家长这些行为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正确认识。
被迫寻找西部院校 成本虽高收益也高
东部职业院校满足不了企业用人需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将目光转向中西部。企业通过收集中西部人口、劳动力输出情况、职业教育规模等相关信息,初步锁定合作地区,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与相关部门和学校谈判,谈判成功后,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及规模等事宜。
从调研企业来看,合作前两年,基本是东部企业到中西部职业院校建立校内实训室,企业定期派技术骨干到学校讲座,依托实训室融入企业文化、岗位认知和简单操作技能。从第三年开始,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包干学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一些学生留在企业成为员工。
谈到成本收益,企业普遍认为,在顶岗实习期间,中西部的学生吃苦耐劳,职业定位相对准确,能够稳定投入生产,而且学生普遍希望多工作,多学技能,多挣钱,这就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产价值。尽管合作前期会多花费信息收集、公关谈判等费用,合作中学生顶岗实习的交通、住宿、伙食等成本也不低,但这些成本与学生顶岗实习或毕业后就业稳定为企业带来的收益相比,还是划得来的。
企业如此舍近求远 政府院校需要反思
企业舍近求远,寻求与中西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背后,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第一,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并未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而是盲目听从家长及周围人的意见。因此职业院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培养职业兴趣,了解未来的岗位。在此基础上,加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职业评价、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
第二,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应共同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定位。顶岗实习是学生对所要从事岗位的最初体验,对学生是否认可职业岗位起着重要作用。院校应和企业一起对岗位定位进行梳理,让学生对岗位有真实体验,从而接受岗位。职业院校应建立专门的家校平台,将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认知、企业人才需求,尤其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相关信息定期发送给家长。此外,院校与企业还可以一起组织针对家长的“企业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企业,体验和认识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与学校、企业一起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第三,政府要积极搭建东部企业与中西部院校合作平台,并合理引导东西部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东部企业在与中西部院校合作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企业有需求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搭建与中西部院校合作的平台,以满足东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另外,从调研来看,与中西部合作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政府应该合理引导东部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以享受人口红利的优势,同时还应该给予技术支持,让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冉云芳 作者系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