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百炼成钢。大师们之所以能在平凡中酝酿不朽传奇,是因为他们身上确实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淬炼,最终才练出了“洪荒之力”,他们身上动人的“洪荒之力”是怎样炼成的呢?
俗话说,百炼成钢。大师们之所以能在平凡中酝酿不朽传奇,是因为他们身上确实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淬炼,最终才练出了“洪荒之力”,他们身上动人的“洪荒之力”是怎样炼成的呢?
手艺匠人
1、中山装制作大师高黎明:“为挑毛病,对着衣服一坐就是两小时”;多年来,以 “观、记、画、试、查”的“高氏量裁法”为上百位中外国家领导人制装。遇特殊体型客人,靠的是经年锤炼的手艺功底。为技艺传承,终日泡车间,亲力亲为,将几十年精湛手艺付诸一针一线。
2、"元首座椅"京作大师刘更生:18岁与木头打交道,熟识每一条花纹。锯木头、刨木头,毛刺扎进肉里,把手弄的血淋淋,但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活,“有时候俩手肿的跟馒头一样,吃饭只能用勺子。”精湛的手艺和灵感的碰撞缔造出传统与现代完美契合的“皇宫椅”。
3、制印大师张国维:12岁操刀刻字,历经40载春秋,制印技艺已炉火纯青。声声撞击,即成一方印章,金石铿锵,刻下“罗格之印”。凿壁偷光,遂成大学,张国维说,“条件越是艰难,人越是容易认真。”家学传承,他愿当一根火柴杆点亮蜡烛,做一个引路人。
4、手工鞋匠王凤才:36年鞋匠生涯练就了“快、准、狠”的手工技艺。王凤才说:“手上功夫一定要麻利,要快,要准。不仅如此,看鞋的‘眼光’也需要不断的培养,反复看鞋才能有进步。”王凤才追寻着手工制鞋的黄金价值,“鞋与脚达成舒适的默契,脚获得真正的自由。”
5、服装制版师蔡金昌: 40载执着于量体裁衣,严格执行“一人一版”。 蔡金昌说,定制有定制的规矩。一件服装,需要手工做一遍、正式做一遍。“如果我发现某个部分调整一下会更好,那所有的版型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版型不能说已经研究好了,因为它永远没有止境。”
科技匠人
6、建筑结构工程师齐五辉:8点到规划局报到,9点多领绘图工具画图,一画便是一辈子。建筑安全攸关性命,计算与推演间托起汶川地震中的“诺亚方舟”。置身一个徘徊于鲜花和镣铐之间的行业,齐五辉说:“每走一步如履薄冰,要走的踏踏实实,起码能让自己睡得着觉。”
7、数控铣工马利冉:沉浸铣工世界8年,用铣刀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航天产品。翻烂数控铣工编程教材,精准的把握毫米之差,精巧赋予每个打磨的零件以生命。创新方法破解导弹关键零件组合难题,自带“横空出世”的“黑马”范儿。随手整齐摆放工具、量具的小习惯,减少的是时间,铸就的是“全国技术能手”背后的真功夫。
8、灭火导弹专家邱旭阳:与时间赛跑成了习惯,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是一贯的作风。历经无数次“试验失败-改进优化”的无限循环过程。出游只为寻找试验场地,试验基地过生日成福利,邱旭阳说:“发射过程就当放庆祝礼炮,试验成功又是一份厚礼,在家哪能过得这么有意义?”
▲投弹式高层建筑消防车总设计师邱旭阳
9、高楼基坑工程师周予启:近20载,一幢幢高楼大厦在周予启打造的地基上拔地而起,擎起中国第一高楼,深入中国最深基坑,周予启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大楼封顶才能证明基坑是安全的!”
10、导弹零件“缝合”师王锋:“焊接时眼睛必须死死盯住焊点,一条焊缝下来3分多钟不眨眼,当熄焊的一瞬间,眼睛一闭眼泪便哗哗往下流。” 航天产品讲究零缺陷,焊接“第一人”的王锋在一遍遍地琢磨、尝试、改进中找到诀窍,“焊接讲究心到、眼到、手到,手眼配合很重要。”
▲283厂的焊接大师和高级技师王锋
11、铁路电工孙德英:钻研电学是最大的爱好,20余载,孙德英持续进行科技创新,被誉为“科技大咖”。经常“脑洞”大开的他表示,创新想法的背后是操作的重重困难。但孙德英说:“工具做出来还要进行不断的试验,没有哪一项科研是一次就做出来的。每一个科技创新的成功,都来源于不断的试错和总结。”
12、建筑工程师赵振敏:35年来风雨求索,一心打造建筑精品。赵振敏说:“所谓认真的态度,体现在工作中,那就是钉钉子精神。具体来说就是挤劲和钻劲。”制方案,盯现场,奉上千套住房的背后,创造的也是成千份的幸福。
医疗匠人
13、腹腔镜手术医生崔明:10年来为千余名胃肠肿瘤患者解除病痛,被称“神医”。崔明说:“这个牌子的衣服(白大褂),有的人是‘穿不起’的,因为这个牌子的衣服要的不是钱,而是他们的青春和全部的热情、汗水。” 崔明心中,医生这个职业的不同之处是必须不断积跬步以致千里。
14、儿童生殖系手术医师安冰:二十多年钻研在小儿包皮的领域,独创国内气囊导管术,已治愈3万余例儿童。医者,除了精湛的手艺,更需要高尚的品德,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安冰说:“23年手机不离身,坚持对每位小患者24小时病情跟踪。”
15、“肉苁蓉之父”屠鹏飞: 40℃高温孤身深入新疆沙漠寻找传说中的野生肉苁蓉,并开启神奇的研究之旅。钻研肉苁蓉药物价值的同时,攻克了肉苁蓉人工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在国际上首次阐明肉苁蓉的寄生机制。而且将这个“懒人作物”“玩”成了百亿元的产业,成为富裕边民、安定边疆的一剂“神药”。屠鹏飞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光做科研是不行的。有了科研成果,科学家还必须想方设法将它们推广出去,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6、心律的守护使者刘兴鹏:从医二十余载,为驱赶病人的“心病”,争分夺秒的奋战在手术台前。国内首开一站式杂交手术,为复杂心律患者打开希望之窗。喜欢挑战与钻研的刘兴鹏只想,“把已经会的东西做到极致,在未知的地方再尽量多走一步,治愈更多的患者。”
文化匠人
17、音乐匠人徐之彤:天籁般童声合唱的《山河已无恙》让人为之动容。徐之彤创作的这曲民乐风格的旋律在歌词与剧目的磨合中寻得“真宝”。真正的音乐创作需要扎实的音乐基础和冷静琢磨,徐之彤感叹,“人就怕真的下功夫”。
18、戏曲盔箱师李硕:自幼学画,意外迷上盔箱,当了一名“箱倌”,盔箱便成为了一生的职业。在李硕心中,“舞台无小事,任何一个纰漏都会影响到演出。”为避免出错,自制木质人头,闲暇时反复练习勒头、戴盔。执著精神获得了“硕爷”的尊称,但是李硕认为,“硕爷是戏称,老板才证明我真的无愧于舞台,无愧于戏曲。”
19、教书匠人马芯兰:从教40余年,她始终如一做名教书匠,马芯兰说,“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就是当好一位老师”。教改时,她将教材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重新组合。潜心研究的数学教学方法缔造出毕业班全班数学满分的传奇。
餐饮匠人
20、六必居传承人杨银喜:近四十年始终坚持纯手工腌制,一门心思把腌制酱菜作为毕生的事业,从未懈怠。每天打耙近万次,日切菜50公斤每根薄厚2毫米,像仪器一样精准识别含盐度,这是杨银喜令人拍案叫绝的三项绝活。“勤跑腿、多用心。” 则是杨银喜的秘诀。
21、西式甜品师杨军:百折不挠的实验33次,终在国际甜品大赛中拔得头筹。以对待艺术作品之心制作着每一份甜点。杨军说:“对待作品时,要有耐心和细心,专心的时候,连饭也会忘了吃。而且厨师既得动手,又得动脑,需要手脑合一地把色彩、味道、造型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是一个艰难的创作过程。”
22、国宴雕刻大师闫柱:糖雕“兵马俑”“美猴王”“兔爷”等作品,汇聚的是30余载的匠心独运。24小时灯火通明地下厨房里创作出60余件作品,杨军说,“外面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与我无关。”每件糖雕作品都得历经画图纸、收集材料、和面塑形、着色等一系列工序。杨军眼中,“人物造型的雕刻作品是最难的,尤其是脸部塑形,其中的‘点睛之笔’格外重要。”
23、国家级品酒师杜艳红:鼻子闻一闻,舌头品一下,就知道这是什么酒、采用什么技术酿造,杜艳红的大脑装着一本白酒酒谱。她尝遍百酒,咫尺匠心,矢志不移。一两年的追踪实验只为白酒降低一度。杜艳红说,“好的技艺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没有积累就不能有质的飞跃。”
▲红星白酒研发高级技师杜艳红酒体检测分析
24、老舍茶馆传承人尹智君:二分钱的大碗茶,沏出的是京魂与茶艺。在坚守与求变中,尹智君坚信,“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方式”,拓宽茶路,将喝茶衍生成可以吃的茶——茶餐茶菜。尹智君说:“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老北京的生活和性格带到茶馆里,通过心与心的连接传递给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