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山西冶金技师学院六十华诞之际,由山西省人社厅主办,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承办的技工院校内涵建设校长培训活动在太原举行,来自山西省内外的技工院校校领导、校企合作中德两国企业代表、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参加了活动,就学校内涵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专业、课程和质量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演讲、对话和讨论。
【编者按】
6月2日,在山西冶金技师学院六十华诞之际,由山西省人社厅主办,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承办的技工院校内涵建设校长培训活动在太原举行,来自山西省内外的技工院校校领导、校企合作中德两国企业代表、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参加了活动,就学校内涵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专业、课程和质量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演讲、对话和讨论。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职成教所和千秋业教育顾问公司提供学术支持,本刊编辑对会议记录做了摘要和适当的文字整理,由于演讲的时间限制,有些话题未能展开阐述,我们根据演讲者的相关文字资料做了适当的补充,期望对各位同行有所启发和参考。
因篇幅太长,本文有删减。
赵志群: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课程建设
赵志群,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1、国际竞争力排名与中国的差距
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瑞士,本科生毛入学率只有26%左右。同样,德国这个西方国家里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最健康的国家,本科生的毛入学率也仅有38%。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他的高等学校普及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OECD国家中,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之间最协调、最和谐的是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职业教育都搞得非常好,都采用了双元制。以德国为例,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仅占到17%,而60%多的主要人力资源来自技术工人、技术员和技师。
在全球144个经济体参评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整体排名第28位,高等教育和培训第68位,创新第31位。两项与职业教育成效相关的排名,中国的技术准备排名第74位,新技术的可用性排名第107位。这说明我们在生产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位居世界末尾,我们的职业教育很令人失望。
瑞士有本书《为什么我们这么富》,结论是:瑞士有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于搞实体经济的国家,如瑞士、德国等,非常重要。
2、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当关注的两个方面:机制和精神方面
(1)在机制层面,建立新型(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要想实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须满足一些公认的质量标准,应当在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确定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性特征。
1)赋予学徒“准员工”和“学生”双重地位的法律身份;2)确保学徒(学生)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3)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不只是技能训练,而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知识”;4)由于现代社会劳动分工减弱,应引入“核心职业”理念和开放式的职业标准;5)引进科学的职业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职业的“次级因素”(如生涯发展)确定职业标准,确保职业的稳定性,并为建立职业认同感和发展职业承诺奠定基础;6)确保学徒在企业停留一定学徒期限,满足企业对培训投入与产出效益平衡的功利性要求。
第二,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包括:1)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学校和企业合作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2)建立跨越传统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如“学徒中心”)承担协调工作,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3)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发统一课程标准,保证学习成果在不同地区均得到认可,但企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相对的自主权;4)建立专门的学徒制指导教师(实训教师)培养和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实习质量;5)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企业)、职业院校和职教研究机构可以系统参与到职教政策讨论和对话中。
(2)在精神层面,建立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神追求
目前社会心浮气躁,大家常常重视“短、平、快”项目带来的即时利益,常常忽略职业教育的品质灵魂。很多院校热衷建立万人大校,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就出几十种创新“理念”和“模式”,但内涵建设却要弱得多。又如项目教学已成为共识。但是很多院校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而是盲目照搬。结果项目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五花八门,常常用同样的词语,谈的却不是同一个事物。
我们有理由担心,一些新理念有可能退化为毫无意义的概括,本来很有价值的实践,也可能成为短暂的狂热。如果本着工匠精神来搞职业教育,那就是: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专业和敬业。
3、课程建设要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要想让我们的职业教育更有效,必须系统化地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我们教什么,我们教的东西必须是学生需要的东西。第二,教到什么程度,并不是教的越多越好,什么时候教,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在哪里教,用什么教,在什么地方,一系列的问题,我希望给大家分享。
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首先是初学者(新手),然后到生手、熟手、能手、专家(高手),但我们现在是倒过来了,完全违反了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
有个学校做得非常好,这个学校毕业生两年后当车间主任的很多。他们一年级不用学数学,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学生认识到要学好专业必须要学好数学,才开数学课。这就是符合职业认知的规律。
引领一个新手成为生手,必须通过职业定向性任务,手把手地教,教会干活,成为生手。生手通过程序化任务,成为熟手。熟手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自己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从头至尾做下来就成为能手了。
而要培养专家,就要通过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汽修班的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是,把现代汽车公司用于碰撞试验中撞坏的车修好。谁也不知道汽车会撞成什么样。学生必须有专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完成任务,达到这一步专家就诞生了。这就是从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规律。
我们不仅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技能,还要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首先要满足岗位的工作要求,对于一个汽车维修工的岗位要求,要能解释和展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基本能力、岗位能力;第二个是过程性的能力,必须有经济头脑和成本意识。比如,生产的手表怎么可以经久耐用,而且要走时精准。要知道我的工作从上游哪一个岗位过来的,下一个岗位对我的要求是什么。最高的能力是设计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奔驰汽车公司岗位上的很多工具都是工人创造的。
我们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上课睡觉。国外是想方设法“骗”学生学习。对于学机械、学电的新生,先让他们做太阳能车,这是他们自己做的。他们实际上需要学习制图,而制图的基础是立体几何,学生连平面几何都学不会,没法学习制图。所以先让学生用瓦楞纸板等材料做机器人、做车的模型,学生玩起来了,就不睡觉了。然后让他们识图,认识坐标轴,认识立体,不用让他们学习制图,因为一学制图又要睡觉。用“骗”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这就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干活。你要想学会干一个活,必须完整地干过一次活。如果你从来都没有完整地干过一次,你永远都不会干这个活。工作过程要完整。所有的职业都是通过完成一个个的工作任务成长起来的。一个专业大概是由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的,我们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找到,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就是一门课,学完一门课就会干一个活,学完所有的课,这些活就都会干了。这是职业教育的方向。
张中洲:
从示范校评估,看学校的专业建设之道
张中洲,原珠海市技师学院院长。他在演讲中结合示范校评估和他本人的经验,总结出专业建设的“9851”原则,即,“9项工作”、“8个定”、“5个工作步骤”和“1项重要工作”。
专业设置对于技工学校来讲很重要。办学是办专业,学校要有特色,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校的专业情况。所以说,专业建设是整个学校内涵建设的龙头。
1、专业建设要做好“9项工作”
(1) 行业需求调研;(2) 岗位工作分析: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提取典型工作任务;3)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4)课程标准制定;(5)教学资源建设;(6)教学环境建设;(7)教学模式建构;(8)评价模式改革;(9)管理制度创新。
其中专业建设调研需要花的精力最多,如果调研的范围不够广,样本量不够大,得到结论就很难支撑以后要进行的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教辅资料。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我们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开始既做了资源库的标准,又制定了资源库的技术要求,也把它分成了几个子库,每个子库里面内容也做了进去。在这个方面我们没有走任何弯路。
2、师资队伍建设中的“8个定”
定培养制度、培养标准、申报条件、具体人员、个人规划、培养活动、考核办法、建档要求。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要强化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不要把老师的成长放到外面去。还有是企业实践。最为重要的还是校本培训,因为这种方式针对性强,相对成本比较低。第二是让老师在工作中成长。我认为老师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的成长,做项目建设和课程改革,当时做这些工作时可能很累,但后来老师们确实会有很大的进步。第三个是形成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一体化教科研和行业企业兼职的能工巧匠构成的教师梯队。
3、工作过程的“5个步骤”和“1项重要工作”
5个步骤:培训、计划、实施、总结、评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很多次我们不走弯路、错路、回头路,就是由于把这5步做到位了。其中培训非常重要。如果培训做到位了,就不会出现错误,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不会做,关键是我们应该要向他们讲清楚。
“1项重要工作”,就是档案资料的积累、收集和整理。由于现在我们项目也多,事情也多,有时会因为资料的不全影响项目的申报,我们对所做的工作有充分的资料积累,为争取到这些发展机会做好基本的资料积累工作。
吴安鸣:
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吴安鸣,重庆行知教育集团董事长,重庆行知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创始人。她在演讲中结合重庆行知技师学院的教育实践,阐述了她对培养未来人才的深刻思考和对陶行知生活教育主张的孜孜追求。
1、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是学生和学校的希望
作为民办学校,为了生存下去,我们的信念就是坚持培养未来的人,用未来的标准要求自己,几年下来,证明这种思路是对的。第一,自己想办法活下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去思考,练内功。第二,社会在发展,应该准备好未来社会需要的人,这个社会才会有未来。而且,只有学生有了未来,学校才有未来。
原来,我们是两年制,培养低端的工人,但是低端工人更需要高端的软技能。同时,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我们不断延长学制,从最开始的两年制,到后来三、四、五年制,我们未来的计划是七年,
2、培养有灵魂有信仰的人
我曾在某著名企业做了一天的调查。我发现,这些孩子下班后很累,就去网吧、酒店、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玩,长期下来后,精神状态退化了、灵魂退化了。他们抱怨、痛苦、辞职,忍受不了低端工作的劳累,经受不起低端工作的负面诱惑。于是,我们决定延长学制,由2年延长至3年,时间长了,明显感觉孩子出去后,耐力、定力、心态都好了很多。
延长学制后,我们的孩子在企业评价还不错,但是调查发现,孩子自立精神还是很缺乏。当学生面对复杂的诱惑,面对难题,特别是人性方面的难题的时候,面对家庭、感情、个人、事业很多困惑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他无法解决了。这不仅仅是德可以解决的问题,还因为学生文化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如果改善这些孩子的知识结构,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变强。我一直在研究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发现凡是有信仰的民族,都有自我调控的能力,能用信仰来判断这个事情该做不该做,这个信仰支撑他控制自己消极的一面。形成这个信仰还是需要文化,于是我们改变课程,改变课程的内容、形式、管理办法,开设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心理辅导课程,还设置很多平台,让孩子们知识结构更合理。在能力方面,我们重视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
怎样培养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呢?第一是老师必须有信仰。行知学校的信仰就是真善美。这么多年来,如果作假,我们就能拿到很多钱,但是我们坚决不做假。教委学校说我们是一个没有造假的学校,就是因为不爱作假,所以我放弃了很多机会,连续4年没有参加评比,就希望把学校做得越来越真。
第二是改革活动。每个活动之前,学生必须认知活动的价值在哪里,带着思想、欲望进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准备做哪些服务,准备找到哪些答案,再参与活动,事后要做总结。这样,每个活动都会沉淀很多东西。
第三是社团。我们的社团种类范围很广,和社会相容,和生活相容,我们有环保社团、生活社团,每个孩子参加一个社团,每个社团都要做一个月、一学期的社团活动报告,学生要对社团活动进行设计,研究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社团活动让孩子没有心思去玩,没有心思去从事消极的东西。
第四是平台建设。首先,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老师是被管理者,学生是管理者。我们给了孩子管理权,寝室教室不关门,所有办公室实训室的钥匙都在孩子们手里,孩子可以使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实训设备,孩子要参与保护和策划。老师负责两点,第一是质量控制,任何活动要质量,任何平台讲究规矩。其次是技术指导心性调整。我们有军训教官队伍,去年培训2500多个企业高管,教官由我们16岁孩子担任,不仅教技术,还教如何做人。我们二年级孩子给一年级孩子军训,他们是一年级的榜样和目标。
其次是文化提升的平台。我们把数学、语文、外语上得非常活,外语的公开课没有孩子学不懂的。另外一个就是阅读,我觉得只有阅读,孩子才能真正走得远。新生中有烫发、戴耳环、露肚脐眼的,我们不强制他们改变,都可以进来。进来后,用学校的文明去感化他,每个人都有礼貌,老师孩子像一家人一样。有了家的氛围后再想办法改变他,一是靠老师的交流,第二就是靠读书,基本上半年或一年后他们的审美观就改变了,书香的气氛出来了,每天一个小时读书从来没断过。
另外一个平台,是学科共融平台和专业项目教学平台。比如旅游专业,一年有一个科研项目,都是科任老师带着孩子去。去年,我们参与了重庆市国际会展,会展专业的孩子为了进到会展现场,没有钱买门票,就主动提出为会展提供服务。主办单位看不起我们技工学校学生,他们只要大学生。我们的孩子就在现场捡垃圾,工作人员被感动了,就让我们进会场准备,为了第二天不会迟到,三十个孩子在会展外边地上睡了一晚上,工作人员很感动,就让孩子们参与整个服务过程。孩子回来后写了国际会议怎么举办、怎么布局、怎么经营的报告,看得我眼泪哗哗下来……当我们的课程活动平台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人气氛围能共同育人的时候,技工学校就没有育不好的学生。
3、以大爱办教育,赢得社会和企业的尊重和喜爱
我在重点中学工作的时候读了陶行知的全部书籍,心里被震撼了。我希望我能办一所学校,把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捡回来,所以辞职做了4年的生意,攒了80万,又借了20万,开始租房子办学。我坚持一定要办不赚钱的学校,所以特别的辛苦。我当时的想法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使学校有话语权的理由。我必须为学生负责,我所有的心,老师们所有的心,全部在学生身上,我们培养未来的人,我们就有未来。
开始的时候,我希望20年后用学生说话,让政府和企业来找我们。今天不到20年,这个愿望开始实现了。我们很少找企业,但是,我们一天一天被发现,然后我们和企业讲条件,话语权在我们手里,孩子给不给企业我们说了算。现在很多企业找我们,孩子走得比较高端,有些进入中央的机关、市里的事业部门。他们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有素养、有人格魅力、有学习能力、不斤斤计较的人。只要把自己放下,心里没有自己,就能把事情做起来。我后来接触银行、局级单位,他们都是要这些人,有这些人才有未来。
今天,我们等到了有大爱的企业,企业招我们的学生,要提前五年预定。现在,一个专业跟一个民营企业合作,比如与好利来合作,我们提出的条件是,我们培养的烘焙人才,好利来不能自私,任何一个同行业单位来找我们要,你不能干预。设备是你给,高级技师是你派,专业人才是你派。我们和企业成立研究所,成立大师工作室,但是人才要面对全社会,必须有这个爱心,不能自私,自私做不成中国的老大。他们还得答应我们的要求,我们是为中国培养人才。刚开始找不到这样的企业,但是后来我们还是找到了有这种大气的企业家。下一步就是和国外合作,现在和韩国合作3年,明年开始和日本合作。希望行知学校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今后能为社会、企业员工多做贡献,通过社会的合力,把中国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李永生:
坚持提升学校核心竞争能力,主动顺应时代变迁
李永生,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公司总经理,职教专家,高级咨询师。他在演讲中结合丰富的咨询案例,阐述了何谓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竞争力提升之道。
1、什么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能力,是指学校之所以成其为学校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最具代表性的能力,即反映了教育本质,能够使学校在同行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学校很难简单复制的一种能力。
通过对200多所咨询过的学校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一些学校长达20-30年发展变迁的跟踪,我们认为,这种核心能力就是学校独特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是由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而支撑人才培养能力的,是学校的管理能力——亦即学校独特的管理模式,正是这种管理模式使学校定位准确,并得以调动起学校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
2、人才培养能力取决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品德素质养成模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学生自我发展模式。从目前的办学实践来看,某一个方面做得出色就可以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了,某两方面做得出色就是一所优质受欢迎的学校了,而三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的学校目前似乎还不多见,所以,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3、管理能力取决于学校管理模式
有些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非常强,已经形成非常好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但是,因为过去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一旦校长个人的管理魅力失效,各种问题就慢慢开始出现了,骨干师资断档,新人积极性不高,教师也出现了职业倦怠,教学质量也开始滑坡……这说明如果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人才培养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没有管理的支撑,人才培养能力也是难于持续的。
构成学校管理模式的要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战略管理
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简单说就是学校究竟要把自己建设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样的定位不但要符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社会的期望、党和国家的要求,而且要根据这样的定位开发设计有竞争力的学校教育服务(产品)——课程和教育教学方式,选择最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优化配置学校的相关资源,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
(2)学校文化管理
学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因此,学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学校还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因此,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有利于育人的文化环境。学校通过教育理念、价值观、学校精神、校训、校风等精神文化的建设,形成全员的教育自觉和文化自觉,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制度底线,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全员育人的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3)学校质量管理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提供过程,在教育服务提交前无法完全确认其质量水准,因此对服务提供前相关能力的确认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监测控制尤为重要。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学校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有效保护和沉淀自身的无形资产,并最终形成成熟的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学校在达到一定规模、文化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人治的作用已经鞭长莫及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更加必要和急需了,它是构建和不断提升学校核心能力的坚实基础。
(4)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学校应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确定对学校领导和员工的关键能力和素质要求,并结合员工需求,制定学校人才建设规划,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招聘、使用、培训、考核、奖惩等过程,使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校长对话:中德职校校长视觉下的质量建设
下午是中德职校校长对话的环节,邀请了德国职教专家Peter.Mibus校长、中方嘉宾山西冶金技师学院董事长、原校长普晓虎、重庆行知教育集团董事长、原校长吴安鸣,原珠海市技师学院院长张中洲,赵志群教授主持了对话和讨论。论坛讨论了中德质量文化与管理的差异,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办学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校企合作和质量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