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动态 >

高职院校质量年报该由谁写?

2016-07-26 13:28:48 刘文明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周五在京发布。为编制好该报告,去年年底,教育部要求全国所有高职院校各自写好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并发布。笔者所在学校更是重视有加,在发布学校年报同时,也把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发布。

  《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周五在京发布。为编制好该报告,去年年底,教育部要求全国所有高职院校各自写好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并发布。笔者所在学校更是重视有加,在发布学校年报同时,也把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发布。

  质量年报有两种,一种是“内部参考版”,主要是校内通过收集信息,对培养过程进行诊断,根据信息反馈和诊断结果改进教学等培养环节。另一种是“社会公示版”,要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回应政府、学生和家长的问责。在高职办学实践中,这种“内部参考版”的自我诊断、纠正和提升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部过程中,是学校“必修课”,没有年报也照干。对于“社会公示版”报告,从政府层面看,因为政府的财政绩效考核和审计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对于政府以及投资方的期望和效益问责,已经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做了回应,也无需再另立一套质量年报。
  排除前两种意义,质量年报的意义只剩下对“家长和学生的满意程度”回应。一个核心问题是,教育质量高低到底该由谁说了算?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可以理解为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以及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度。质量高低的评判者不应是服务的提供者,而应是消费者。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很显然,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者应该是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以及学校举办者。所以,让高职院校自己写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逻辑出了问题。
  事实胜于雄辩。笔者从发布的质量年报中,随机抽取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2011、2013、2015年的100份报告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报告写法雷同,就是学校教学工作全面总结,有成绩有问题。其中,成绩部分不吝堆积,大书特书,占据篇幅绝大部分。对于问题,均泛泛而谈,大而化之,避实就虚,寥寥几语,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师资有待加强,专业需要优化,合作需要深化等。
  趋利避害是任何组织的行为准则。高职院校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高职院校也食人间烟火,只有写好了,政府才能高兴,才能加大投入,才能吸收生源。所以,高职院校一定会使尽浑身解数,尽可能把自己写好,尽可能多地展示成绩。这样做,谁都舒服满意。
  可想而知,自系统下出炉的年度报告社会认可度不会很高。笔者曾专门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宣讲过这份年度报告。与学校形成鲜明对比,企业毫无兴趣。他们认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好不好,质量年报说了不算,他们眼见为实。事实上,政府有关部门在私下聊天时也认为,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他们都非常清楚,也用不着再去看报告。
  如果高职院校费力写出的报告都“沦落”到连主管部门、企业和社会都无心问津的下场,只是成为省教育部门、国家教育部门撰写报告的原始素材库的话,恕笔者直言,这就是“形式主义”“文牍主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到底该谁来写?这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一定要写,执笔者一定不是学校,而是一个由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以及学校主办者组成的第三方机构,唯有如此,能对高职院校作出实证性评估,才会进一步提高客观性、科学性和可信度,真正体现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