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的专业选择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求。对比从前,最近十几年来高考状元积极投身金融行业,医生、律师、工程师、科研人员等需要刻苦专研、挣的是“辛苦钱”的专业受到冷落。没有人愿意做“工匠”,这是中国的危机。
高考状元的专业选择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求。对比从前,最近十几年来高考状元积极投身金融行业,医生、律师、工程师、科研人员等需要刻苦专研、挣的是“辛苦钱”的专业受到冷落。没有人愿意做“工匠”,这是中国的危机。
根据澎湃新闻“2016高考状元调查问卷”(全国22个省份36位状元填写了有效问卷)数据显示,61.11%的状元倾向于报考经济类专业(多选),33.33%倾向于报考管理类专业,选择哲学的为8.33%,历史学和教育学同为2.78%,农学、医学、军事学类专业均无人选择。
让我们再往前推15年,看看这个时间段,这些天之骄子们最热衷的职业是什么?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00~2010年内地“高考状元”就读专业调查,选择经济管理的状元约占总数的40.87%,遥遥领先其它专业,对于“将来希望从事的行业”,30.56%的状元偏好银行、证券、基金类行业(请注意,根据麦肯锡2016年的调查报告,中国80%的经济利润流向了金融行业)。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选自职业的志向依然充满了功利性。
再来看看香港,有香港高考之称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发榜显示,4名状元当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一名表示想当律师。这与此内地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香港最优秀的学生纷纷选择做一名医生或者律师,都是技能型岗位,其实不仅是在香港,包括在其它欧美各国,“律师”和“医生”的地位都很高,为什么这种技能型职业在中国总是掉不起我们的胃口呢?
可能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像“律师”和“医生”都属于苦差事,这种职业对个人技能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且赚的永远都是辛苦钱。的确,要是论及财富的堆彻速度,这相对于那些通过创业、融资、并购、上市就能一夜暴富的传奇来说,确实不值一提。
同时,我们也都把目光和赞誉都给了那些暴富的人,无论是电视还是在互联网上,那些“少年得志”的创业者总能抢到头版头条,90后、95后的标签也被贴了上去,从而引导了下一代人的价值观。
为利学经济,为名学艺体,为政学关系,出国学外语,这就是当下年轻人的价值倾向。这样说虽然有点刻薄,但也确实值得反思。
有一点非常重要,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价值导向。对于今后的中国来说,特别需要一批愿意独立钻研、能深入开展各种研究的技能型岗位。
我们太需要屠呦呦这种人才了,我们太需要那种能够将自己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的学者了。中国的崛起,一定离不开一批有“匠心”的人:也就是那些脚踏实地的人。比如技工、程序员、设计师、编剧、作家、艺术家等等。因为中国的社会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剩下的就是灵魂填充!即便是普通的工作岗位,他们也能发挥很大作用。
以前我们走的太快,以至于丢掉了很多东西,接下来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原来我们羡慕的一夜暴富,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羡慕一夜暴富。那么整个社会只能一直浮躁下去!
“匠心”直接关乎中国的实体产业。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想当马云。就没有人愿意再去脚踏实地的做工作,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心化。
以前,我们都在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总是忽略对事物的钻研和探索精神。身为一个80后,小时候同学的理想总是想做个科学家。但是长大后世界观就悄然改变了,而现在的00后更很少有愿意献身于科研事业的。
回顾我国历史,早在春秋时期,鲁班就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自古以来我们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
正是有了这些发明和创造,才有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才能在历史上引领世界的发展。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说: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
我们一定要给予这些“工匠”足够的尊重,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要知道在美国,电焊工或柴油机修理工的收入往往比初级的办公室白领高,有的甚至高2或3倍。因为拥有技术的人太少了。
归根结底,高考状元不屑于包括工匠类专业,还是因为社会的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家长的功利性、以及我们自身的功利性。
在这个各种“商业模式”横行的年代,我们迫切需要看到“脚踏实地”的精神。同时,我认为创造历史的不是某个别英雄,而是无数个在普通岗位上勤勤恳恳做事的人,向平凡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