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动态 >

做教育,不缺理念而缺理性

2016-12-12 14:49:05 山声月影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我们往往迷恋于“要做怎样的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却常常忽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他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什么”,常常以“我们”代替“他们”,并且忘记“自己当初的需要”。

  我们往往迷恋于“要做怎样的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却常常忽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他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什么”,常常以“我们”代替“他们”,并且忘记“自己当初的需要”。

 
  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成就学生幸福完满的人生,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不能沦为应试的活动,不能堕落为谋生的手段……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对的、“先进”的。
 
  然而,“天地之大德曰生”。教育(尤其面向中下阶层子女的教育)需要帮受教育者:提升生存的资本和能力,提高向上一层级社会流动的可能性,然后才是促进他们全面而持续发展。
 
  换言之,从需求的角度考虑,学校教育既要让学生当下快乐地学习,形成健全人格,也要让他们获得持续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走向未来的智力资本。
 
  谁都无法否认,家长们对孩子当下快乐和未来发展的关注远胜于教师,远胜于教育教学改革专家。为什么专家们推崇的“好的理念”“好的教育”,不被多数家长和学生接受?
 
  因为他们最终要对孩子负责,不是三年、四年,不是九年、十二年,而是一辈子。
 
  更因为很多提出教育理念、设计教育改革蓝图、执行改革方案者子女拥有的教育资源、平台、机会远远优于绝大部分普通家庭子女,其需要从教育中获得改变的重点已然不同 。
 
  拥有现在未必等于拥有将来,但是失去现在要想赢回将来,很多人要付出长期和沉重的代价,而最惨痛的莫过于用将来的一辈子也“追”不回失去的现在。
 
  很多理念不是不好,而是不宜被过度推崇,因为它们还无法满足大部分受教育者最核心的诉求。将来未来,现在已在。如果无法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未来,那么请给他一个实在的现在。
 
  “我们”不只是我们,因此既不能忘记“我们”当初出发的原点,也不能忘记“他们”对教育的最核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