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改革 >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的问题

2016-06-08 13:54:46 中国大学教学 王志蔚 张彩云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按照统一要求,报告内容分为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7 个部分。

  一、报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出的共性“问题”

  按照统一要求,报告内容分为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7 个部分。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部分要求高校要“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根据这一要求,各高校基本上按照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思路完成此部分的编写。据统计,48 份报告提出“主要问题”共计162 个,平均每校3.3 个,反映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专业结构等7 个方面。
  在48 份报告中有25 份认为高校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占报告总数的52%,高居问题榜首。主要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相对匮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乏,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责任心淡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特别是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正规的教师教育培训,教学不够规范、教学经验积累不够,科研方向需要整合。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比例偏低,制约着学校转型发展。
  有17 份报告认为高校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条件与能力不足,实习设施不够完善,实习单位难以有效落实,学生实习质量不高,占报告总数的35%。报告显示,高校缺少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实践教学安排大多限于校内实验室,实验室验证性内容较多,训练与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容不多,校外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实习人数和时间难以保证,实习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总体看,高校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存在覆盖面较小,程度不深,部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
  有15份报告认为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专业多,新兴专业少,专业特色不明显,办学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导致高校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占报告总数的31%。报告显示,长期以来高校专业结构老化、缺少专业亮点,现有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匹配度不明显,特别是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激光技术等高度相关的新专业不多,专业布局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自主招生专业数量不足,专业结构单一,专业内涵建设缺乏专业评估进入和退出机制。
  有12份报告认为高校现有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无法适应本科教学要求,占报告总数的25%。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落实乏力,执行操作程序与责任不够明确,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执行和监控不到位。教学质量评估“管”“办”“评”不分,质量改进缺乏科学的监测和评价。科研导向的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存在负面影响,科研工作优于教学工作,科研项目优于教学研究项目,科研成果优于教学成果,科研带头人优于教学带头人等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并没有实质的转变。
  有7份报告认为高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占报告总数的15%。这些报告认为,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已有的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用房紧张,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购置、教学实践经费需要更大投入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另外,有6份报告认为本科教育教学开放程度较低,本科生国际交流的比例较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深入,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占报告总数的13% ;有5份报告认为高校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脱节,缺少“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产学研”结合十分薄弱,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市场需求,占报告总数的10%。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存在着明显的质量问题
  1.“需要解决的问题”回避问题,淡化问题甚至偏离主题
  任何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问题。报告中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求高校“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耐心地解决问题”,否则报告“除了给不愿了解真相的上级领导欣赏,很难有别的用处”。然而,许多报告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特殊处理。据统计,能够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的报告有23份,占报告总数的48%;而回避问题或轻描淡写,以对策、思路、努力方向等形式隐含问题的报告有25份,占报告总数的52%。其中,以“建设方向”代替指出问题,如“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继续提升生源质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对策中暗含问题,如“进一步提高师资‘双师型’素质。拓展人才引进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例。”
  有的报告“虽然”“但是”绕来绕去,就是不切入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面临什么困难,报告根本没有真正涉及。有的报告竟将筹建新学校、高校合并作为突出问题,让人感觉离题万里。编制和发布质量报告的目的“不仅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是查找问题、持续改进”,而回避问题、淡化问题,何谈建设一流大学?
  2.“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强调客观原因,极少反思主观原因
  48份报告在指出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时,大都认为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学校缺乏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强调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总量偏少,博士化比例不高,具有行业背景和工程背景的博士比例较小,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数量较少,具有半年及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青年教师队伍仍需扩大,等等。报告在列出这些客观原因时,很少反思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落后、教学管理松弛、绩效管理制度不科学、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等主观因素。
  在谈到办学条件时,大多数报告归咎于学科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低于同性质院校或省属院校预算标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现有教育资源承载力不够,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实习系统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开支不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反思办学经费预算不合理,不注重办学效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不善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等问题却没有一所高校涉及。事实上,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各个高校中。
  在分析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时,大多数报告往往认为是大中型企业积极性不高,而中小型企业不能满足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要求,而不去认真反思自己缺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放下架子主动融入行业企业,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
  上述分析中存在的一多一少现象,反映了高校缺少正视现实、挖掘深层原因的勇气,也是缺乏大学精神和自信胸襟的一种表现。可见,虽然一些高校有了问题意识,“但仍缺乏理性自觉”和“直视问题的胆识”。
  3.“需要解决的问题”检视不足,往往避重就轻,淡化虚化
  虽然有23份报告指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像蜻蜓点水,模糊空泛,“犹抱琵琶半遮面”,例如“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各项教学建设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建设水平、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适应性,显现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某些问题与不足。”“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依然存在某些不足和差距,特别是办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国际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些表述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避重就轻,甚至可以称之为伪问题。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怎么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至于教学投入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特色品牌不突出,领军人才缺乏等,在任何学校都可能存在。审视上面几段所谓的“问题”,我们看不到高校对教学质量具体、真实、个性、坦诚、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4.“需要解决的问题”表述僵化、套话
  人们对思维僵化、八股盛行、假大空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风深恶痛绝,如今这种文风已吹到了高校。报告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阐述,经常出现类似“虽然……但是”“与……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有待于(尚需)进一步提高(加强、改善等)”的表述。虽然三言两语,但又似曾相识,大多官话、套话,而且校校雷同。
  不同高校的报告,不约而同使用了相同、相似的语言模式,让人惊叹高校的同质化已经深入骨髓,高校教育思维都患上了白血病。
  还有一些报告在指出问题时竟然出现了病句、用词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让人瞠目结舌。这些硬伤说明编写者责任缺失,工作马虎,学校把关不严。
  (本文摘编自《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5期文章: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评析。标题为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