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负面标签带给农村留守中职生二次伤害

2016-04-06 15:59:55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对于初中及以下低年龄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生存现状,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曾经作了连续的报道。相对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家庭中的中职学生的报道则不多,外界对这一群体了解也甚少。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对于初中及以下低年龄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生存现状,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曾经作了连续的报道。相对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家庭中的中职学生的报道则不多,外界对这一群体了解也甚少。

  为了解农村留守家庭中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状况,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信息,我们用“长处与困难问卷”以及自编的相关问题对418名全国各地农村留守家庭的中职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并与589名非留守家庭中的中职学生进行比较。同时,对河南安阳地区某职业高中的部分留守家庭中的中职学生进行了访谈。
  调查发现,留守家庭中的中职学生总体而言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和非留守家庭中职学生相比,主要的各种心理指标并无显著差异,并非像有的文章所描述成的“问题孩子”。问卷调查结果经统计软件分析后显示:父母都外出打工家庭和父母都没有外出打工家庭的中职学生在“长处与困难问卷”所测试的心理因素“情绪症”“行为问题”“多动症”“同伴问题”“亲社会的行为”“困难总分”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和升学、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对自己未来的前景的信心,留守家庭和非留守家庭中的中职学生亦无显著差异。
  在访谈中,一些农村留守家庭的中职学生说出了心中的憧憬与梦想,他们共同的梦想就是外出打工的父母能够回到自己身边。
  访谈对象小李今年15岁,就读河南安阳某中职学校一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父母为了养家在其10岁左右双双外出打工,姐姐到外地上学,平时小李独自在家,由姥姥姥爷偶尔前来照顾。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小李很不愿意,但也无奈。他非常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每周打一次电话。曾经也对父母外出打工非常怨恨,羡慕父母都在身边的同学,觉得他们家里热闹而温馨。只有过年父母才能回家,父母在家是小李最快乐的时候,感觉很有安全感,但这种感觉很短暂,因为过了年爸妈又要出去了。小李曾经哭闹不让他们走,但阻止不了父母的离开。等到下次见面时又时隔了一年。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懂事,小李现在也能理解父母的苦衷。虽然每次见面父母从不提起外面打工的情况,但他能想象得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和不易。小李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外出打工的父母尽快回来。他学的是汽修专业,想着以后开个门市修汽车挣钱养家,好让父母不要再那么辛苦,回到家中,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幸福生活。
  访谈对象小张今年16岁,也就读一年级。小张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其8岁那年因病去世。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办完母亲后事后,父亲就又外出打工了。小张父亲打工地点不固定,工作性质是建筑工地的一些零工。父亲三五个月回来一次,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小张。小张幼年时很依恋父亲不想让他外出,但愿望每每落空。在六七岁的时候,曾经非常怨恨父亲外出打工,但随着年龄慢慢长大,现在已能够理解。特别是看到父亲用打工积攒的钱为家里盖起了新房子时,原来对父亲的怨气化为感激,明白了父亲常年在外辛苦劳累的迫不得已。由于从小就没人辅导小张功课,他的成绩不太好,对学习也不感兴趣。去年上了职高,学习汽修专业,操作技能还是能学会,但一上理论课就头疼。尽管如此,进入中职学校后,小张还是努力地学习,希望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自食其力,也能让父亲早日结束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活回到家里,一家人热热闹闹在一起。
  第三位访谈对象因为特别乐意帮助别人,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爱心哥”。“爱心哥”今年17岁,同样就读一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父亲身有残疾干不了重活,母亲只好外出打工养家。由于有残疾父亲在家相伴,母亲外出打工对“爱心哥”情绪影响不大,但有时会特别想念母亲。母亲外出打工时“爱心哥”已经懂事,完全理解母亲为家里所付出的辛苦,从不曾怨恨,反而很心疼母亲。班上有同学脚有残疾,走路不方便,“爱心哥”就每天背他上下学,于是,“爱心哥”就这么叫开了。“爱心哥”学的专业是植物栽培,梦想是当一名园艺师,早日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让外出打工的母亲早日回到身边。为了这个梦想,他决心好好学习,打算选择升学这条路,觉得只有深造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以上访谈的几位农村留守家庭的中职学生,尽管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够学好专业技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让远方打工的父母结束四处漂泊、艰辛困苦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中。
  有不少研究从问题出发,用“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自卑、悲观、孤僻、暴躁、极端”等负面心理特征表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这不仅给他们贴上了不实的标签,也因“污名化”而造成了对他们的二次伤害,并将责任归咎于家长的外出打工,说是“赚了票子, 丢了孩子”“鼓了钱袋子,误了孩子一辈子”等。调查表明,多数留守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都是迫于无奈。这样的批评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对留守孩子及其父母也很不公平。
  我们的调查结论是,尽管父母外出打工对其成长带来了不利因素,与健全家庭孩子相比,爱和关心的缺乏,使他们过早品味到生活的艰辛,在他们最需要父爱和母爱时留给他们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无望的期盼,造成了难以忘怀的伤痛,但他们中大多数人还是能以积极、坦然的心态去面对,通常还比一般孩子更坚强,在他们的心中也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的心态是积极而阳光的。
  (作者胡燕系河南安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作者董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