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日本政府在其实施的教育和指导方面有明确分工。总理府、警察厅、法务省、环境省、文部科学省等机构互相配合、共同推进日本国民道德素养的提高。
为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日本政府在其实施的教育和指导方面有明确分工。总理府、警察厅、法务省、环境省、文部科学省等机构互相配合、共同推进日本国民道德素养的提高。日本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把弘扬公德作为软性规范,以硬性规范刺激软性规范的全面形成,合力推动国民道德教育。
在日本,并无“素质教育”一词,日本政府通过其主导的立法,以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硬性规范,推动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日本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把弘扬公德作为软性规范,以硬性规范刺激软性规范的全面形成,合力推动国民道德教育。
政府和社会联合推动
为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日本政府在其实施的教育和指导方面有明确分工。总理府、警察厅、法务省、环境省、文部科学省等机构互相配合,共同推进日本国民道德素养的提高。
其中,日本总理府(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制定青少年德育基本方针,并协调相关部门实施。警察厅负责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取缔危害青少年的场所。法务省负责处理青少年违法事件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管教。环境省负责社会公益设施。
每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都会进行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调查青少年的公德水准、校内暴力情况等,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社会品德教育的整改措施。同时,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学力和学习情况调查”,对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学校开展学科检查以及问卷调查。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习意欲、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此外,日本还建立了公民馆、青少年中心等遍布全国的社会教育网,种类齐全,设施完备。日本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公民馆,目前共有近1.5万个公民馆。在有的地区,人们也称之为“市民中心”“地区中心”或“生涯学习中心”等。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公民馆的目的是“为市、村、町及其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开展适合他们实际生活的教育、学术和文化等各种活动提供场所,以提高居民的教养、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为振兴地区的文化生活、发展社会福利做出贡献”。为达到此目的,公民馆开设的活动主要是讲座、讲演会,并为地区居民提供图书资料,开展体育、娱乐性集会并加强与社会各团体和机构的联络。青少年中心是通过向青年提供住宿性集训以培养身心健康青年的一种综合型设施。此类教育活动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各都道府县教委指导下开展。
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活动
日本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为了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由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等几大部分组成。在素质教育方面,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作为独立科目的道德教育课和特别活动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在课程安排上保证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连贯性。
原则上,道德教育课每周一课时。中小学阶段作为独立科目设置,高中阶段把道德教育置于社会课的“现代社会”科目内,以便学生进行理论性的学习。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即关于自身、关于和他人的关系、关于和自然以及崇高事物的关系、关于和集体以及社会的关系。在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等不同阶段赋予四个方面明确、具体的内容。
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大多着眼于身边事,因而各项内容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学校的道德教育,通过整个学校教育开展实施。不仅在规定的道德教育课与其他各科目和特别活动中,也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指导。”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对道德教育如此规定。可见,日本学校中的德育不单纯依靠道德课完成,而是把道德课作为基本渠道,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去实施。因此,无论语文还是算数课,各科目都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相互联系起来。
日本中小学毕业典礼也浸透着道德教育的内涵。毕业典礼仪式感很强。会场布置和参加人员着装都非常庄重。授受证书环节秩序井然,由班主任老师点名,学生大声应“到”。毕业生群体与低年级学生群体分别呼喊出给对方的祝福之词,以示道别。毕业生每人一份毕业证书以及一份参会材料,包括毕业生在校教育活动内容(学事报告)、毕业式歌词、授课老师及同学名单等。参加中小学的毕业典礼人员除校内师生外,还包括来自学校所属社区、地方政府、校友会等各方面的校外代表。毕业生向校长、老师、“家长与教师委员会”(pta)代表以及校外嘉宾敬礼,以示感恩。同时,学校在细节上考虑得很周到,为因各种原因未能出席仪式的毕业生在会场保留位置。
家庭与社会密切配合
在社会教育方面,日本通过法律法规将社会教育视为国民权利。随着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日本系统化、组织化的社会教育网络基础在全国范围形成。同时,日本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实实在在抓道德教育。
“二战”后,日本学习西方的经验,成立了日本“家长与教师协会”(pta)。有的地方也称“育友会”,加强对学生校外生活的指导,改善和充实社区教育环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早上排路队上学时,协会组织的家长会轮流走上大街挥舞旗帜给予引导。除了学校的协会活动外,日本以市町村为单位,还有协议会。例如,有的地区每年召开4至5次研修会,为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信息和建议。在“3·11”大地震后,日本“家长与教师协会”又多了一个功能,举办支援受灾孩子的募捐活动,协助灾区的教育事业。
为创造更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丰富学校以外道德教育设施,日本政府加大公共投入,除依法增设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设施外,还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设了青少年教育专用设施,如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儿童文化中心等。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道德教育离不开企业的作用。日本企业社会贡献的理念和实践历史悠久,早在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7年),就出现了卖方、买方和社会满意的“三方满意”的理念,而其中的“社会满意”就是朴素的社会贡献理念。有“日本企业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他1916年的著作《论语与算盘》中所讲的企业责任思想,被日本学者视为当今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基因。
从捐赠免税来看,日本享有很宽松的捐赠免税制度,企业捐赠不问用途,几乎都可免税。日本企业除了捐赠现金外,还有员工志愿者、开放办公设施和捐赠产品等形式。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涵盖科研、教育、文化、环境等。
(作者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
—— 短评 ——
教育互通促进人文交流
白刚
中日互为重要邻国,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世界和平有利。日本是我国实现“中国梦”不可回避的外部因素。要稳定两国关系,重要的工作是开展人文交流,而其主要渠道是教育交流。借助道德教育了解日本国民素质的成因,有利于我们推进人文交流。为此,未来开展人文交流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德不孤,必有邻”,遵循习近平主席“亲、诚、惠、容”的周边国家外交理念。习近平主席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扩展到国家关系上。我们与日本的人文交流中,应注重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来审视我们的每一个交流活动,是否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周边国家外交理念,是否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是否谦虚、谨慎、诚恳、守信。
推动民间人文交流的开展。民间友好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越是在两国关系不顺的情况下,我们越应该想方设法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民间人文交流活动。
呼吁中日两国媒体,以两国人民利益为重,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为推动人文交流提供正能量。
继续扩大和深化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造福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教育交流一直发挥着中日人文交流的主渠道作用。譬如,我国许多大学校长都在日本留过学或从事过研究工作。
推动高层学者、官员、政治家、企业家之间在人文领域的沟通,重温老一辈中日领导人和民间著名友好人士为中日友好所作贡献,共同重温《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共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实事。
总之,要增进人文交流,我们就应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我们尤其需要通过人文交流和对人文交流的研究,进一步深刻、全面地了解我们的邻邦,学习别人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