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人文素养“短板”如何“补”齐?

2016-12-15 10:33:35 中国教育报 蒋夫尔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短板”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提高其人文素养,是一个不小的课题。记者在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发现,该院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探索创新找到一条可行路径,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技能素养是立业之基,人文素养是为人之本,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短板”问题却普遍存在——

 
  “在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时,我们虽然看重其技能水平,但更看重他们的人文素养。然而,后者往往是他们的‘短板’。”在日前的一次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短板”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提高其人文素养,是一个不小的课题。记者在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发现,该院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探索创新找到一条可行路径,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读书进课堂”课程
  一名学生每年读书上百本,养成人人爱阅读的习惯
 
  “刚来学校报到时路过图书馆,但我没有想到要进去看看。”巴音郭楞职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大三学生程营营说,“那时只想着玩游戏、聊QQ什么的。”而如今,转眼两年半过去,程营营已经读了300多本书,平均每年读书100多本。
 
  从刚走进学院时的不想读书、不愿读书到后来爱上读书,程营营这个转变源于学院把读书课纳入了学生的必修课。
 
  “在办学中我们发现,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对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巴音郭楞职院院长马怀立对记者说,“技能素养是立业之基,人文素养是为人之本。如何补齐这些‘短板’,我们认为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爱上读书是个好办法。”
 
  2014年,学院启动“读书进课堂”活动,并将其作为一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工程来抓,每周二、四分别开设一节读书课。读书课该如何上?一开始,根据学生喜好引导他们阅读文学类书籍、各类期刊等,以培养阅读兴趣;逐渐地引导学生阅读人文地理类、人物传记类书籍等,让学生进行“深阅读”;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专业类书籍,增强目标性阅读。
 
  今年读大二的维吾尔族学生迪里亚尔·地里夏提一口标准普通话令人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刚到学校时说不流利也说不标准普通话,如今能说好普通话都是上读书课的成果。“读书课不仅让自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而且知识面增大了、视野开阔了,人文素养也有了大幅提升。”
 
  学院图书馆管理员蓝海丽告诉记者,现在图书借阅量较过去相比增加了50%,周末的图书馆里都是学生。学院图书馆可同时容纳700名学生上读书课,每天来阅读的学生达3500人次。
 
  “军训常态化”课程
  锻炼体魄,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尽管早已过了新生军训的时间,但当记者走进巴音郭楞职院的学生宿舍时惊讶地发现,学生们的内务整整齐齐。不仅如此,记者在大二大三老生的宿舍也看到同样的景象。
 
  “职校生在有的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吃苦耐劳精神也有些弱,这些方面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培养,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巴音郭楞职院学工部长王红对记者说。
 
  如何突破?巴音郭楞职院决定开设军训实践课,军训进入课表,把军训常态化,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学院聘请了14位专业教官到学院任教,从学生中选拔培养了110名“小教官”,班主任和辅导员则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协调配合。
 
  军训是分层次进行的。每年新生有两周集中军训,每学期开学老生进行一周集中军训;日常军训,学院建立起全体学生每周训练制度。“走走正步,站站军姿,这些看似很小的环节,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十分有好处。”马怀立说,“我们建立了‘一日生活制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都清清楚楚,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不仅如此,巴音郭楞职院还在教师中开展军训活动,让教师也体验军训带来的收获和成长。这样的做法让学生们对军训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从最初的有些抵触到后来的完全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王红说,“军训常态化”课程开设后,学生们的变化十分明显,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了,组织纪律性也大大增强,团队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大二学生郭禄告诉记者,军训常态化后,意味着每天出操、跑步、整理内务都必须按照军训时的要求去做,刚开始有些接受不了,觉得很枯燥、很麻烦。后来,慢慢发现自己有了很大变化,时间观念强了,作息规律了。“养成习惯后,我假期回家也这样做,让妈妈很惊讶,她十分高兴”。
 
  “36个训练项目”课程
  贯穿三年学习生活不断线,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坐公交车应该排队上车、遇到老人应该让座等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文明行为,说起来都懂,但往往做不到。”大二学生郭圆圆说,“然而,当学院将这一行为纳入‘36个训练项目’课程中,把课堂设在公交车上,让我们亲自体验、亲自去做之后,不仅记住了而且做到了。”
 
  郭圆圆口中的课程,是巴音郭楞职院开设的“36个训练项目”实践课,是学院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规范行为习惯而开设的,涉及学生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包括爱国爱家、孝敬父母、文明上网等36个主题。学院将这些主题项目进行分类并纳入课程体系,从大一贯穿到大三,每月一个主题,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培养,每月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模式。
 
  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专门开设大学生文明行为“36个训练项目”课程外,学院还在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中融入大学生行为“36个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利用课堂主渠道推动项目开展。通过文化课、实践课等途径,从学生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理想、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
 
  在第二课堂,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训练模式,将专业、岗位要求与“36个训练项目”相结合,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大局观念等进行培养。同时,将其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该课程得到检验和固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今,“36个训练项目”课程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时时处处有行动和体验。通过训练和实践学习,学生不仅在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文明素养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还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等品质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同时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责任感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坚持不懈“补”学生人文素养“短板”,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库尔勒市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王利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企业喜欢用巴音郭楞职院的毕业生,他们不仅技能强,还能吃苦、爱企业、有责任感,这些都是我们十分看重的。”